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明

第二二零章 援兵

第二二零章 援兵

這個時代沒有鋼筋水泥,沒有工程機械,搭建土城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單用沙包土石堆壘,每高一層所需的土方就會以幾何基數增長,城牆上的敵人又不斷用火炮石砲進行騷擾,費盡力氣搭起一座土城隻能攻破一道外牆的話,還不如用別的方式進攻,所以用土城攻打桂林這樣的城池已經是極限,遇到武昌、襄陽這樣的堅城就沒多大用,遇到南京、北京這樣的天下雄城更不用考慮。

總而言之,壘土城進攻是個笨辦法,小城池不用這麽費勁,大城池沒有用。

但是桂林不大不小,偏偏威脅很大。

西軍的土城在護城河外二十步處開始壘砌,正好卡在弓箭火銃的射程邊緣,一開始的時候他們的位置較低,站在城牆上的隆武軍不斷射擊,給西軍造成了一定的傷亡,但是隨著土城一天天升高,早晚有一天會超過城牆,到時候攻守之勢發生逆轉,就輪到隆武軍隻能挨打無法還手,如果西軍再把大炮拖上土城,就會形成強大的火力掩護,攻上城頭再沒有任何阻力。

桂林偏處西南,少經戰亂,城池修築的不算太堅固,沒有南京、武昌那種複合式的城牆,一旦城頭失守,整個防線就會崩潰。這座土城的威脅實在太大,西軍今天雖然把主動方向放在南城,隆武帝卻專門跑到南城來了,就是為了親眼看一看土城的進度。

進度不慢!

束手無策!

毫無疑問,土城築成之日,就是桂林城破之時。隆武軍雖然用盡各種方法騷擾西軍,延誤築城速度。但是大致估算一下,最多還有二十天土城就會高過城牆。

桂林城中。民心軍心已然不穩。

剛剛和西軍開戰的時候,隆武朝廷上下慷慨激昂,以為西軍隻是張獻忠留下的一支殘部,這兩年遠遁雲南,在蠻荒之地艱難求生,兵疲師老,定然不是隆武軍的對手。不料柳州一戰西軍大獲全勝,攻到桂林城下後,朝廷文武更是親眼見到他們的赫赫兵威。和隆武軍兩下一對比,才知道人家是惡狼,自家是土狗,桂林多半是守不住了。

既然守不住,當然要另尋出路,有些大臣提出和西軍議和,立刻被眾人的口水淹沒……開玩笑,西軍可不是給點甜頭就會收兵的番邦外虜,而是打著永王朱慈煥的旗號來爭搶大明統繼的。隆武朝廷有一個算一個,從隆武帝到普通的文官武將,都和永王政權是你死我活的仇敵,絕沒有談和的可能。除非讓隆武帝退位歸藩,讓大家也都放棄已有的高官厚祿,才有一線希望和西軍簽訂城下之盟。

守不住。又無法談和,剩下的唯一出路隻有棄城而走。用大白話來說就是逃跑。

和崇禎當年困守北京不同,隆武朝廷的文官武將大都讚成撤退。並沒有死勸隆武帝死守桂林。

崇禎十七年的時候,李闖的大順軍已呈席卷天下之勢,大明王朝眼看就將覆滅,崇禎朝廷的文武官員都做好了跳船的準備,準備投靠大順新朝,順應改朝換代的曆史潮流,沒人願意陪著崇禎帝瞎折騰……隆武朝如今卻有一定的實力,以大明正統自居,放棄桂林仍有很大的回旋餘地,文武百官投靠孫可望也撈不到好處,當然不願在桂林等死,搞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南黨、楚勳、東林黨等等都主張立刻撤出桂林,西軍攻勢雖猛,但是他們從雲南千裏遠征而來,沒有水師配合,抓緊時間從東城漓江碼頭上船逃走,成功的把握最少有八分。東林黨希望返回江南,楚勳希望隆武帝去杭州,南黨希望他去廣州,總之“天子守國門”是值得頌揚千古的壯烈之舉,“天子守桂林”就沒有必要,不值得。

真正不願放棄桂林的,主要還是隆武帝本人,以及一部分堅定的帝黨官員,從廣西之戰爆發以來,隆武帝舍上了血本和西軍拚命,如果現在退出桂林,就等於前功盡棄,元氣大傷,以後更無法控製各路軍閥。

