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名相徐階傳

第8回 跨塘橋下拋屍慘不忍睹囹圄之中雇凶斬草除根1

第一部 少年徐階 第八回 跨塘橋下拋屍慘不忍睹 囹圄之中雇凶斬草除根(1)

聽得知縣大人說願為己師,徐階心頭一陣發熱。“若蒙大人垂顧,生員喜出望外。”剛想好了的回話還未及說出來,隻聽得門外急促的腳步聲,一衙役匆匆忙忙奔了進來:“稟報大人,跨塘橋下發現女屍!”

聶豹聞言,雙眉一皺,擺手說:“備轎,立刻通知師爺,吩咐快班、仵作,隨本縣去跨塘橋踏勘!”說罷起身,便立即更衣,換上官服,戴上烏紗。

忽看到徐階還呆坐在那裏,略作思考,對徐階說:“徐生員,今天你不必回縣學,隨本縣去看看,了解了解民情。”徐階忙不迭站起,說:“生員遵命。”

不消片刻,快班的四位公差已準備停當,聶縣令快步走出,徐階緊跟在後,走到“雲閑日麗”牌坊前,早有一頂轎子停在那裏,兩個衙役分舉“肅靜”、“回避”木牌前導。匆忙間未為徐階備馬,徐階反應很快,便說:“聶大人,生員可以步行。”聶縣令略一點頭,便吩咐師爺:“好生照看徐生員。”立即上轎,向城西而去。

話說這跨塘橋,在府城的西麵,距縣衙有二裏路,聶縣令一行人走了不消半個時辰,便到跨塘橋堍,那裏已圍了一些人,交頭接耳在議論。看見縣太爺轎子停下,便紛紛散開,遠遠圍觀。

這跨塘橋,在鬆江府可算得上一大勝景,素有“雲間第一橋”之稱,此橋一色青石築成,一橋五孔,橫空出世,很是雄偉。前人有《跨塘橋賦》稱:“於以成千載一時之勝事兮,增九峰三泖之輝光。肇錫嘉稱曰雲間第一兮,誠足以為斯橋之表彰。”而宋朝時陸蒙也有《跨塘橋》詩加以讚美:“路接張涇近,塘連穀水長。一聲清鶴唳,片月在滄浪。”這橋的風景之美,可以想見。

而現在跨塘美景無人賞,人們圍觀的卻是一具從水中撈起的女屍。待聶縣令一行趕到岸邊,隻見屍體橫陳,全身盡濕,浸泡已久,麵目腫脹,模樣十分可怕。那女子年齡不足四十,衣著考究,膚色較白,似生在富裕人家。聶縣令觀察一番便問:“裏正來了不曾?”人堆裏走出一中年男子,應道:“小人在此。”“情況了解過不曾?此是誰家女眷?”回大人的話,小人認識這婦人,是望江亭北楊家村楊友石的夫“

人辛氏。”徐階聽了心頭一跳:“莫非是知也寺遇到的楊小姐的令堂?”正疑慮間,又聽得聶縣令問:“楊家的親屬來了沒有?”裏正還未回答,隻聽得一陣哭聲,奔過來三條漢子,見到聶縣令,先是一愣,然後兩人下跪,一人作揖,拜見過大老爺。聶縣令未開口,裏正殷勤地搶著說道:“稟大人,此三位是楊老爺之弟,死者的三位小叔。”指著跪著的兩位說:“此二人乃楊友成和楊友孫。”又指站著作揖的那位說:“此乃秀才楊友玉。死者是三人的嫂子。”看看楊友玉,聶縣令覺得麵生,便問:“這位生員,是在哪裏讀書?”楊友玉答道:“稟大人,在下是府學的生員。”聶縣令問:“你們三人是何時知道你嫂子死訊的?”楊友玉回道:“稟大人,我們三人兩天前發現家嫂不見,心中著急,派人四處尋找,不見蹤影。剛聽人傳說,跨塘橋河裏浮上一女屍,便思量可能是家嫂溺水自盡,所以哭奔而來。”聶縣令何等聰敏,死者未見,便肯定是嫂子,死因不明,就咬定是自盡。且還“哭奔而來”,這裏邊定有蹊蹺,便引而不發,隻說:“去認清了。”三人趕忙到女屍邊,稍稍一看,便大哭:“果然是家嫂!”緊接著,楊友玉當著眾人的麵說:“家兄楊友石,字石朋,在湖廣為官,不幸死於任上,家嫂偕侄女楊琬扶柩返鄉,寡母弱女,相依為生。不久,侄女又失蹤,接連遭受打擊,家嫂痛不欲生,幾次自盡,都被我們阻止。不料一不小心,看管不住,竟出走投河自盡。此是實情,望大人明鑒,允小人將家嫂屍身帶回,入土為安。”妄想帶走屍體,談何容易。聶縣令不動聲色:“你們一旁站著。”轉過頭來對仵作說:“驗屍表格拿了沒有?”“回大人,屍格已拿。”“你細細驗來,將詳情填報呈上,倘有疑竇,將屍身抬回縣衙屍房,不得有誤!”便留下師爺和仵作,包括兩個衙役,自己與徐階一起回縣衙去了。

歡迎您轉載分享並保留本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