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穿越時代

第35章 五大勢力入場到齊(下)

第三卷 節操滿滿的學園默... 第三十五章、五大勢力入場到齊(下)

與每日跟戰爭為伴,軍事氛圍極其濃厚的東岸共和國相比,僻處北美的華美共和國,戰略空間相對來說就要舒緩得多。跟南美的東岸國不同,以後世紐約地區為核心的華美國,雖然也是孤懸異域,但四周的競爭對手並非已經紮根美洲上百年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而是隻有相對容易對付的印第安土著,還有實力微弱到自身難保的英法兩國殖民者。至於最近的西班牙勢力,還遠在千裏之外的加勒比海呢。

而且,華美集團從穿越之初的一開始,就跟當地的德拉瓦部落印第安人進行通婚和結盟,從而獲得了寶貴而可靠的人力資源補充,而不是像東岸集團那樣,始終為核心民族人口匱乏的無解難題而苦惱:數以百計、數以千計的印第安男人、婦女加入了建設隊伍,同樣數量的印第安小孩則坐進了穿越者的課堂,學起了漢語…還有不少穿越者小夥子迎娶了印第安姑娘,給德拉瓦部落送去了先進富裕的生產生活方式,讓他們不必再為瘟疫和饑荒而苦惱,甚至還吸引了附近的其餘印第安小部落陸續前來投奔和加盟。

有了這樣一個比較穩固的基本盤之後,華美共和國即使依然必須從歐洲招募許多移民,也不用擔心尾大不掉了——不管怎麽樣,印第安人和中國人都是黃種人,在歐洲殖民者眼中都是同樣的異類,而且文明程度較低的印第安人,想要放棄原來的落後習俗,融入穿越者集團之中,反而比歐洲的基督徒更加容易。

就這樣,在不經意之間,華美集團獲得了原住民的認同和支持,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站穩了腳跟。之前,又靈活地使用軍事打擊和經濟**,一步步吞並各個印第安部落,擴張著共和國的版圖和人口。

作為華美共和國類似文明等級的競爭者,在附近隻有魁北克的法國殖民地和弗吉尼亞的英國殖民地而已。但法國人的魁北克殖民地根本就隻是一個搜集北美毛皮的貿易站,連吃的糧食都種不出來,需要從海外獲得補給。任何一場嚴重的饑荒、瘟疫和印第安土著的襲擊,甚至巴黎市場上毛皮價格的一次崩塌性暴跌,都能夠將這個內憂外患、搖搖欲墜的脆弱殖民地推入死亡絕境,更勿論對付相距遙遠的華美共和國了。

而待在南方弗吉尼亞殖民地的英國人,目前同樣是又窮又餓,還跟附近印第安人關係惡劣,整天在死亡線邊緣掙紮。更要命的是,此時的英國已是處於內戰前夕,保王黨和議會的對立瀕臨白熱化,弗吉尼亞殖民地由於在國內政治漩渦中站隊錯誤的問題,不幸成了爹不疼娘不愛的尷尬存在,根本無法借用祖國的力量對抗華美集團——事實上,隨著華美共和國的發展壯大,目前的弗吉尼亞差不多都變成了華美的一個附庸勢力,在經濟上被華美穿越者控製,在政治上受華美共和國“指導”,距離被正式吞並也為期不遠了。

至於另一夥開創了新英格蘭殖民地,被現代人視為美國始祖的“五月花”號移民嗯,不好意思,他們早已連人帶船被華美穿越集團繳械俘獲,如今都成了華美共和國的忠實臣民,其中幾個參軍的“積極分子”甚至還跟著華美遠東艦隊來到了東南亞的巴達維亞,再過幾天大概就可以抵達海南島的臨高縣了。

由於國境四周沒有什麽需要認真對付的外敵勢力,隻有各種可以任憑虐菜的軟腳弱雞和肥肉,所以從衛星圖片上看,華美共和國的發展速度相當驚人,開發的版圖也遠比東岸共和國更加遼闊。這個國家目前的核心國土沿著北美海岸一線排開,以坐落在後世紐約的首都“曼城”(因為位置在曼哈頓島而得名)為中心,最北的屯墾村莊已經開發到了緬因州,最南方的勢力範圍則達到了弗吉尼亞——就是現代美國首都華盛頓所在的位置。向內陸擴張的觸角也初步抵達了五大湖沿岸。另一個世界美利堅合眾國建國之初的十三州版圖,在內戰時期屬於北方的那一半地盤,如今都已經落入建國方才十一年的華美共和國囊中。

