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穿越時代

第36章 帝國崩潰的大亂之世(上)

第676章 、帝國崩潰的大亂之世(上)

在被美軍和日軍輪番**了三遍,再加上自己人一通亂殺之後,本來就隻有四十七萬人口的衝繩縣,眼下已是哀鴻遍野,家家戶戶沒有不辦喪事的,或者已經成了絕戶,不用辦喪事了……但即便如此,看著又一次升起的太陽旗,幸存的衝繩縣民也隻能強忍著眼眶裏的淚水,把一切的悲傷和仇恨都深深埋藏在心底。

沒辦法,就像古代的琉球王國擋不住薩摩藩的偏師遠襲,現在的衝繩更沒有任何悖逆強者的力量。

從那霸港口的碼頭望去,無數大大小小的鋼鐵船舶,鋪滿了視野所及的整個海麵,桅杆茂密得宛如叢林,甚至一直延伸到海平線之外的遠方,充分體現出了現代化大工業的偉力和魅力。

尤其是當神重德少將帶著戰列艦編隊,從海南島趕來會合之後,望著遠方海麵上那四艘威風凜凜的大和級戰列艦,即使是那些剛剛被戰火禍害到家破人亡的琉球人,也不由得為之深深吸引,心神蕩漾。

——對於各種強大事物的崇拜和追求,早已被人類銘刻在血脈之中,絕不是任何宣傳可以動搖的。

不過,雖然四艘威風凜凜的大和級戰列艦,在陽光燦爛的大海上是如此的霸氣側漏,宛如兀立於海麵的小山一般。但是與另一艘仿佛鋼鐵浮島的超級巨輪比起來,就顯得有些相形見絀了。

——全長四百二十米,豎起來比巴黎埃菲爾鐵塔還要高;滿載排水量三十萬噸,超過了四艘大和級戰列艦的總和;擁有十六層甲板,吃水九米半,以至於根本無法在那霸港靠岸,隻能在水深的遠海下錨。

這就是艦娘蘇菲小姐利用她的信仰之力,澳洲西部的豐富鐵礦,還有王秋帶來的哆啦a夢黑科技道具,剛剛打造出來的世界第一超級巨型運輸船“海洋綠洲號”,如今正是它的處女航。

其原型為主位麵二十一世紀美國“皇家加勒比”遊輪公司最大的郵輪,也是那個世界上最大的郵輪,另一艘“海洋綠洲號”豪華遊輪。那艘“皇家加勒比”遊輪公司的“海洋綠洲號”上,擁有兩千個客艙,可乘載六千名乘客,絕對能夠以“最大、最豪華”自詡,無疑是郵輪建造史上的又一個奇跡。除了各種檔次的客艙,船上還有一座大型購物商場、眾多酒吧飯店,一座足球場大小的戶外圓形劇場,以及遊泳池、旋轉木馬、攀岩牆等健身設施,甚至還有一條船上步行街和一個露天花園,在船上種著數百顆棕櫚樹和數以千計的灌木花卉!“海上綠洲號”的船名就由此而來。當它在海上航行時,簡直就像是一座“旅行的城市”。

當然,蘇菲這邊二戰位麵的“海洋綠洲號”,為了適應戰時需求,就沒有這樣的奢華了。在按照一定比例將船體放大到三十萬噸之後,蘇菲毫不客氣地將那些電影院、咖啡館、溜冰場、露天劇場、遊泳池、旋轉木馬之類的娛樂設施統統砍掉,尤其是海上花園裏那些既占地方又耗水的樹木花卉,更是屬於第一批裁撤之列,從而騰出了大量的富餘空間。然後,原本奢華舒適的酒店級套房,也一律改成了狹窄擁擠的三等統艙。

整個龐大的船體之上,除了最基本的食堂、廁所和淋浴設施之外,就隻剩下了容納乘客的住艙,而且擁擠得好像臥鋪火車一樣,以便於運載盡可能多的人——二十一世紀的豪華遊輪“海洋綠洲號”,隻能裝上六千名乘客,而二戰位麵的“海洋綠洲號”卻能夠一次運輸至少八萬人!!當然,代價就是乘客的生活水平從高級酒店標準雪崩式下降到了監獄標準,連飲用水都隻能喝帶著怪味的淡化海水……

然而,對於一艘最初設計功能就是疏散僑民和拉壯丁的難民船來說,也實在是不能要求更多。

——再怎麽樣的監獄標準,至少也比上個世紀販運華工去美國的“豬仔船”要強得多了吧!

