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穿越時代

二是誰在懷念民國時代

二、是誰在懷念民國時代?

二、是誰在懷念民國時代?

上麵已經說過,就整個社會的各階層而言,民國有民國的好,新中國有新中國的好,具體就要看每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個人收入而定,不能一概而論。

那麽,究竟是哪些人,在懷念那個“無比美好”的民國時代?

請大家在這裏先看兩份工資單:

1918~1919年,青年時代的毛主席曾在北大圖書館擔任管理員,而著名海歸學者胡適則在北大當教授。

——毛圖書管理員的月薪不過8塊大洋,胡教授的月薪卻高達240塊大洋,兩者相差30倍!

事實上,當時的胡適雖然從海外鍍了一層金歸來,但在北大參加工作的時間還不長,名聲也遠不如後世,月薪還不算最高的。同一時期,北大中文係主任陳獨秀的月薪為400塊大洋,相當於毛管理員的50倍——再過幾年,北大教授的月薪還要再翻一倍,平均達到500塊大洋,而圖書管理員的月薪卻沒怎麽上漲。

而更要命的是,胡適教授的240塊大洋,一般來說每個月都能按時發放。而毛管理員的8塊大洋月薪卻總是被拖欠,直到離職也沒能全部拿到手。

據說他先後幹了半年,最後卻隻拿了三個月的薪水,相當於減薪一半——我突然明白傳聞中毛主席仇視知識分子的原因了……

嗯,此外還有陳獨秀主席在日後為什麽會右傾投降,而胡適又為什麽堅持反。共立場,也可以從這份工資單上看出一點倪端——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的既得利益者嘛!

事實上,真正的問題還不止於此。平心而論,假如我們工薪階層能夠拿到2000~3000元的工資,基本滿足溫飽、接近小康,那麽就算看到某位高級白領能拿十幾萬的月薪,是自己的幾十倍,大家最多也就在私下羨慕一番,隻要自己的日子還過得去,就不至於會發展到階級仇恨的程度。

可問題是,毛圖書管理員的8塊大洋月薪,在當時的實際購買力,到底有多少呢?

由於民國時代戰亂頻繁,各地物價的變動幅度極大,光是米價就經常上下波動好幾倍。基本上是越到後麵的年代,通貨膨脹就得越厲害。

而且,城市與鄉村、南方與北方的物價水平相差也很大。如果在比較的時候,有意無意地張冠李戴,用上海的收入去比山西的物價,用20年代的物價去比40年代的收入,用鄉下豐收時節的糧米收購價去比大城市工人的收入(可參考《多收了三五鬥》),就很可能得出一堆非常荒謬的結果——而這也是當代“曆史發明家”們常用的一種移花接木之術。

舉個例子來說,前些年,河南鄉下的白菜收購價一度跌到一毛錢一斤,讓農民們賠本賠得欲哭無淚。可我們有誰在城裏買到過一毛錢一斤的白菜?光是運費就有采購成本的好幾倍了啊!

同理,如果現在讓人拿著上海的收入到青海的西寧去生活,也絕對會非常寬裕,但問題是根本辦不到。

回到正題,當毛主席進北大擔任圖書管理員的時候,民國才建立了六七年,尚未進入最黑暗的年代,大洋的幣值還算堅挺。根據《民國經濟史》提供的數據,在1919年的北京消費市場上,一塊大洋應該可以買20斤最差的糙米,假如按照米價來算的話,購買力大概相當於如今的40元人民幣。

而毛圖書管理員的8塊大洋月薪,隻能折合如今的320元,還不夠當代很多城市的低保標準。

更要命的是,首都北京又是全國僅次於上海的物價高昂之地,毛管理員的8塊銀元月薪在湖南老家已經算是高薪,可在北京卻實在是不經花——雖然這8個銀元可以買到160斤米,可是他在北京除了吃飯,還要吃菜,要買衣服,要交水電費,要買煤球做飯,還要買報紙和火柴、香煙,尤其是還要交房租……

當今的“北漂一族”,想必都對北京的房租之高昂深有體會。而毛主席當年的北京房租水平,雖然沒有眼下這般誇張,但同樣也不會便宜到哪裏去。

——現在的320元人民幣,在不少地方應該也可以買到160斤米,可有誰能用320元的收入過日子?不信的話,讓你到北京拿320元招募一個圖書管理員試試看?恐怕就算是兼職的也招不到吧!