跟人煙稠密的舊大陸相比,華美共和國依舊顯得地廣人稀,但在整個新大陸,至少是北美洲,已經是當之無愧的至尊霸主——通過衛星圖片,王秋他們看到了曼哈頓島上鱗次櫛比的整潔樓房,車水馬龍的繁華街市,航行在近海與哈德遜河之中的蒸汽渡輪,大片呈條塊狀分布的麥田和菜地,冒著黑煙的工業城鎮……哪怕是那些被穿越者的邊緣印第安部落,也都種上了莊稼和牧草,住進了磚瓦房。

雖然華美共和國散布在大西洋沿岸地區的工業城鎮,論技術含量可能不如海參崴遠東公司那一夥攜帶了太多家什的“闊佬”——看上去大概剛剛達到十九世紀的水平,但規模和覆蓋麵卻是一個天一個地,不再是一個孤零零的據點,而是初步形成了一個真正的工業化國度,一個龐大而繁雜的工業化分工體係

如果說,海參崴的遠東公司像是一座戒備森嚴的秘密基地,澳洲的中南市像是一個粗製濫造的難民營,東岸共和國像是一座殺氣騰騰的戰爭要塞,那麽華美共和國才真正像是一個繁榮的近代化國家

“……從緬因州到弗吉尼亞,從切薩皮克灣到五大湖,再加上遠在南非開普敦的海外殖民地,差不多二三十萬平方公裏的地盤……當真是搶了老美那個‘天選之國,的基業呐尤其是曼哈頓島上的這座首都,不僅有了電力係統和廣播站,連街邊公園和雕像都弄得那麽漂亮看著簡直已經像是十九世紀的美國了啊”

望著屏幕上華美共和國首都“曼城”的動畫模擬圖,郭逸忍不住嘖嘖讚歎起來——雖然在臨高的東門市,同樣也已經有了廣播喇叭和路燈照明,但是若是論城市的規模和建築的氣派程度,貌似還沒法跟華美共和國的曼城相比:在海南島上,畢竟沒有北美大陸那麽豐富的優質木材和石料資源……

他一邊說著,一邊從懷裏摸出一卷油印的冊子,攤開在桌子上,“……我之前還以為是寫這玩意兒的明朝書生沒見識又愛吹牛,才把華美吹噓得這般厲害。沒想到這華美國的穿越者,還真是讓人不敢小看……”

王秋等人好奇地拿起書冊,逐一傳看,發現標題乃是《季美略輯》,再翻開封麵,內容是文言文體裁,開卷就是:“……昔有前漢亡莽,後漢光武匡複,北擊匈奴,南安百越,今有前宋亡於蒙元,而後宋稱雄於泰西,縱橫七海,絕霸西洋,是謂華美餘自不幸破家流亡異域以來,旅美三年所見所聞盡錄紙上,編纂成冊。取名《季美略輯》,望諸君憑此書可一窺華美風物,略長見聞……”

——結合書中內容與郭逸的介紹,王秋等人方才知曉,寫出這部《季美略輯》的人,乃是一位出身閩南的張姓秀才,乃是官宦之後,天啟末年不幸遭遇海盜襲擊,被打破了村寨,他自己也被海盜綁票,隨即輾轉販賣給了澳門的葡萄牙人,之後更是乘著移民船漂洋過海,一路到了萬裏之外的華美共和國。

這位閩南的張秀才在華美待了將近三年,最初還沒抵達的時候,對這個海外番邦很是鄙夷不屑,但在親眼見識了一番這個穿越者國家的景象之後,很快就大為震撼……今年華美共和國組織遠征艦隊前往東方,思念故鄉的張秀才得知之後,便主動報名參加,因為其知書達理,熟悉明朝官場和縉紳禮儀,故而被成功錄用,隨同華美艦隊一路來到了爪哇島的巴達維亞。雖然華美艦隊之後滯留巴達維亞多日,迄今尚未抵達中國大陸。但艦隊運載的長頸鹿、羊駝等各種預備獻給大明朝廷的“祥瑞貢品”,還有攜帶了國書的外交使節,卻已經提前乘坐臨高元老院提供的快船,在十月裏就進入了廣州,一時間引得全城轟動。

於是,這位張秀才也以幕僚的身份,跟著華美使節提前到了廣州,之後因為在廣州遇到了昔年熟識的親朋好友,所以沒有跟隨華美使節押運貢品北上,而是繼續在城內盤桓,天天都有縉紳大戶請他過門講述在“華美國”的奇妙見聞……而這位秀才寫的《季美略輯》被泄露出去之後,也迅速成為了廣州圖書市場上最火爆的暢銷書,到處都有人在傳抄摘錄。就連臨高元老院聞訊之後,也以最快速度弄到了書稿,隨即推出了這本簡裝版的《季美略輯》,一方麵分發給各位元老閱讀參考,另一方麵則試著少量投入市場,然後很快就被搶購一空,眼下的書價已經被炒到了二兩銀子一本,但依然是供不應求。