另一方麵,雖然居住生活條件寒磣了點兒,但是相對於二十一世紀那艘燒重油的遊輪,這個位麵的“海洋綠洲號”在動力係統方麵,卻堪稱是先進的仿佛科幻:能源是來自漫威世界的鋼鐵俠成名作,幾乎能夠提供無限動力的鈀金屬聚變反應堆!船上的輪機則是在二十一世紀都沒能普及的全電驅動!

——電動機驅動螺旋槳,電力供暖,全船冷氣,二十四小時熱水供應,連廚房都用上了微波爐和電磁爐。更重要的是,核聚變帶來的充沛能量,讓這艘三十萬噸的超級巨輪,居然能夠跑出三十五節的高速!

在二戰時代,對於民用船隻來說,這已經是一個非常不得了的速度了。當時美國大規模量產的“自由輪”,排水量七千噸,最高航速隻有十一節,而且開得太快很容易輪機出故障,一般隻能開到八節左右,所以連潛艇都能追得上……比起核聚變動力的“海洋綠洲號”,那就簡直像是烏龜在慢吞吞地爬了。

總之,當撤離衝繩的日本僑民拖兒帶女、扛著大包小包,乘坐著客串輪渡的海軍登陸艇,猶如爬山一般登上這艘海上城堡的時候,一個個全都忍不住發出了興奮的歡呼,感到了一股如釋重負的輕鬆。

——就算東京已經不複存在,隻要國家還有這樣龐大的船隊,就一定還有希望吧?

但是,這艘三十萬噸超級巨輪,以及整個百萬噸級運輸船隊的指揮者,日本海軍的堀悌吉大將,站在“海洋綠洲號”十二層樓高的頂層甲板船舷邊,看著碼頭上和海麵上絡繹不絕的難民隊伍,心情卻甚為沮喪。

“……最後一批難民已經在碼頭集結完畢,預計在兩小時內可以完成登船。”

蘇菲女士的最新分身,三十萬噸超級巨輪“海洋綠洲號”的艦娘,一位頭戴草帽,頸掛花環,身穿白色無袖連衣裙的咖啡色肌膚健美少女,對堀悌吉大將舉手敬了禮說道。

“……知道了!唉,看著衝繩縣的這副模樣,想要將這裏作為反攻基地,明顯是不可能了。”

對此,堀悌吉大將隻是歎息著搖了搖頭,“……經過這樣一場浩劫,本地人對國家已經沒有了半點歸屬感,光是清剿遊擊隊和島上的殘存美軍,就要耗上至少幾個星期……可我們還有這麽多的時間嗎?”

——很顯然,如今的聯合艦隊是沒有多少時間可供磨蹭的,因為本土的情況已經再也撐不下去了。

盡管美軍統帥麥克阿瑟在上個月的被俘,給日本列島的抵抗運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但是,名古屋保衛戰終究還是失敗了,美軍在日本列島的占領區從大阪、京都一直到東京,已經連成了一片,而這正是日本帝國工農業和經濟最為發達,人口最為稠密的精華地帶。至於剩下的地方,相對而言都是窮鄉僻壤。

也就是說,如今日本列島的戰略局勢,已經跟一九三八年武漢會戰失敗之後的中國差不多了。

失去了這片最發達的精華腹地,再加上美軍對廣島、長崎等剩餘工業城市的狂轟濫炸,日本帝國的軍工生產體係已經徹底停擺。日本各路抵抗力量的軍火輜重都難以補充,隻能依靠消耗存貨來作戰。