“堅持最後五分鍾”,隆武帝雖然沒聽過這句話,抱的卻是這麽個打算,他還想堅持一下,不到最後關頭不認輸,看看是否會有奇跡發生。

城牆下,一隊隊的西軍士兵往來穿梭,忙碌不停,騷擾進攻一直沒停止,在堆砌土城的同時他們也在盡力破壞各種城防工事,填平護城河和壕溝,清出一大片平坦的空地,以便大型攻城器械可以順利抵達城牆腳下……作為一名身經百戰的統帥,劉文秀當然不會把勝利的希望都寄托在土城上,各種進攻手段互相配合才能發揮最大的威力,隆武軍不斷澆下開水,扔下飛石,就是為了對付那些無窮無盡的“螞蟻”。

隆武軍的進攻很快引來西軍的反擊,除了用弓箭、火銃和城上對射,擺在營寨前麵的一排大炮猛烈開火,炮彈不斷擊中城牆,磚石稀裏嘩啦的不停往下掉,城樓似乎隨時都會坍塌,一大群西軍士兵呐喊著衝向城牆,隊伍中間摻雜著幾輛雲梯車,不疼不癢的騷擾性進攻變成了真正的進攻,戰場上的氣氛陡然變得緊張。

玩真的!

西軍占據著戰場上的主動權,隨時可以投入後續部隊,把佯攻變成真攻,隆武軍始終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容不得半點疏忽。大概是看到了隆武帝的龍旗,衝鋒的西軍士兵非常興奮,嗷嗷叫著都朝龍旗直撲而來,活捉朱聿鍵的喊聲響徹四野。

順著城牆上的馬道,幾個文官武將急匆匆地奔了過來,為首的正是兵部尚書程問。

“陛下,這裏太過危險,還請暫避!”程問仍是文官打扮,並未披甲。隻是袍襟撩起別在腰間,幾絲花白的頭發從束發巾裏探出來。神色頗見憔悴。

“朕不用避,也無處可避!桂林危在旦夕。朕又能避到哪裏去?!唉,我雖然不能如太祖一般親手殺敵,但也不至於臨陣而逃……”隆武帝一般不會冒險親臨最前線,但是今天正好趕上了,見到危險就倉皇避走對士氣影響太大,說都要撐過這一戰。

“陛下威武,但……”程問向城下看了看,西軍已經衝到城牆前,十幾個身強體壯的大漢一起攪動轉盤。把站滿士兵的雲梯緩緩升起,隆武軍不斷扔下飛石,打得西軍士兵劈裏啪啦往下掉,但那雲梯打造的非常結實,仍在繼續上升,眼看就要搭上垛口。

不行,一定要把隆武帝勸走:“……但陛下身係大明江山,本不該輕易犯險,城中眼下並不安定。還要陛下主持大局,不要糾纏於戰陣廝殺。”

“這個……”隆武帝有些猶豫了。

城中有主戰的,有主逃的,或許還有人藏著其他心思。在生死關頭大家意見相左,矛盾就很容易激化,主張逃離桂林的文武官員占大多數。其中有些人最近很不安生,經常在暗中串聯密議。為了以防萬一,隆武帝已經在城中實行戒嚴。沒有他的欽命誰都不許調動一兵一卒。

雖然如此,他還是很不放心,那些主張逃走的文臣武將都被西軍嚇破了膽子,覺得桂林肯定守不住,留在這裏隻有死路一條,情急之下不知道會做出衝動的事情,況且隆武帝有一種感覺,得知永王朱慈煥是崇禎的親兒子後,朝廷裏有一部分官員的立場已經不太堅定,比如最重封建倫常的陳子壯,比如廣西派官員的代表翟式耜,哪怕最堅定的帝黨官員,提起孫可望固然會罵上一句亂臣賊子,提起朱慈煥的時候卻都尊稱永王陛下。

