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明

第四十三章 判斷

第四十三章 判斷

南昌會戰已經打了半年,對譚泰來說,能否攻克南昌才是勝負的關鍵,對楚軍發起反攻,更多是希望通過拉鋸戰拖延時間。

雖然沒指望一舉消滅楚軍,但既然是拉鋸戰,就要有勝有負,譚泰希望能打個像樣的勝仗,把楚軍趕回樟樹鎮以南,等到汪克凡重新組織第二次進攻,清軍應該已經占領了南昌。

戰局的發展正符合他的預期,楚軍的攻勢過猛,很快就沒了後勁,清軍這邊剛剛做好反攻的準備,碰巧又趕上了連著幾天下雪……

天時地利都占盡了,所有的一切都對清軍有利,反攻開始之後,進展非常順利,八旗騎兵借助天氣優勢,輕易穿插到楚軍的腹地,攻克了相對薄弱的黃沙崗據點,對前突的嶽州營造成了嚴重的威脅,隻要藺光遠和李成棟的綠營兵再在樟樹鎮前麵紮上一顆釘子,就能形成分割包圍的態勢,逼迫嶽州營離開堅固的營寨,和雪地裏和八旗騎兵野戰。

隻要打贏這一仗,就能保證整個南昌會戰的勝利,譚泰的胃口不算太大,消滅或者擊潰嶽州營就算滿意。

能否打贏這一仗,關鍵又在於藺光遠和李成棟,如果他們頂不住,讓楚軍主力和嶽州營會合,八旗兵占領黃沙崗也就沒有任何意義。

把這麽重要的任務交給綠營兵,本來是不太放心的,但是譚泰的主力還要圍困南昌城,珍貴的八旗騎兵也不能用在這種消耗戰裏。藺光遠和李成棟就閃亮登場,承擔了這個艱巨的任務。

炮灰就得有炮灰的覺悟,碰到了這種髒活累活。綠營兵當然要第一個頂上去。

在江寧綠營裏,藺光遠隻是一個小字輩,比李成棟等人的資曆淺得多,驟然得到征南大將軍譚泰的信任和重用,恨不得肝腦塗地,誓死以報。反正他隻有四千多人馬,隻要能換來一個紅頂子。哪怕打光了也不心疼,所以表現的非常積極,從豐城縣出發後就不停催促水師。盡快趕到嶽州營和樟樹鎮之間登陸。

八旗兵擅長機動作戰,最理想的結果就是把嶽州營調出來,在野戰中加以消滅,所以不能逼得太緊。藺光遠和李成棟一直向南。在樟樹鎮附近找了一處平坦的地方登岸。然後把部隊展開,對著汪克凡擺出了一副防禦姿態。

如果譚嘯離開大營,自有八旗兵去對付他,藺光遠和李成棟不用擔心屁股後麵。

用了足足兩個時辰,將近一萬名綠營兵才全部登岸,清軍水師打個招呼,自顧掉頭向北駛去,他們要去運送更多的輜重。同時封鎖贛江,防止東岸的通城營等部支援譚嘯。不能一直在這裏呆著。

藺光遠沒有想到,夏建仁走出去不到十裏,就悄悄分出來一些戰船,停在附近。

是人都會考慮自己的利益,藺光遠命令李成棟頂在前麵,在路口要隘紮營,自己的嫡係部隊則擺在後麵的一座小山上,相對要安全一些……他本以為李成棟會堅決反對,甚至拒不執行命令,已經做好了當場翻臉的準備,李成棟卻表現得異常恭順,很痛快地接受了命令,沒有提任何條件就領兵去了。

看著李成棟灰溜溜的背影,藺光遠很有幾分得意:“李成棟這廝,想當年那麽風光,如今當了敗軍之將,不也得聽我的擺布!”

雖然是狐假虎威,這種大權在手的感覺也讓他一陣飄飄然……

拂曉時分,汪克凡就連續接到報告,八旗兵分成幾股竄進楚軍防地,黃沙崗等幾個據點遭到進攻,清軍水師一支龐大的艦隊也順著贛江南下,逼近了樟樹鎮。

清軍到底想幹什麽?這是擺在汪克凡麵前的第一個問題,不搞清敵人的戰略意圖,就會做出錯誤的決定。

參謀部很快做出了判斷,清軍要麽是想奇襲樟樹鎮,一舉把楚軍打敗,要麽是想分割包圍嶽州營,除了這兩種可能外,其他的暫時不用考慮。

兩種可能性,卻會造成完全不同的結果,到底該如何應對呢?

前線情報的反饋有一個時間差,戰場的形勢還不明朗,汪克凡命令部隊緊急動員,做好戰鬥準備,再沒有輕舉妄動。

難處之事宜緩,現在隻有等一等,等清軍自己露出狐狸尾巴。

他派出大批斥候,緊緊盯著清軍水師,看他們到底在哪裏登岸,登岸後又準備做什麽。藺光遠和李成棟剛剛在路口紮下大營,他就得出結論,這支清軍迂回登陸,目的就在於切斷嶽州營和樟樹鎮之間的聯係。

是盯上嶽州營了!

樟樹鎮不應該加強防守,反而要主動進攻!

兩軍對峙的時候,在戰鬥打響之前,主動權無疑在進攻一方的手裏,他們可以從容挑選對方的薄弱環節下手,但是一旦出手之後,主動權就轉到了防守一方,他們隻要擁有足夠的預備隊,就能集中優勢兵力,對突前的敵軍發起反衝鋒,穩住自己的防線,甚至反敗為勝。

問題是,汪晟帶走了一部分兵力,楚軍先前的攻勢又撐得太滿,汪克凡手裏沒有足夠的預備隊。

樟樹鎮裏的楚軍有一萬多人,大部分卻是輜重部隊,戰鬥力有限,其他的楚軍各部距離較遠,短時間內無法趕到。汪克凡一麵派人通知他們盡快向樟樹鎮靠攏,一麵派出僅有的五千恭義營戰兵,對藺光遠和李成棟發起猛攻。

這無疑是一種冒險——派出五千戰兵後,樟樹鎮裏已經非常空虛,如果清軍水師這個時候突然出現,再送來一支援兵,對樟樹鎮發起突襲,楚軍很可能丟掉這個重要的據點,大批的糧草輜重會落到清軍手裏。

汪克凡卻決定冒險一試——打仗哪有不冒險的,決定勝負的往往不是誰更正確,而是誰犯的錯誤更少,除非像演義裏的諸葛亮那樣,多智近妖,幾乎是算無遺策,才能在戰前就完成複雜的準備工作,抓住楚軍這個稍縱即逝的破綻。

譚泰也算滿清名將了,卻肯定沒有這個本事。

如果為了以求萬全,等楚軍各部的援兵到了再發起進攻,藺光遠和李成棟站穩了腳跟,戰鬥的難度就會成倍增加,汪克凡派出恭義營的五千戰兵,就是要對藺光遠和李成棟保持足夠的壓力。

負負得正,各種有利不利的因素疊加在一起,楚軍的五千戰兵和這支綠營兵正好勢均力敵,激烈的戰鬥難解難分。

(不好意思,這個短章是補昨天晚上的,今天晚上還有正常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