更危險的是,美軍已經在日本找到了一批勢力強大的帶路黨和第五縱隊,或者說日本的“汪精衛”……

——近代各國所謂的帝國主義,基本上都是貴族、財閥和軍閥三位一體的結合體,也就是一小撮人壟斷著整個國家的政治權力和經濟利益,裹挾著一個國家的人民走向戰爭的利維坦。工業化武裝之後的帝國主義必然好戰,也不得不好戰,因為隻有通過戰爭才能轉移內部矛盾,否則就隻能坐等革命的降臨。

作為一個帝國主義國家,尤其是一個起步遲,本錢小的後發帝國主義國家,日本帝國的處境同樣也是如此,內外環境甚至比歐美列強還要更嚴峻。而這就決定了日本帝國的政治格局和勢力劃分。

從表麵上看,日本國民皆尊崇天皇:明治時期是睦仁,大正時期是嘉仁,昭和時期是裕仁。其根源可以遠遡到兩千六百年前神武天皇立國的時代。按神道教的教義,天皇是太陽女神之子,而日本正是太陽女神庇佑下的島國。沒有這種對天皇的神化崇拜,大日本皇軍是不能把七千二百萬日本人民綁上戰車的。

但實際上,且不說朝廷大權旁落,天皇形同虛設的幕府時代,就算是在明治維新之後,近代日本天皇的權力也一樣是時大時小,有時候能夠驅使國家按照自己的意誌運轉,有時則被權臣完全架空,事事做不得主。

總的來說,昭和天皇在戰前的權勢遠遠沒有達到斯大林和希特勒的程度,甚至比羅斯福都差了不少。而在戰爭之中,也是被陸軍和海軍各種忽悠,各種憤怒,以及各種無可奈何。

真正永遠主導著日本帝國政局的力量,跟西方的君主國家一樣,也是日本的貴族、財閥和軍閥。

首先是日本的貴族,或者說大地主。日本雖然從明治維新以來已經“開化”了七十餘年,但地方上的封建勢力仍是根深蒂固。很多古代大名出身的豪族,已經紮根家鄉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無論是廢藩置縣、四民平等還是後世的美軍占領,都不能真正搗毀他們的可怕底蘊,不管在什麽時候,他們在政府裏都有著自己的代言人。這股勢力確實已經老朽和過時,而且一盤散沙,平時很難顯山露水,但依然不能等閑視之。

然後是日本的財閥,盡管日本帝國的曆史隻有短短幾十年,但此時的日本財閥也已經不是乳臭未幹的黃毛小子,早就已經完成了資本的集中和壟斷,從方方麵麵掌控著日本的經濟運轉。無論是老牌的三井、三菱、住友等集團,還是用中國東北和朝鮮資源養肥的“滿州重工業”、“日本氮氣”、“日本蘇打”和“森”財團,都對帝國政局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在某些時候,就連天皇也不得不聽從他們的意誌來擺布。

而唯一能夠與財閥們分庭抗禮的勢力,就是日本軍部。任何真正的帝國都必須依靠一支強大的軍隊來維持和開拓,日本為了以有限的國力和相對落後的社會,建立一支能夠開疆拓土的軍隊出去打劫,不得不窮兵黷武,竭盡財富來養兵。同時因為自古以來崇尚武士的傳統,軍人的地位從一開始就很高。

不過,實際掌控日本的財閥和貴族,也很清楚軍隊是一把雙刃劍,既能傷人,也能傷己,因此很注重對軍權的控製。雖然為了保證軍隊的戰鬥力,不能搞什麽“世官世祿”,但還是盡量讓貴族和財閥子弟進軍隊鍍金,好歹掌握一些軍權。對於那些通過個人奮鬥爬上來的貧寒軍官,也不惜用聯姻之類的辦法來籠絡。同時又在社會上扶植一些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政黨,避免軍國主義教育搞得過了頭,被徹底奪去輿論話語權。

