殘明

第十三章 歸鄉

第十三章 歸鄉

人事調動是最麻煩的,高級官員的人事調動尤其麻煩,何吾騶雖然和汪克凡達成了初步意向,具體實施起來還有很多流程要走,其中也有很多變數,汪克凡離開桂林後,何吾騶經過精心運作,終於把南黨骨幹林佳鼎派往江西前線,擔任監軍。

費了這麽大的勁,就是為了把林佳鼎送進內閣。

內閣是明王朝的行政中樞,權力很大。

內閣的權力主要體現在“票擬”這道程序上,也就是代替皇帝批閱全國各地送來的奏章,如果皇帝疏於政務或者比較孱弱,內閣的意見就會成為最終結果,比如萬曆皇帝未成年的時候,小孩子不管事,首輔張居正就大權獨攬。

皇帝如果比較強勢,內閣的權力就會相對降低,但仍可以通過各種手段影響皇帝的決策,哪怕像崇禎這樣剛愎自用的皇帝,也離不開他們的意見。

打個不太準確的比方,內閣的作用類似於秘書處加高級顧問,有參政議政的權力,有一定的發言權,而朝廷六部隻有行政權,想和皇帝說點事,送上去的奏章先要經過內閣。

內閣的設立,最大的作用是廢除了宰相,加強了皇權。請注意,是加強了皇權,而不是削弱了皇權,所以明代內閣製度和現代的君主立憲製度完全不同,八竿子也打不著。

在明朝以前,朝廷六部都隸屬於宰相,皇權和相權互相製衡。到了明朝,內閣的權力從來沒有對皇權形成過威脅,哪怕像張君正、嚴嵩這樣的狠人。比起曆史上有名的權相也差了很多。

內閣隻有參政議政的權力,沒有決定權。

內閣會受到內庭司禮監的製約。

(皇帝如果對內閣的票擬有什麽意見,會用朱筆進行批注,這個過程一般是皇帝口述,秉筆太監執筆,掌印太監最後審核蓋章,所以司禮監太監的權力很大。足以製衡內閣……比如龐天壽就是司禮監的秉筆太監,他要是筆杆子歪一歪,連首輔何吾騶也沒辦法。但話說回來了,負責最終審核的掌印太監才是老大,他如果不蓋章的話,秉筆太監的批紅寫出一朵花來都沒用。)

隆武帝早年命運多舛。也沒有受過相關的教育。剛剛登基的時候,對國家的運行模式兩眼一抹黑,對內閣的依賴性就很強,東林黨跟著又風光了一年。後來隆武帝漸漸成熟,凡事有了自己的主張和見解,內閣的權力就開始下降,到了最近這一年多,隆武帝的變化更加驚人。駁回內閣票擬的次數越來越多,但奇怪的是。何吾騶卻覺得內閣的權力並沒有減小,反而在不斷膨脹。

原因很簡單,隆武朝廷當初縮在福建,又有鄭芝龍掣肘,可管的事情再多也有限,現在朝廷卻直接控製了兩廣和江西,而湖廣、貴州乃至於福建、四川多少也能插手,總的盤子成幾倍的擴大,分到內閣的權力也跟著變大。

“隆武帝有英主之氣!大明中興有望!”文武百官都覺得有了奔頭,也各自打起了小算盤。

剛到廣東的時候,文武百官還比較團結,到打贏湖廣會戰後,風雨飄搖的隆武朝廷終於穩定下來,秉承多年來一貫的傳統,窩裏鬥的現象迅速抬頭,爭權奪利的鬥爭驟然變得激烈。

首輔在內閣裏的地位最高,遠遠超過其他的次輔群輔等,但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何吾騶需要一個能為他拉仇恨,擋子彈,衝鋒在前的小弟,卻一直沒有合適的人選。

內閣不是說進就能進的,最少也得是六部侍郎這個級別,還得是翰林出身,雖然在特殊時期條件鬆一些,但普通的地方官還是想都別想……哪怕像蘇觀生這樣的大佬,因為是國子監的肄業生,沒有拿到學位證,就在入閣的門檻上絆倒了,最後當了兩廣總督,卻還是沒能入閣。

蘇觀生的資格不夠,另有夠資格的人。

何吾騶最近聽到風聲,隆武帝有意把文安之調回中樞,十之**會入閣。

文安之,湖北宜昌人,1592年生,天啟二年進士,曾任南京祭酒,現任四川總督,這位老爺子在三峽川西地區的影響力很大,和容美土司是世代至交,還是榮美土司的乘龍快婿,而容美土司,卻是土家族最大的土司王,雍正後來有一句話——“楚蜀各土司,惟容美最為富強”。

雖然掌握著朝廷大義,又有土司王的支持,但文安之的運氣實在太差,碰上的都是張獻忠、豪格這樣狠角色,所以主政四川一年來,沒有做出什麽政績,朝野間對此也非常理解,沒人把責任推到文安之身上……麵對實力強大的敵人,能基本保住貴州地盤就不錯了,誰要是不服氣,自己上去試試!