而胡教授的240塊大洋月薪,卻可以折合為當今的9600元人民幣,完全夠得上現代大學的標準。若是放到那個烽火四起、餓殍遍地的民國年代,更是已經要歸為富豪一類了!

很顯然,讓勞動人民們拿著3000元工資看教授們月入96000元,與拿著300元工資看教授們月入9600元,絕對會導致兩種完全不同的心情——前者還隻是一般的羨慕,而後者就是恨得眼睛都要紅了。

——富者有阡陌之田,從來都不是革命的理由;貧者無立錐之地,才是造反的原因!

總之,在民國年間,大學教授是一個非常體麵的職業。而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也是知識分子的黃金時代,大學教授們的工資水平遠高於社會的平均工資,過著非常優越的物質生活。如此高薪之下,北京的大學教授和講師們,自然有很多錢去逛琉璃廠,買書籍報刊,買古玩字畫,生活充滿了小資情調。

北洋政府的那些軍閥們,雖然外表看起來頗為粗野魯莽,彼此之間總是打來殺去的,但對知識分子倒是十分的客氣。哪怕在財政上捉襟見肘,也從來不曾虧欠這些專家學者們的薪水。就算是魯迅這樣總喜歡與執政當局鬧別扭的刺頭兒,教育部門也不曾扣了他的每月300銀元高薪。

而這些教授們的職位通常又很穩當,既不像商人那樣可能因為投資失敗而破產,也不像官員那樣隨時可能因為政權更迭而被無故罷免,還居住在治安相對良好的大城市裏,不像鄉下地主們那樣要擔心農民抗租、土匪劫掠、軍閥勒索,堪稱是鐵飯碗中的鐵飯碗。所以,他們的幸福生活常常讓後人感歎不已。

再回過頭來看看當代,在如今國內的沿海一線城市,大學講師的基本月薪通常在6000元上下,副教授8000元,教授10000元。而門衛、勤雜人員的薪水,最起碼也有2000元左右。兩者僅僅相差3~5倍而已。

對於這樣被大幅度縮小的收入差距,廣大勞動人民認為是理所當然,甚至覺得這些教授的收入已經夠高了,更何況在教育機關的編製內,很可能還有分房子之類平常人享受不到的優厚福利。

如果在現代把大學門衛、勤雜人員這些人的收入,壓縮到民國年代的標準,也就是原來的10%,月薪隻有200元左右,而物價指數不變,福利待遇全無,此外還要時常拖欠薪水……我想他們應該就可以充分體會到當年毛主席在北大圖書館裏幹活時的心情了——“……我對政治的興趣繼續增長,我的思想越來越激進……我在李大釗手下在國立北京大學當圖書館助理員的時候,就迅速地朝著馬克思主義的方向發展。”(摘自斯諾的《西行漫記》)

所以,勞苦大眾們就算對當今社會有些不滿,也絕對不會懷念那個月薪320元人民幣的民國年代。

而當今的很多“磚家叫獸”們回顧曆史,卻覺得心裏非常不平衡——在他們看來,時代在進步,知識應該更受尊重,知識分子的薪水也更應該與時俱進,跟愚民們拉開差距才對!

哪怕是按照民國時代的“落後標準”,他們最起碼也該拿2000元的30到50倍,也就是月薪6萬到10萬才算是合理啊!可現在政府才肯給民國標準的1/10!!真是太不尊重知識分子了!!!

——民國時期的大學教授,可以很輕鬆地在北京買一座四合院。而現代的大學教授,想要在北京弄個100平方米的三室一廳,都要幾乎買到通州那邊的地界上去了!

對於這些人來說,當代社會給他們提供的待遇,遠遠不如民國年間的高標準,自然要滿腹牢騷,並且無限懷念那個“美好的年代”。而他們又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也是最擅長玩筆杆子的一類人,自然有本事在筆下“發明”出無數描述民國時代美好之處的“新思維”、“新發現”了。

——正如我們在政治課本上學到的那樣,一切問題從根本上講都是經濟問題!

《大穿越時代》最新章節由雲起書院首發,最新最火最快網絡小說首發地!(本站提供:傳統翻頁、瀑布閱讀兩種模式,可在設置中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