因此,雖然在二戰之前,日本的海軍和陸軍就已經逐漸開始桀驁不馴,時常與政府唱對台戲,但那說到底,依然隻是統治階層內部的爭權奪利,在對外擴張,對內鎮壓的大方針上,並沒有什麽真正的分歧。

而代表工人和農民階級利益的日共組織,則是從誕生伊始就遭到血腥的殘酷鎮壓,大批黨員非死即在押。雖然因為嚴酷的剝削壓迫和暗無天日的苦難生活,日本民眾和知識分子之中的赤色思想一直難以真正禁絕,甚至在國家高層之中也有一些“社會主義者”,但除非遭遇劇變,否則終究難以撼動整個帝國結構。

然而,隨著中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全麵爆發,還有日本統治者的缺乏遠見和決策草率,這種曾經穩如磐石的帝國結構,卻在不經意之間悄悄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凡是帝國主義者,都喜歡窮兵黷武,都喜歡戰爭和征服。但問題是,對於帝國主義政權的統治者來說,軍隊真的是規模越大越好,兵力越多越好嗎?

顯然並非如此,因為士兵並不是機器,他們也有著自己的思想和述求。對於帝國主義者來說,軍隊的存在,首先是為了保障統治階層的利益。如果軍隊不能被握在他們的手中,軍刀就算再鋒利又有什麽意義呢?當然,反過來說,若是軍刀鈍得什麽都砍不動,這樣的廢柴軍隊就是握在手裏也毫無用處。

那麽,要怎麽樣才能保證軍隊既有一定戰鬥力,又要被統治階層牢牢控製呢?作為一個需要嚴明紀律的武裝集團,古今中外任何一支軍隊,最重要的靈魂就是士官和軍官。而為了統治階層的利益,就必須保證大多數軍官必須是統治階級中間出來的人,或者至少要在出頭之後被統治階級用利益和聯姻籠絡。

但問題是,在任何一個國家,統治階層的人數都是有限的,能夠拿出來籠絡人的利益也是有限的。

如果軍隊的規模過於龐大,導致軍官和士官的數量同比例增加,以至於沒法把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人納入上層階級的範圍,那麽在對外作戰的時候或許尚可,一旦需要軍隊掉過頭來,把矛頭對準本國百姓的時候,這樣的軍隊還一定會為了上層階級的利益而去鎮壓平民,而不是果斷倒戈,跟民眾一起鬧革命嗎?

歐美列強在很早就看到了這一點,比如德意誌第二帝國時代,容克軍官團為了保證自己對陸軍的穩固掌控,竟然長期刻意限製德國陸軍規模——按理說來,在用普遍義務兵役製集結了前所未有的百萬大軍,並且憑著二比一的兵力優勢成功打敗法國之後,德國人應該一直把這個法寶奉為圭臬才對。但實際上,從普法戰爭結束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意誌帝國再也沒有真正貫徹實施普遍義務兵役製。

普法戰爭時代,整個德國隻有四千三百萬人口,卻依然拉起了一百萬大軍。可到了一戰前夕,德國人口增長到了六千七百萬,整個海陸軍反而縮水到了隻有八十九萬……這顯然不是因為錢不夠用,當時的俄國財政遠比德國窘迫,卻依然保持了一百三十萬常備軍,還要供養一支大艦隊繞過半個地球去跟日本人玩命。

真正的原因是,在當時的德意誌第二帝國,能夠充任軍官的容克貴族和資產階級子弟已經不夠用了,為了厚顏無恥的容克軍官團的根本利益,號稱軍國主義的德國不得不有意限製軍隊規模。

雖然當時容克貴族們幾乎將自己所有的合格子弟都投入到軍隊當中充任士官,但是一戰前夕的德意誌帝國,基層軍官貴族出身的軍官和士官也隻有三分之一左右,加上資產階級出身的士官和軍官才有三分之二,堪堪保持著統治階層對軍隊的控製權——當然,高級軍官職位基本為容克貴族所壟斷和把持。