天地君親師,君大過父母,僅次於天地,崇禎皇子既然現世,普通軍民和一些官員很難把他當成敵人,如果桂林到了最後關頭,說不定有人會臨陣倒戈。

嘩啦一聲,高高翹起的雲梯猛然砸在垛口上,雲梯上的西軍士兵跳上城牆,和早有準備的隆武軍殺在一起,西軍士兵雖然驍勇善戰,但是上城的人數太少,接連被砍倒刺倒,亂刃分屍,鮮血噴濺處,剩下的幾個西軍士兵如野獸般嘶吼連連,死死守住垛口處的雲梯,掩護後麵的同伴繼續往上衝……緊接著,又是砰砰幾聲大響,其他幾架雲梯也搭上了城頭,更多的西軍士兵衝了上來,隆武軍的優勢漸漸縮小。

龍旗稍退,甲士向前,負責保護隆武帝的禦林軍沒有輕易出戰,隻是排成一道厚實的防線,擋在隆武帝的前麵,但是他們同時也擋住了友軍的來往通道,隆武軍的後續部隊補充不利,被西軍不斷衝上城牆。

該走了!

“程卿,譚嘯、周國棟二將現在何處?”隆武帝帝王氣概,臨走仍然保持著鎮定自若的風度,向程問淡淡詢問,楚軍的按兵不動是相對的,並不是真的一動不動,時不時也做個穿插調度,小打小鬧的打兩仗,隻是不和西軍決戰罷了,桂林的形勢如此危急,隆武帝不指望楚軍來解圍,隻要能更積極些,起到一定的牽製作用就好。

“譚嘯在全州一帶,周國棟在靈渠,前鋒兵馬已經逼近靈川,正與西軍激戰。”程問是兵部尚書,對各部動向了如指掌。靈渠就是湘桂運河,汪克凡投入了不少本錢,隨著西軍逼近桂林,楚軍也向前屯兵靈渠,絕不容他人染指。

“到臨川了啊?好,好……”隆武帝點點頭,心中稍感寬慰,臨川縣是桂林的北大門,不過60餘裏的距離,楚軍進兵到這裏,西軍決不能坐視不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楚軍隻有一支前鋒部隊抵達靈川,如果譚嘯和周國棟的主力都來了,劉文秀最少要調走一半兵力迎戰,桂林就能大大的鬆口氣。

把這個意思和程問一說,程問卻早有對答之詞。

“陛下有所不知,譚嘯、周國棟二將雖然善戰,兵馬卻比西軍少,若是貿然急進萬一受挫,再無精兵敢來為桂林解圍,唯有等待郝搖旗、劉芳亮二將進入廣西,廣東、江西兵馬也從漓江以東趕到,幾家一起合力,定能將劉文秀逐走……”

……

靈川城下,楚軍和西軍列陣而對,大戰一觸即發。

和隆武帝掌握的情報不同,周國棟隻在靈渠一帶留下少量守軍,自己卻帶著主力親自來打靈川。

“靈川一定要拿下,否則咱們到不了桂林,萬一陛下出了意外,再沒法向軍門交待。”周國棟用馬鞭一指對麵的西軍軍陣,目光鋒利如電:“西軍當年風頭不遜於闖軍,軍門對劉文秀異常推許,說他在西軍中是僅次於李定國的大將,今日一見他的兵馬,果然名不虛傳,這一仗勝敗難料,可不要墜了咱們楚軍的威風!”

周國棟雖然年輕,這幾年卻一直帶兵打仗,激將法用的爐火純青,不動聲色間就把幾個部將撩撥的鬥誌昂揚。

眾將紛紛請戰,隨著周國棟一聲令下,戰鼓驟然敲響,數千楚軍排成整齊的隊形緩緩向前壓去,火槍兵居中,長槍兵和刀盾兵掩護左右側翼,遊騎兵在四周遊弋,各個兵種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一上來就是決戰的架勢。

西軍攻占靈川縣後,在這裏留有四千多精銳,監視湖廣方麵的楚軍動向,楚軍進占靈渠,逼近靈川,西軍守將沒有選擇消極防守,而是率軍出城迎戰……早就聽說楚軍有攻城秘技,靈川隻是一座縣城,守在城中也未必能擋住楚軍的進攻,還不如拉出來進行一場痛快的野戰,憑西軍的實力打敗敢來進犯的楚軍。

更重要的是,守在城中過於被動,就算保住城池不丟,也無法解除楚軍的威脅,如果譚嘯和周國棟的主力全都趕到,反而會承受成倍的壓力,不如趁著周國棟孤軍深入,把他們徹底擊潰,譚嘯也就不足為患。

解除楚軍的威脅後,桂林自然唾手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