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顛覆三國

第53章 戰略上的分歧

第五十三章 戰略上的分歧

???孟良新婚,真是如膠似漆的時候。孔明、徐庶等人帶著部隊回轉武原,隻留下100親衛守護他。

一連數月。孟良除了偶爾和沙長史、糜竺談談開辟民屯、安置流民的心得,基本上都是陪伴糜榕談天說地,享受閨房之樂。這糜榕和萬三兒又不一樣,萬三兒大都時候是采取攻勢,而糜榕則被動防禦的比較多,各人滋味皆不同。這是他一生最快樂、清閑的日。

終於,有一天,糜榕勸道:“相公,你誌存高遠,不可如此安樂,彭城那邊、武原都等著你回去,好多事前要做啊。”

孟良警覺,次日便告別沙長史、糜竺、陳珪父等人,帶著糜榕及護衛往武原而來。

路過跑馬崗時,史渙悄悄告訴他,有人在前麵林窺探,可能是強人。當下命令護衛們戰鬥戒備。

一聲號炮,隻見二千多山賊擁著一彪形大漢攔住去路。眾嘍羅一起高喊:“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打此路過,留下買路錢。”

孟良莞爾,這句話咋就成了打劫的標誌性語言,作山賊也不敬業,不能與時俱進啊。

史渙縱馬出列,高喝道:“來者何人,這是彭城相孟良孟大人車駕。”

那彪形大漢愣了一下,說:“請孟大人出來相見。”

孟良分開眾人,說:“何人在此,我即是孟良。”

那大漢一拱手,甕聲甕氣的說:“久聞孟大人武雙全,周某願領教孟大人的武藝。”

孟良看這漢耿直,並無傷害之意,一時技癢,笑道:“那孟某來領教一下好漢的武藝。”

孟良心裏也沒譜,槍法突刺練了好幾年,一直沒遇到真正的敵手,到底這槍法是否真的有用還是個謎。

那漢手拿一把三尖刀,吼道:“大人注意了,看周某第一刀。”說完,原地一躍,當頭劈來。孟良隨手挺槍刺去,刀未劈下,槍已至其咽喉。那刀便在半空劈不下去了。

那漢後退兩步,再次橫刀腰間,再次吼道:“第二刀!”,一刀橫劈過來,孟良槍一豎,蕩飛了大刀,也覺虎口發麻,暗暗佩服,這漢確有一把蠻力。用槍杆蕩飛大刀,隨即橫槍再次突刺,那大漢身形未穩,槍又到咽喉,隻得斜裏跳開。

兩次出槍對方皆無法格擋,那大漢又說:“兩次都是我攻你守,這次大家反過來。”擺了一個守勢嚴陣以待。

孟良喊了一聲:“注意了!”再次突刺咽喉,那大漢早有防備,用刀身擋住了孟良一擊。還沒緩過勁,第二槍又到,接著又是第三槍。孟良連刺了五槍,槍槍不離其咽喉。那大漢隻得一直用刀身護住。心裏明白,這槍來得太快,對方稍一變招,自己早沒命了。

那大漢棄刀在地,叫上邊上另外一個矮個,在地上叩拜下去:“周倉、廖化久聞孟大人仁義傳世,愛民如,一直投效無門,今日得見,願牽馬執蹬,追隨大人。”

孟良上前扶起周倉、廖化:“義士請起,有話好說。”

略一交談知道周倉、廖化原在汝南,屬黃巾一部,遇朝廷進剿兵敗,率殘部逃至此地占山為王。

孟良沉吟了一會,秘密叮囑周倉如此如此留在原地。依舊率部回歸武原。

回到武原,和孔明、徐庶密議以後,派人去鳳翔城換回秦地,讓他帶著一批糧草和武器投奔跑馬崗占山為王的周倉。

一座新的武原城已經初現端倪。高達八米的新城牆已經完工,那些俘虜們正在開挖五米寬的護城河,另外募集的民工在開挖泗水至武原的運河。按照何元龍的規劃,將引泗水至環繞武原的八個民屯,以此八個民屯慢慢形成八個流民定居點。

這件事花費了石廣元很多心事。從戰略上看,這八個民屯成了武原的護衛點,一旦有外敵侵入,武原可以以縣城為支撐點調度八個民屯相互支援。而在20裏之外的鳳翔城又與武原縣城互為犄角,將來入主彭城,則形成一個三角形。

石廣元出通告,原八個民屯範圍內的居民可自由選擇原地定居、換地或者由官府收購的形式。一李姓地主則提出以自己莊園為心建立民屯,民屯內一切規矩均由官府製定,自己以土地、莊園入股。石廣元覺得此法更容易加快民屯的建設,便修改了通告。最後又幾易其稿,最終形成了極具曆史意義的《屯田令》。

