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時代

第三十八章 鹿城

第三十八章 鹿城

東北這個地方沒有地理優勢,不要說沒有海岸線,就算是有也不行。要知道整個俄國遠東都不存在不凍港,這是氣候上的問題,林野沒有一個屁讓地球氣候變遷的能力。

同樣因為氣候的原因,東北也沒有人力優勢。所擁有的隻有還不錯的自然優勢,所以要麽老老實實的賣原材料,要麽就玩重工業。這種困境和俄國麵臨的困境是一樣的,林野現在隻能想辦法在原材料上看看能不能有所發展。

上輩子林野是一個普通人,所能接觸到也基本上就是這個層次的東西,在高端的東西以後再說,蓋房子還要先打地基呢。

“怎麽想到做這個了?這麽看好這裏麵的前景?”兩人看了一圈之後,找了一個小房子進去休息,林野脫掉外衣放在椅子上讓女人坐下,自己則站在一邊。這和紳士風度屁關係沒有,隻是一個基本的禮貌問題。

他不講禮貌的時候隻能說明一件事,已經熟悉到不用在意這些,俗話說就是混熟了

“你說木材?因為木材是原材料的一種啊。雖然說起來沒這麽高端,但肯定是賺錢的。其他原材料也一樣賺錢,隻是我們能夠得著的目前隻有本地這些東西。”有些口渴的林野緩慢的喝了一口水,然後道,“隻是說出去有些沒麵子,似乎沒什麽技術含量。實際上賺錢一點不少,你說是不是?”

如果同樣都是賺到了同樣的錢,沒有理由買電腦賺的錢就比賣原材料高人一等,同樣都流通,說不定買原材料的個人手中資金還更加充裕。美國的財團固然說出去有牌麵,難道俄國的寡頭就低人一等麽?不會,除了名聲不好聽,沒這麽本質區別。

是不是都讓你說了?我怎麽會知道?吳玲玲一雙長腿優雅的並攏在一起,一雙玉手搭在腿上,雖然兩個人住的不遠,可生長的環境完全不同。林野說的東西,吳玲玲不是很了解。

國家這麽大,每一個人接觸的層麵都是不同的。林野生長在林業地區,吳玲玲生長在城市當中,能聽一個小屁孩從這裏大放厥詞,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換做任何一個半大孩子,吳玲玲早就走人,根本不會在這裏浪費時間。

“看來這段時間你應該在這裏監督廠房工程了?”吳玲玲往外看了一下忙碌的工地道。

“我沒這個意思,我在這裏看著,可能能節省一部分浪費的開支,不過不值當,省下個三萬兩萬的,也不會發家致富。還是按照剛開始說好的,南邊必須要去一趟。”林野盯著吳玲玲的俏臉,輕聲咳嗽一聲,語氣中頗有些不好意思,“你是成年人,你帶我去。”

“好!你不是我弟弟麽,沒問題”林野這種豁達的口氣也贏得了吳玲玲的讚賞,當然主要是見到了資金上的實力之後,這種讚賞又加重了。錢不能完全代表實力,可也是實力當中重要的一部分。

七十年代香江經濟起飛,到了九十年代人平均收入超過英國,英國人認識到香江的人的強勁,出了李小龍,還成為了亞洲四小龍,東方之珠,東方好萊塢等等,香港一直是英國在亞洲的重要地方,用於貿易和收集情報等等。香江自從九七回歸之後,在國家眼中也有特殊地位。

當然這和林野沒有關係,如果不是大企鵝在這裏上市的話,他根本就不會來。香江沒有吸引林野的地方,他從小就信奉一個理念,狼行千裏吃肉、狗行千裏吃屎。如果你這個人本身什麽都不是,換一個地方也是沒用的。如果反過來,哪怕就不去大城市紮根,一樣過的不比任何人差勁。

在香江的半天時間中,林野所做的就是開戶,然後梭哈。幹脆的讓吳玲玲不能理解,隨後一點不拖泥帶水帶著文件離開,連吳玲玲想要逛一下的要求都拒絕了。

這也招來了埋怨,一直被埋怨到鹿城的林野,實在有點受不了這種生不如死的嘮叨,無奈的道,“一路上你沒感到舟車勞頓?不就是想要買點鞋包麽?我主要是害怕你買到出口轉內銷的東西,要不多尷尬?”

“哼!”吳玲玲脖子一揚,心中這股氣還是沒有順回來,問道,“我想問你現在還有錢麽?”

“嗯,可以說,除了在邊城留了一點,基本上我恢複到了兜裏比臉都幹淨的狀態。”林野說話的時候有些不好意思,實話實說。

“你這麽相信企鵝?”吳玲玲不太了解這些網絡企業,要知道現在最火爆的還是盛大。企鵝在眾多的網絡公司當中,沒有顯示出來多大的不同。

這主要也是東北沒有這種氛圍,吳玲玲對網絡公司的認識還不深,不了解相關信息。如果真是妖都這邊的人來看這個問題,信心就會大增。

“相信,到時候你看著就是了。”林野很有信心的保證道。後世網絡世界,那場二人轉當中,雖說某寶看起來比較嚇人。但實際上從不亂陣腳的還是企鵝。

很簡單,在即時通訊當中企鵝沒有對手。而網絡購物當中,還存在其他一些敢於挑戰的公司,為何沒人能挑戰企鵝的霸權,但有人敢挑戰網絡購物的霸權,也很簡單。網絡購物的基礎是上百萬家店主,而企鵝的個人用戶是億來計算的。

就算是挖牆腳,這也是完全是不同難度的工程,挖店主有效果還是挖個人通用戶有效,有腦子的人都能想明白,因為這點企鵝雖然沒有爆炸性的擴張,但隻要在一個領域站穩腳跟,基本上就很難再被踢出去,帶著巨大的用戶量,不斷扮演著網絡公司粉碎機的角色。

在鹿城林野沒有一點不適應,出了熱一點,出門一聽口音就知道全部都是家鄉人。不用擔心在這個鋼鐵叢林當中迷路,當然還有隨處可見的地標性建築,爛尾樓。可見九十年代東北那次為國接盤基本沒效果,和爛尾樓的數量相比,南下的東北人還是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