但是,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全麵爆發,德國不得不一再擴充軍隊,最後在大戰的四年間總計動員了一千三百萬人。軍隊規模一旦像這樣幾倍幾十倍的擴大,就不得不讓平民成為中低級軍官的主體。

如此一來,德意誌帝國,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的皇冠,就紛紛在戰爭當中跌落和粉碎了——這些王朝的覆滅,固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戰敗,但在一戰之前,無論是德意誌(普魯士)的霍亨索倫王朝,奧匈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還是沙俄帝國的羅曼諾夫王朝,都在過去的曆史上打過很多敗仗。尤其是在拿破侖戰爭時代,這三家都曾經被拿破侖大帝揍得慘不忍睹。為什麽那個時候雖然敗得很慘,但還不至於滅亡整個皇朝,而一戰卻讓它們最終滅亡了呢?因為在總體戰出現之前,戰爭是一種“職業選手”才能參加的激烈運動,即使在戰爭中失敗,軍隊仍舊掌握在貴族手中,仍舊能夠拿去鎮壓起義的民眾,而總體戰卻使得軍官的主體從貴族變成了平民,這樣一來,軍隊實際上已經不在貴族手中,隻能對外作戰,無法鎮壓國內革命了。

綜上所述,隻有掌握最強武力的人,才能掌握最高權力。對於一個帝國主義國家來說,一場全麵擴軍總動員的總體戰,就意味著軍隊實際從上層階級滑落到了平民手中,如果打贏了,那麽還能用戰爭紅利來緩解國內矛盾,然後通過主導戰後的軍隊複原工作,重新讓上層階級在軍官和士官當中占據主導地位,恢複帝國的舊秩序;如果全麵戰爭打敗了,那麽帝國就注定要在平民起義當中灰飛煙滅,根本無法使用武力鎮壓。

也就是說,一旦開始總動員,那麽帝國戰車就隻能勝利或者毀滅,沒有第三條路可以走。

這個道理在歐洲是如此,在日本也一樣適用。在二戰之前,日本列島本土的人口為七千二百萬,算上朝鮮和台灣,大概能湊足一億人。而直到七七事變前夕,日本的常備軍也隻有三十八萬人,說是窮兵黷武,實際上論起兵民比例,其實比法國和德國都要低得多——在入侵波蘭前夕,德國就已經擴軍到一百二十萬了!

這樣一支“少而精”的大日本皇軍,日本帝國的統治階層還能夠勉強保持對其的控製——由於日本帝國的階級矛盾太過於嚴重,即使是在隻有三十八萬人的陸軍裏,革命情緒也已經很嚴重了,其具體的外在表現,就是代表下層的皇道派和代表上層的統製派之間,一係列堪稱腥風血雨的明爭暗鬥。雖然在中國人的眼裏,這兩幫人都是一樣的法西斯主義,但對於日本社會而言,卻已經不是政治小團體的派閥黨爭,而是某種意義上的階級鬥爭了。一定要舉個類似的例子的話,大概跟古羅馬共和國的平民和貴族之爭差不多:草根出身的皇道派,要求全民一起分享侵略擴張的紅利,而門閥權貴出身的統製派則把持一切利益,絲毫不肯放手。

——按照近代國際通行的政治光譜來說,前者大體可以代表“左”,後者則代表“右”。

幸好,那個時候的日本陸軍還隻有三十八萬人,皇道派思想雖然在出身貧寒的青年軍官之中很有市場,但按照人數比例,還是上層階級的軍官和士官略占優勢。再加上皇道派自身組織混亂,弄得革命不像革命,黨爭不像黨爭,最後在“二二六”兵變當中暴走了一把之後,被統製派鎮壓了下來,暫時偃旗息鼓。

