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王侯

第477章

第477章

本次北伐興師,宰相韓鍾在內,樞密副使出外為招討使,四太尉除了老將鄧名年邁,天子留他鎮守京師外,其餘三太尉俱出,李恩茂是相國親信,天子不會放心叫他留在京師之內,而嶽峙所領右路,實力最強,廂都指揮使李友德亦在右路,可見右路實為最強的一路。

中路則是專任保護糧道,徐徐推進,甚至建立城堡軍寨,所以跟隨的廂軍,民夫為最多,而左路則以防患北虜為主,以太尉李健所領,隻要北虜不南下,突破北路防線,則李健便是有功無過。

這也是天子作養自己的親信將領,使中尉李健獲得一些實戰的經驗,故而將中尉派出。

另外期門令徐子威任觀察副使,主要職責是督導糧道,核查糧庫,武庫。

衛尉王通出任觀察使,本朝並無宦官任觀察使的傳統,天子並不信任外官,更不信任外朝文官,相比之下,王通,李健等人還算是世代京師將門,和天子關係相當親近,在上一次京師變局之中也算是被天子信任。

能力不足,但足見忠誠。

此外還有相當多的樞密都承旨,戶部侍郎等諸多文官帶著各種名義出外,駐在薊州或平州一帶,甚至是以京卿至大名,最遠達徐州,督促地方官府加速運送各種物資北上。

從糧食,藥材,布匹,再到兵器,包括弓弦,膝,膠之類,亦是在催運之中。

這一次出動的禁軍達一百五六十個軍,三十多萬人,光是馬軍就超過三萬,算是大魏馬軍的全部主力。

禁軍以河北禁軍為主,其各內鎮禁軍除了必需留駐的之外,大半的禁軍也都奉調北上。京營禁軍出動較少,除了天子要留著京營禁軍拱衛京師外,最重要的原因是諸管軍大將都有一種感覺,京營禁軍的裝備最好,但訓練最差,論精銳程度,當以河北禁軍為第一,其次是河東禁軍,再次是西北禁軍,再下是內鎮禁軍,最後才是京營禁軍。

軍威鼎盛,舉國矚目,但徐子威呆不下去了。

他在薊州,後在平州,做的全部是瑣碎蕪雜之事。

不管是李國瑞,還是嶽峙等管軍太尉大將,又或是中樞和地方的文官,對這位天子的弟弟都缺乏好感,徐子威在薊州和平州都缺乏有力的支持,有很多時候他感覺自己就象個守門的老軍,或是勤勉效力的小吏。

在前方呆了兩個月,眼看兵戈將起時,徐子威急欲去前線確定自己的價值,但李國瑞還是令他在平州看守糧食。

徐子威一怒之下告病,直接繞過京師,連天子也沒有見,從津海坐船南返。

待他至福州時,天子詔命已經至福州,官家拿這個弟弟也沒有辦法,隻是令趙王將徐子威的長子送到京師,暫且不能送進宮中,在趙王府於京師的別院中居住,天子將派名儒和大將親自去教導。

徐子威的長子方四歲,距離接受完整的教育還要過幾年,距離夭折的風險也要過幾年,加上天子要防物議,引發政潮,在大魏,天子無嗣,將宗室之子接入宮中教養是常有之事。一般是先封團練使,十餘歲時拜節度,太尉,當然都是虛職,到十五六歲時,封侯,及冠時才加國公或郡王,若在諸宗室子弟中確立儲位了,則加親王,拜為知順天府,那便是儲位確定,天下人皆知矣。

徐子威的兩個兒子,距離這樣的流程還早的很,另外天子才三十多歲,未嚐不覺得自己還有機會生子。

養在王府別院,算是一種緊急狀態下的後備,再過兩三年,天子還無子嗣時,估計就會接入宮中教養了。

近支宗室,亦就是文宗之後的第四代,隻有徐子威的兩子,別無他人。

廳中各人神色不定,各有所思之時,趙王卻是有些後悔。

不該將兩個小孩都送走,大位隻會給一個,將來另一個最多封侯而返,甚至隻掛著節度使的虛銜,什麽好處也撈不著。

隻送長孫過去,次孫留下來,待東藩之事了結了,送到東藩承襲爵位多好,一個侯爵算不得什麽,但東藩的基業可是花了幾百萬貫砸出來的,還有萬戶實封的官戶,這好處,一般的侯爵不要說了,便是一般的國公,甚至家道中落的親王,亦比不得了。

趙王隻得將打算放在徐子文頭上,過續給徐應賓,然後生子兼祧給徐子先。

這樣叫趙王心裏很不舒服,但能得實際的好處,這也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