老爺子快六十的人了,搞敵後抗戰肯定不行,所以一直呆在貴州和川東,如今隆武帝準備對四川采取更積極的策略,就打算換個人出任四川總督,同時把文安之調回中樞。

當過國子監祭酒的人,等於是中央黨校校長,這樣的資曆肯定會入閣,那老頭一直在學校裏工作,在官場上的位置比較超然,不黨不群,朋友沒有幾個,和南黨的關係更是一般。

和文安之類似的官員,還有不少,何吾騶的危機感很強。

南黨,代表的是兩廣士紳的利益,本能排斥外省的官員,而朝廷裏最近對兩廣新政不斷,其中不少都是雷厲風行的手段,何吾騶覺得隆武帝越來越琢磨不透。

南黨需要同盟。

東林黨日薄西山,隆武帝也不待見他們,這個落水狗不打,簡直對不起君父黎庶,兩廣士紳,當然不能和他們合作。

而讓出一個空頭的兵部尚書,和楚勳集團結成同盟,再把林佳鼎送進內閣,這筆買賣賺頭不小。

唯一的問題是,林佳鼎是去撈軍功的,楚軍萬一打了敗仗,後麵的算計就全都泡湯。

何吾騶對此卻充滿了信心。

汀州救駕,贛州戰役,湖廣會戰,哪一個難度都不小,楚軍都能獲勝,那江西之戰肯定也能取勝。

為了確保不會出現意外,何吾騶特意囑咐郭維經,一定要站好最後一班崗,給江西前線送去足夠的糧餉軍需。

……

汪克凡離開桂林前後,大批的百姓也紛紛返回湖南。

當初孔有德侵入湖南,百姓們被迫逃進兩廣和貴州,這些日子背井離鄉,寄人籬下,吃了不少苦頭,聽說湖南被官軍收複,興高采烈地一起踏上返鄉的路途。

劉嬸一家人,就是返鄉大潮中的一朵小小浪花。

劉嬸四十出頭的年紀,丈夫死得早,年輕輕守寡拉扯兩個孩子,苦熬了十幾年,燕子銜泥般一點點攢起點薄產,從牙縫裏省錢購置了兩畝四分地,一雙兒女也漸漸長大成人,兒子娶妻生子,女兒還待嫁閨中,除了家長裏短的一些瑣碎煩惱外,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了。

沒想到禍從天降,清軍突然南侵,劉嬸一家被迫拋下房屋田地,隨著難民逃到了廣西。

好容易回來,劉嬸卻有一種近鄉情怯的感覺,心裏惴惴不安,老老小小在湘潭縣下了船,又急匆匆走了三十裏路,眼看著到了自家村頭,劉嬸抿了抿花白的頭發,一臉緊張的神情。

聽說湘潭這幾個月反複過兵,韃子兵,官軍,白毛氈(忠貞營的士兵都帶著白氈帽),甚至還有番鬼紅毛扇子兵,當兵的可沒有好東西,不定把家裏禍害成什麽樣了。更要命的是,這次逃難的時候被賊兒偷了包袱,除了些銀錢外,還丟了那兩畝四分地的地契,這塊地可是全家的**,萬一有什麽意外,簡直過不下去了。

怕什麽來什麽,剛到村頭,媳婦玉蘭就尖著嗓子叫了起來。

“哎呦!哎呦!哎呦!誰把咱家的地種了!”

劉嬸騰騰向前急衝了幾步,抬眼看去,隻見眼前一片綠油油的稻田,稻苗已經有一尺來高,莊稼打理得頗為精細,但明顯是搶時節補種的,在年前還能收獲一季晚稻。

“這不是明搶麽?我去把它都拔了!”女兒小紅也是個潑辣性子,彎腰一把拽出幾株稻苗,扔在地上狠狠踩了幾腳。

“莫禍害莊稼!”劉嬸擔心惹事,連忙攔住她說道:“咱們先回家看看,回頭再打聽出了什麽事。”

大家一起衝進村子,卻發現村子裏有些生人,顧不得理會他們,直接來到自家門前。

大門虛掩著,門上的鎖頭卻不見了。

劉嬸猛地停了下來,又一步步上前,小心翼翼地推開門扇向裏麵看去,腳下卻突然一軟,癱在了地上。

屋子裏麵,家什被砸得稀爛,滿地都是各種碎片垃圾,連灶台都被砸穿,稍微值點錢的東西都不見了。

家徒四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