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顛覆三國

第18章 未雨綢繆

第十八章 未雨綢繆

第二天早上,孟良先找閻忠幫他出個告示,告示上這樣寫著:

孟良主管即日起招收三十人的長槍隊,由其本人親自訓練。要求:年齡十五歲以上二十歲以下,身體健康,能吃苦耐勞者。每天訓練時辰,為卯時戌時兩個時辰。凡加入者,提供早餐一份。願意報名者,請找隊長萬全處報名。

孟良算過,每天早上五點鍾到七點鍾,沿山路跑一個萬米,然後回廣場活動一下吃完早飯就可以上班了。每天晚上七點到九點,也是一個萬米,然後可以訓練刺殺技術,也可以玩單杠雙杠訓練身體的柔軟性。

將告示讓萬全貼出去,萬全等著募兵的功夫。孟良想起,今天該去鐵廠看看了。

鐵廠已經出了兩爐鋼水,但是遇到了一個問題,這鐵塊拿出來鍛打的時候容易開裂,這韓公至已經兩天沒回去了,就住在工地上和工人們在研究原因。孟良走過去,不聲不響的呆在爐子邊,查看這爐子的構造。

又拿起一根鐵條查看著,韓公至見他過來,也湊過來跟他比劃著。

孟良看了一會,說:“主要原因應該是燃燒的溫度不夠,可以加大風力。在這裏和上麵各增加一個通風口,另外燃料改用那種煤餅試試。”

孟良早就判斷出了肯定是燃燒不完全的原因,他沉吟半天是在想水排的製作和煤炭到底是什麽時候開始用起來的。他終於想起來了,曾經在報紙上看過,河南鞏義市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就用煤餅為燃料來冶鐵。

至於水排,正宗的發明人在這兒,隻不過他現在還沒有悟出這道理。他在地上邊畫邊解釋:“水排的道理是從馬排和人排的道理來的。水流推動大葉輪的轉動,大葉輪帶動大輪的轉動,大輪通過繩索帶動小輪的轉動。小輪的轉動帶動連杆與小輪接觸點的轉動。然後通過連杆將旋轉運動轉化為連杆與曲軸接觸點的左右搖擺運動,繼而帶動曲軸小角度的旋轉運動。同樣的曲軸的旋轉運動帶動鼓風機連杆的小角度擺動,從而完成風箱的一開一合,起到鼓風的效果。這叫做臥輪水排。你找木匠做做看,這應該不難的。”

韓公至看著他問道:“你剛剛想出來的?”

“是啊,我琢磨的半天,也不知道能不能用。”肚子裏暗自竊笑,這也是放到我們那個年代,這叫剽竊知識產權,而且是當著正宗的發明人的麵正大光明的剽竊。

孟良也不去看木匠製作水排,讓人單獨用圍牆圍了一個小院子,建了一個1.5米高,內徑0.7米的小爐,自己用不了那麽多鐵水,這個足夠了。又搭建了兩件小房子,一間鍛造,一間堆放材料。

孟良一頭紮進冶煉房,開始他的寶刀研究計劃。他挑選了兩個助手,一個叫王鐵蛋、十八歲,是鐵匠的後代,也是他的奴隸。另一個是萬柱子,萬大叔的兒子,今年十五虛歲了,讓他讀書不肯讀,老是調皮搗蛋,萬老漢無奈隻得跟孟良商量留在他身邊。

鐵蛋力大,就讓他掌錘,虎子力氣小則拉風箱。

第一件成品是把砍刀,他按照抗日戰爭時期十九路軍使用的大刀形狀設計的。刀背厚重、刀麵寬闊,前寬後窄,重約十斤,兩麵都開有血槽,整把刀長約1米,他讓木匠做了竹片護手,用鉚釘焊牢,再讓萬晴用麻線細細的纏繞在護手上。

這把刀花了他整整三天時間,鐵蛋掄錘至少2000次以上,做完以後,叫上萬全、魏延趙二春一幹頭領試刀。萬全找了個樹樁,一刀下去劈成兩半。

孟良扔了把生鐵鋤頭在樹樁上,讓他再試,萬全嘟囔著說:“頭,這麽好的刀,去砍鐵器太可惜了吧。”孟良鼓勵他說:“費這麽大勁,如果這生鐵都砍不動,還要它做什麽,用勁砍。”

萬全一刀下去,那鋤頭果然應聲而斷,而刀刃毫無損傷,他驚呼:“果然削鐵如泥,寶刀啊。”

魏延等人圍上來,一個個捧著寶刀看了又看,都依依不舍的樣子。孟良問道:“趙二春。你走南闖北,見多識廣,你說說這刀值多少?”

趙二春是個精瘦的漢子,兩隻手臂上青筋暴露,一看就是常年手臂用力的。他拿過長刀,用手指彈在刀刃上,隻聽得“當啷”一聲,又試試重量,隨手挽了幾個刀花,連聲叫道:“好刀,好刀。從沒見過如此好鋼,此刀價值當在百金以上。如果這護手再裝飾漂亮點,配上刀鞘,可以賣到兩百金。”

“誰想要這刀?”孟良將刀橫擔在手裏,遍視眾人。

“我要。”魏延搶先答道。

“我要。”民團裏挑選出的隊長叫秦鬱的也舉起了手。

“我要,我要”趙二春等一幹頭領都紛紛嚷道,連萬全也躍躍欲試。

“好,大家都想要刀,很好。兩個月後,以百人隊為單位比賽,誰的軍紀最好,這刀就是誰的。以後,我們每兩個月比賽一次。不僅是刀,槍、劍、戟,以後還會有鎧甲、弓箭。隻要你們把隊伍帶好了,我想你們保證,人人有份。”

孟良知道,三國武人最看重兩樣東西,一是戰馬,二是武器鎧甲。

現在的時間已經很緊迫了,今後的重點得放在兩件大事上。一是糧食儲備,孟良在想明天開始,要求家家戶戶存糧,至少得按家庭人口存夠兩年的糧食。現在隘口已經建好。孟公威按照墨子書上的方法建了一個高五丈寬四丈的隘口,兩邊一直延伸到山上,山的兩邊都挖成峭壁,連峭壁上麵都堆滿了壘木石塊。中間是前後兩道大門,外麵包著鐵皮。按照他的話說,即使來了十萬大軍,也攻不破這裏。

隘口建好,就可以在山邊建起幾個大糧倉。孟良記的好像明後年就是蝗災,顆粒無收,張角一號召,黃巾大起義便爆發了。想到這裏,孟良又想起得抽時間去田裏看看,把後代的精耕細作的經驗稍微傳授點,水稻的產量也不至於每畝才打二百斤糧食。

明年開始除了金銀這些硬通貨,這五銖錢都得換成糧食,記的書上說,災情嚴重的地方,一斛稻米要賣四五萬錢,這一斛不過是七十公斤不到,可想當時發生大量人吃人的事件是多麽順理成章。

還有一件大事,就是操練好軍隊,這一葫蘆穀的數千人能不能避過戰亂全指望著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