嗯,言歸正傳,由於這本書是以明朝人的眼光和思維方式寫出來的,所以對萬裏之外的“華美國”,或者說對任何穿越者集團和先進勢力最深刻的第一印象,都莫過於“堅船利炮”——“餘嚐讀天工開物,書中言前宋善製舟,順風可日行百裏不怠,又極言之巨,可攜數百人而有餘,書院眾人皆曰言過其實,餘謂默然耶。時至落難被販出海,輾轉至阿非利加之地,餘首見華美大船,如山如嶽,船身長數十丈,寬又十餘丈,言盡不能述之大,不靠風力,隻憑精炭火煤即可破浪前行,不豫巨浪風向,誠謂精工以極,餘等皆歎前宋格物技巧可通神,船主曰華美國最精製船,棄風帆用火汽,稱蒸汽輪船。

更有兵船巨舟,快者曰巡洋,巨者曰鐵甲,大炮巨艦周身要害皆附鐵甲,炮子攢射難傷其分毫,縱橫於海上蓋莫敵耶,餘等相顧駭然,此等軍國重器非人力可能敵,餘歎本朝太祖雖逐蒙韃複漢家衣冠,但前宋之精工秘技皆失傳,能工巧匠遠渡亞美利加地,後人徒空歎也……”

除此之外,“華美國”迥異於明朝的諸多宏偉建築,也很讓筆者感到震撼:“……華美尤善營造,餘初至華美京師曼城,立於甲板,憑欄遠眺,曼城臨海依丘,道路縱橫如棋盤,精屋廣廈鑲嵌期間,一望無盡,可見其之廣大,市集熙熙攘攘,人聲鼎沸如潮,市內道直且闊,區分人行車道,但凡路口,俱有專職業者執紅綠雙牌,指揮行止,井然有序,街市兩側皆廣植樹木,如華蓋掩護,夏日雖炎炎不懼也,凡建築無論大小,皆用方磚巨石建之,絕少土木,可立百年,不懼水火蟻蛀,與中土決然不同。

後餘參訪華美之國會館閣,更親見之雄偉堂皇,高何止數十丈,鑿岩為磚,雕石為柱,磚柱何其巨,磚重雖百人不能撼,柱粗需三四人方可圍抱,環大廈簷下有巨柱百三十六根,簷上另有精美繁複雕刻,人物容貌衣飾類華非華,不知何方神抵,無論磚石廊柱皆光滑可鑒,接觸如鏡,國會大廈中庭大廳,國政中樞地也,可安座千人而不窘,如此廓然廣大,竟不見承柱一根,守門華美小吏曰靠穹頂足矣,餘撫壁歎曰;如此美輪美奐,高大巍峨者,不知靡費人力財資幾許,華美當國者不惜民力,秦鑒不遠矣,華美小吏聞之絕倒,嗤笑曰隻需工程隊五百,工期三年可成,我等皆瞠目也。

後餘得閑常徜徉市集民居,身親曆曆之,更感華美國勢之盛,彼民居紅頂白磚,皆用方石為磚,縫絲彌合針插不進,多兩層為常見,窗沿多盆栽花卉,春夏花楹錦簇,猶如彩練當空,美不勝收,為曼城一大勝景,然更有三四層者數不勝數,六七層者亦屬尋常,窗明幾淨,窗皆用琉璃封麵,外觀之流彩橫溢,好不氣派,高樓者,華美百姓曰寫字樓,餘百思不得其意。

餘結識華美大匠者湯,曰家中世代為營造,餘請湯者華美建築者事,湯嚐謂餘曰,華美國善建,全憑機械,挖基打樁,一夕可成,巨柱方石,重逾萬斤,舉提自若有如兒戲。從業者需就讀專科書院,三載方可肄業,曰建築師,書院學識技巧代代相承,愈發精益求精,集泰西華夏之大乘者也。更談及華美民眾更喜羅馬希臘新古典風格雲雲,餘自拜服不能接口也,歎我大明庶民百姓居者有其屋尚且不能,華美卻人皆有居所,古人雲人有恒產者有恒心,誠不欺我