但問題是,接下來,隨著中日戰爭的全麵爆發,高歌猛進的大日本皇軍在占領大片土地的同時,不得不逐漸開始了總動員。在一九三七年底,日本就擴軍到一百萬,到一九四零年是一百五十萬。然後對美英宣戰之後,為了開辟南方戰場,在一九四一年底擴充到了二百二十萬,接下來是三百萬、四百萬、五百萬……

於是,就跟一戰時期的德意誌第二帝國一樣,發動了總體戰的日本帝國,隨著軍隊規模的急速擴大,其軍隊的實際權力,也逐漸從上層階級轉移到了平民手中,而他們都是天然地痛恨財閥和貴族,在政治態度上傾向於皇道派……更別提戰爭之前的日本軍隊就已經嚴重不穩,軍中的皇道派勢力從來沒被根除過!

也就是說,在太平洋戰爭之中,因為過度注水而高度平民化的大日本皇軍,已經從日本帝國統治階級鎮壓平民的工具,變成了潛在的革命力量!就像二月革命之前大規模擴充的沙俄帝國海陸軍一樣!

如此一來,日本帝國除了勝利和毀滅之外,已經是再也沒有了其它的選擇。如果簽訂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來停戰的話,接下來必然是像德意誌第二帝國滅亡之時一樣的兵變和革命——不要以為日本人就是天生奴性,沒有革命精神,其實日本人從古至今各種下克上事件層出不窮。雖然直接推翻天皇體製的可能性確實不大,但是把原來的天皇廢黜流放,換個人來當天皇的先例,在日本的曆史上可是有過不少。

更別提由於某些勢力的暗中滲透,當太平洋戰爭打到一九四五年之後,整個大日本皇軍上下早已是充滿了被布爾什維克思想“毒化”的紅腦殼——當然,主要是“有日本特色的皇道派布爾什維克”……

原本因為戰爭還在進行,局勢勉強還算是不錯,至少還能靠著以戰養戰維持下去,再加上對天皇神話的信仰,所以軍隊裏的革命氛圍還不算濃厚。可是,隨著美軍兩顆原子彈把東京和天皇一起變成輻射塵埃,在這世上就再也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日本軍隊集體“向左轉”,掉過頭來去革財閥和貴族的命了!

在這個時候,大日本皇軍已經不再是日本統治階級的驕傲和利刃,而是能夠將其掀翻的催命符!

日本的財閥和貴族就是充分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根本沒有繼續進行抵抗的心思,而是在確認了天皇死訊之後的第一時間,就開始賣國背主,無條件投降美軍,希望依靠美軍來毀滅日本軍隊,避免革命的發生……就像普法戰爭失敗後的法國資產階級,寧可割地賠款給普魯士,也要血洗首都鎮壓巴黎公社一樣。

於是,中央政府崩潰之後的日本帝國,根本無法推舉出一個新的領導集體來繼續指揮戰爭,而是以驚人的速度分化為紅白兩大陣營。僅僅隻過了短暫的幾個月,舊的日本貴族和財閥,就從整體上徹底背叛了自己的民族,鐵了心要當美國人的走狗,甚至不惜竭力協助美軍屠殺本國同胞,毀滅自己的國家和文明。日軍在戰場上取得的任何勝利,隻會反過來刺激他們進一步加大對美軍的投降和跪舔力度……更可悲的是,就算他們徹底背叛了天皇,背叛了國家,背叛了民族,依靠這些財閥、世家、豪族的曆史底蘊,還有美國入侵者的槍炮脅迫,依然會有一些軍人會支持他們,跟投身革命的日軍抵抗力量進行廝殺。

對於相對習慣遠離政治,從來沒想過要打內戰的日本海軍將領來說,這樣不得不自相殘殺的血色未來,真是有些不勝悲哀。麵對幾乎是注定就要到來,不,嚴格來說是已經開始的同室操戈,一想到大和級戰列艦的炮彈就要落到本國同胞,甚至是軍中同僚的頭上,堀悌吉大將就忍不住感覺心髒一陣陣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