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名相徐階傳

第17回 政績優官升五品赴杭州強教化提舉學政推嶽詞2

第二部 崛起下僚 第十七回 政績優官升五品赴杭州 強教化提舉學政推嶽詞(2)

大明朝各行省的軍事、行政首長的設置為,分天下為十三道(行省),不設巡撫衙門,設承宣布政使司,為行省最高行政衙門;不設巡撫,設左右布政使各一,從二品,為行省最高行政首長。行省不設總督衙門,設都指揮使司,為最高軍事機構;不設總督,設都指揮使一人,正二品,是行省最高軍事長官。而中央其他一些部門,也都在地方行省有派出機構和人員,如都察院,在地方派有十三道監察禦史,專門糾劾地方官員;又如,十三道按察使司,掌一省司法領域的彈劾重任。六部在十三行省都有派出機構,叫清吏司,掌行省的各部事務等。所以,地方真正親民官員,隻有知府、知州、知縣。

徐階浙江按察僉事的職務,就是分管學校的教育、督察。當年浙江行省幅員西到開化(今屬浙江),南至平陽(今屬浙江,與福建交界),北至太湖,東至大海。有十一個府、一個州、七十五個縣,戶有一百五十四萬,人口五百一十五萬。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徐階到浙江上任,衙門在杭州。徐階上任僅一年,就跑遍了浙江的十一府、一州、七十五縣,考察學校教育、教官良莠、校舍優劣、學子狀況。然後徐階采取針對性措施,修繕校舍,增置學田,完全學政,嚴格學範。教育內容上,崇尚修身,強調務實,力倡經世致用。學術空氣漸漸活躍起來。

徐階平民式的態度,對莘莘學子也有鼓勵。話說徐階任職的第二年,恰逢鄉試,試題為《學而時習之》。餘杭縣的諸生範軾,文中述及“時習之樂”中也有苦,引用了一句古典“顏苦孔之卓之至”,考官不知出處,正在為難。徐階巡視閱卷場,見主試官凝眉悄言,就走近前去,看到“顏苦孔之卓之至”句,也覺得陌生。此時徐階因這位諸生名“軾”而想起了當年蘇軾試文中的杜撰,考官不知出處,信以為真而取為進士的典故。那還是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的事,當年蘇軾二十一歲,應進士試,試題為《刑賞忠厚之至論》,以忠厚立論,論述施行刑(罰)和獎(賞)應以忠厚為本。這年歐陽修是主考,梅聖俞是閱卷官。梅認為此文有“孟軻之風”,即議論像孟子口吻。為說明忠厚的重要,蘇軾文中引一古典“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就是說刑官皋陶喊了三次“殺”,堯連喊三聲“赦免”。不是很忠厚麽?中進士後,歐陽修討教蘇軾這句話的出典,蘇軾輕描淡寫笑著回答說:想當然耳。”蘇軾靠想當然杜撰典故,得中進士,造成“他此後的文詞常有想當然之舉,《赤壁賦》搞錯古戰場如是,《超然台記》更如是。超然台在山東諸城(當時稱密州),登山東諸城的超然台,可以“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郊……”其實穆陵關在湖北、河南交界之處,在山東諸城,目光能飛度萬裏關山望見嗎?把兩個穆陵又混為一談了。徐階認為“此風不可長也”,就在範軾試卷上批“杜撰”。

知情後,因徐階為人平易,範軾也不怕,就當徐階召見眾人時,當眾對徐階說:“學生這是被楊雄耽誤了!”徐階當場找來楊雄的文章,從《法言·學行卷第一》,查到了這句話。楊雄這句話譯成白話,就是顏淵(回)“學而時習”很快樂,但也有苦,苦在孔子的學問高深(卓)到極致(之至),想要領悟,必經苦思。徐階恍然大悟,笑對範軾說:“本督學中進士太早,因而讀書不多。”不僅當場糾錯,而且把範軾的文章拔為第一。

歡迎您轉載分享並保留本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