這份《屯田令》的出台,帶來的最直接效果是大量流民遷徙定居,特別是到初平年間,司隸、三輔、青州等戰亂之地數百萬戶流民的遷入。徐州也一躍成為十三州人口最多的州。

《屯田令》規定,凡屯內土地均歸官府所有,任何人不得買賣。開荒者、耕種者享有土地出產的物品所有權;耕種者隻需上交出產的十分之一作為稅收,遇戰爭期間,官府征稅最高不超過十分之三,遇荒年則免稅收,由官府賑災;無耕牛、農具者由官府借貸;官府每年在農閑時征集民工徭役不超過三個月,其餘時間由官府募集,按市場價付工資口糧;實行募兵製,當兵者付報酬,受傷、戰死者由官府撫恤其親屬。

這時節,大部分地方田畝稅都是十抽四,最高的達到十抽,一般農戶交完稅收以後基本隻夠維持生活,這裏十抽一的稅收讓附近州縣的官府、大戶憤怒不已,聯名告狀到徐州刺史陶謙處,皆被糜竺以戰亂剛平,需休養生息為借口搪塞過去。

麻煩還不僅如此,收繳兵器令幾乎遭到所有的大戶一致的反對,有的是明抗,組織一幫人去武原衙門請願,說身處亂世,購置兵器是為了防護自身的安全,此類情況在各州都有慣例,何以武原不可私人擁有?有的是暗拖,隻交出部分鏽蝕的表明態度,然後靜觀其變。

一王姓地主更是每天到武原縣衙擊鼓鳴冤,控告官府強占他的土地和礦山。這王姓地主有千畝良田,還有在北山的礦洞,黃巾打來的時候,他舉家遷往彭城。後來,官府通告,所有的田畝、礦洞必須在一周內提供田契證明所有權,否則,視為無主的土地一律由官府沒收,由官府開民屯安置流民。

這王姓地主沒有及時回來認領,待他返回武原時,其土地、礦洞已被重新丈量、分配了。

孟良知道,東漢末期,社會矛盾已經激化的不可調和,主要原因就是地主大量的兼並土地,造成失地農民越來越多,生生的逼迫出一個新的無產者階層,這是黃巾起義時一呼百應的社會基礎。

要實現自己的理想,首先必須解決土地問題。

土地問題的解決,後世曾出現過一種簡單而又行之有效的辦法,那就是打土豪,分田地。以槍杆為後盾,發動基層的百姓暴力剝奪地主的土地,甚至消滅他們的**。這種平均土地的辦法短期內是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時間一長,好逸惡勞的農民又成了新的失地農民。而且,這方法對那些靠勤儉持家積累家業的農民們並不公平,間接地倡導了一種希望社會不穩定的情緒。

必須要走出一條新的道路,將土地實行徹底的國有化,以官府的名義將土地租給農民耕種,輕徭薄賦,鼓勵他們多勞多得。

要將土地國有化,又不能像黃巾那樣,把整個豪族都放在自己的對立麵上,強製性的收回他們的土地,為自己樹一個大敵,那麽很有可能在基業未穩之時被他們聯手做掉。

唯有通過回購、強製征用、官府和個人參股的形式,甚至以法律之名來巧取豪奪地主們的土地,才能平息一下這種對立的情緒。

在武原,借黃巾之手已經將這目標初步實現了一部分,開辟了八個民屯。必須還得借助收繳武器令這個法律效力,再度打擊豪族地主們。

石廣元在具體操作,讓李姓地主入股之事也是一個緩解矛盾的辦法。

現在王姓地主訴訟一事成了一隻標杆,土地政策的風向標,如果在這問題上不體現出強硬的態度,那麽一係列的問題便會接踵而至。

孟良理清了思路,當即讓閻忠以相府長史的身份前往彭城,主持日常工作,自己則留在武原,將眾人召集起來,係統的闡述自己對待土地問題的看法。這個時候,內部必須思想統一,步調一致。

但是,孟良沒想到的是,這個政策遭到了以孔明為代表的絕大多數人的反對,他們認為,這種方法太急進了,樹敵太多。對待豪族地主大量占用土地的行為,隻能通過打擊違法亂紀的豪族取得一部分土地,待官府財力雄厚了再逐步以市場價格回購的方式逐步收回。

孔明引經據典,特別提出王莽改革的例:“王莽也是看到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日益激化,下令在全國對土地、人口、幣製、行政區劃進行改革。他下令全國土地改稱王田,奴婢為私屬,皆不得買賣。他規定按照人口來分配土地,多餘的土地必須要分給其他人。但是,土地、人口買賣屢禁不止,最後他不得不下令取消。後來更是爆發了綠林赤眉的大起義。”

石廣元也說:“既然為堂堂的一官府,立法之意僅為奪取別人的土地,這種做法也是違背做人的信條的。這是詐術,誠為君所不取。”

孟良環顧四周,除了幾位將領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其餘人等紛紛附和孔明的意見。

“散會。此事明天再議。”孟良以少有的沉重口氣說道——

慶祝點擊進入前十,今天加更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