接下來,華美國的文化娛樂,也讓這位明朝書生印象深刻:“……餘初至華美,見小童挎袋揚紙沿街叫賣,口喊號外號外不絕,販夫走卒達官貴人亦邀買不絕,後居日長,乃知此為報紙,或曰新聞紙,國家大事,鄉野逸聞,皆刊於上,臨有國策變更公布亦副刊報上,華美教化得力,庶民識字者眾,大事小情皆看於報上,凡華美庶民百姓皆可投書報刊,直抒胸臆,言者無罪,如報刊選用,另付潤筆稿費若於,投書踴躍亦,國府舉措有誤,則報紙群起攻之,官吏庸惰貪腐,則檢舉揭露窮追不舍,廟堂官吏警然自惕,不敢失公允,背民意。餘嚐歎曰;華美報紙盛,官吏尤畏之,稍行止不端,立揭發天下,人人討之,何如自處,可謂一紙抵禦史萬千,吏治敢不清明,餘深以為之,印報刊行者報館,每日刊行不綴,華美文華鼎盛,報館者眾,報紙刊目繁多,有大報者小報者也,大報,行文嚴謹有理義,開宗明義,主旨分明而有力,有理有據針砭時弊,國策得失論據有序,吾大愛之,盛遐有名者,曼城時報,大西洋評論,金融時報乃此中翹楚,餘每日讀之不綴,小報者,內容娟猥不堪,專登名流隱私醜聞事,人稱八卦,從業者稱曰狗仔隊,餘不知其所指,然無知小民熱衷於此,故售賣更甚大報者眾。餘歎陽春白雪下巴裏人,各有所愛矣。

華美話本小說頗多,名家輩出,美人治話本有如格物,分門別類,種類繁複,餘旅美多年,均有涉獵,其武俠小說餘最為推崇,蓋名聲最著者,當屬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者兩部耳,餘讀之,卷不離手,不思茶飯,於精彩處當節擊之,拍膝高歎真英雄,好漢子,家人詫異莫名,縱覽全本,最為點睛處乃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所謂言微大義盡在此處,但凡為國為民者,何止俠之大者,可歎國朝袞袞諸公,天下士紳為國為民少矣,為利為私者多矣。餘武俠者外,華美言情話本也為一絕。餘寓居華美之時,有落難書生顏某與餘同租一屋,年少風流,尤愛之,其曼城愛情故事大讚之,言乃華美言情之首也,美人乃號催淚,餘奇之,嚐讀之,一氣嗬成,期間水米不進,茶飯不思,讀至傷心處,赤目蘊淚,雙拳緊握,讀至喜悅處,顏開眼笑,如沐春風。讀至結尾處,有情人卻難成眷屬,餘大喜大悲,掩卷痛哭,果然催淚,所言雖不符名教禮儀,男女大防,卻也感人至深,拜此書所賜,華美女孩閨名莉香者多矣……”

當然,在說了這麽多的好話之後,這位飽受封建禮教熏陶的書生,哪怕見識了如此多的異域奇景,也還是對某些事情完全無法接受:“華美者,華衣美服也,雖過尤譽者也,華美服飾頗與國朝異,國朝寬衣廣袖,交領右衽束發攏巾。華美盡髡發短須,通行短衫,上衣下褲,衣用扣合,褲束以帶,尤喜皮帶,堅韌美觀,更勝布帶頗多。逢端莊嚴肅時,多著華美西裝,頸束領帶,內襯白衫,下著長褲,頗有莊偉於練意,女子皆著裙,束腰娉婷玉立,更有甚者,年輕女子多愛短裙,至有短窄過膝逾尺者,號超♀短裙,合露肩小衫,衣質輕薄,風姿搖猗,招搖過市而人不異。嗚呼,大宋朱程諸子何在,為餘等守禮者棄……”

翻閱到這裏,王秋忍不住嗬嗬一笑,把書丟給了早已等得不耐煩的馬彤和劉朝佐,轉身對郭逸說道,“……哎,想不到古人還真是看不得女人拋頭露麵啊南洋土著不穿衣裳的都常見,他們看到女人穿條短裙卻要罵成是傷風敗俗。這樣老朽的禮法真是早該廢了……不過按照這書上的內容,估計明朝的讀書人隻要翻閱過後,就會立刻把盤踞海南島的你們跟美洲那兩夥人聯係起來——畢竟不管怎麽看都太像了……”

“……是啊,實際上,自從我們三方碰頭以來,巴達維亞的荷蘭人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還有我們三方陣營裏的‘歸化民,也都對此十分驚訝,弄得內部和外部都是謠言滿天飛。甚至就連一向顓臾遲鈍的廣州官府,這個月也曾經悄悄派人過來探問我們是不是‘同出一脈,……”

郭逸聳了聳肩,苦笑著答道,“…偏偏臨高方麵也還沒考慮好該如何解釋,於是我隻能含含糊糊地應付過去……接下來再看哪裏?華美集團的南非殖民地嗎?”

“……不,中國版圖之外的這些勢力,我們隻要知道個大概就夠了。現在隻剩了距離咱們最近的海南島——也就是你所在的那個元老院。不知道你們在這幾年裏究竟經營出了怎樣一副局麵,有沒有達到北美和南美那兩幫人的水平……郭逸前輩,你不妨介紹一下,他們在海南島上究竟有什麽值得一看的東西……”

王秋一邊如此說著,一邊把遙控屏幕的觀察對象調整到了鄰近的海南島……這個時空的第五個,也是最後一個大型穿越者集團根據地的實況景象,便完全展現在了眾人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