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侯

251、第兩百五十一章

第兩百五十一章

元光三年春, 黃河改道, 水注巨野、通淮、泗等, 十六郡遇災。

災報急送長安, 天子召群臣議, 定下賑災治水數策,隔日宣於殿,開郡庫放糧賑災,並從長安運送穀物藥品。

劉徹當殿下旨, 以趙嘉和韓嫣為賑災正副使,率步兵、虎賁兩營前往救災。隨行有長安醫匠數十名, 以及墨者和方技家百餘人。

出發之前, 趙嘉請墨家幫忙, 對運糧大車加以改造, 增設可行水上的機關。並請方技家製造能升空的熱氣球, 滯空時間短沒關係, 務求數量足夠。

趙嘉和韓嫣忙碌時,水患災情不斷送抵長安,一封比一封緊急。

偏在此時, 邊郡又送來急報, 有胡騎在雲中、定襄一代出沒, 草原別部傳出密報, 匈奴王庭欲要報樓煩王白羊王被滅之仇,大軍正蠢蠢欲動。

遇匈奴來犯,魏悅、曹時和李當戶隨時可能北上。三人無法請纓與趙嘉韓嫣同行, 隻能在隊伍出京之日,送其離開長安,期待此行順利。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五月中,洪水漫十六郡,沿岸村寨裏聚悉數淹沒,房屋良田盡被衝毀。死者的屍體漂浮在水上,生者互相救助,奮力在水流中掙紮,拚命抓住能抓住的一切。

無論青壯老人,無論婦人孩童,稍不留心,就會被卷入湍急的漩渦,一息沒頂。

眼睜睜看著家人被河水吞噬,悲傷之下,竟有人縱身跳入水中,哪怕鄉人奮力去拉,到最後,留下的也隻有幾片破碎的衣角。

大雨連綿不斷,水位猛漲,高祖時修築的堤壩接連決口。縱有地方官吏組織填塞,仍擋不住洶湧水勢。

洪泛五日,即有數縣巡河長吏被水卷走,死傷失蹤的百姓以千計。至第六日,水情愈發嚴重,發往長安的急報一封接著一封。

災難當頭,偏有商賈泯滅人性,大發昧心財。明知災民缺衣少食,卻大肆提高糧價,亦有惡徒無賴趁機為惡,搶奪財物不算,更劫掠女子孩童賣與販僮奴者。

東郡、濟南郡、東海郡等太守先後下令,遇災民過時,當施粥給藥,不可強行驅趕,更不可肆意傷人甚至強掠為僮。

嚴令之下,仍有地方豪強陽奉陰違,同貪官汙吏互相勾結,以摻雜泥土的陳糧替代郡庫發下的粟米,並膽大包天,分批運走防疫藥材,任由災民饑餓病重而死,險些釀成民-亂。

手握實據,東海郡太守汲黯怒不可遏,寫成奏疏送往長安,同時下令捉拿涉案的縣令、縣丞和縣尉,奪其官印綬帶,通通押去堤壩塞河。縣中豪強盡數下獄,首惡立殺,從者同押去堤壩,待洪水退去,死了就算,沒死繼續依律治罪。

濟南郡太守鄭當時本非酷吏,然事急從權,麵對貪婪成性、不恤民情的惡徒,半點不留情麵,下起手來狠過汲黯數倍。

汲黯好歹是上報過再殺,鄭當時沿用郅都和寧成在任時的舊例,隻要查證屬實,無論縣中官員、地方豪強還是不法商賈,當日就推出去砍頭。

涉案者一律從嚴懲處。

首犯定斬不饒,從犯可殺可不殺,全都提出牢房殺掉。

殺人之地選在城外,當著災民的麵,劊子手高舉屠刀,數十人頭滾滾落地。

這一幕既讓百姓出一口怨氣,大呼痛快,也讓僥幸躲過一劫的郡內豪強脊背生寒,回憶起被郅都和寧成統轄的恐懼。

鄭當時推崇黃老,為人謙和,他們本以為這位鄭使君好說話,這才壯著膽子發不義之才。萬萬沒想到,這位隻是表麵和氣,發起狠來,半點不遜色之前兩位太守,著實令人寒毛卓豎,毛骨悚然。

麵對染血的法場,眾人終於想起,鄭當時祖上曾追隨項王四處征戰,手上不知握有多少人命。而鄭當時本人年少時曾以行俠為樂,不乏與人爭強鬥狠的傳言。別看鄭太守修身養性多年,推崇老莊,真正發起怒來,誰的情麵都不給,該殺就殺,半點也不會手軟。

先有郅都,後有寧成,如今又有鄭當時,豪強們摸摸自己的脖子,不約而同開始思量,一個就算了,連續三個都是這樣,是否真是風水問題?

汲黯和鄭當時雷利風行,狠狠懲治一批官吏,壓下豪強和不法商賈,使一場可能-爆-發的民-亂消弭無形。

然而,亂雖未起,水災卻遲遲不退。

臨到五月下旬,水勢更為驚人,非但村莊裏聚,連縣城乃至郡城都被淹過。

六月初,長安旨意下達,賑災官員已經動身,並有大批糧食和藥材即將運抵。

東郡太守最先得到消息,擔憂水勢過大,運糧車過不來,加上洪水漫漫,難以找準方向,親自組織人手,拆卸能用的木板,準備出城幫忙運糧。

“此去難料生死,如不願,我絕不勉強!”

日前洪水泛濫,東郡太守的長子趕往縣中巡河,不慎被水卷走,至今沒有消息,怕已是凶多吉少。強行壓下悲意,太守親率官寺眾人踏上河堤,次子和三子更主動請命,率領健仆青壯塞河,助百姓盡速撤離。

高祖年間,朝廷曾派人治理黃河,修築河堤。

工程距今已有五十多年,又遇河流改道,天降暴雨,洪水屢次衝垮堤壩,單憑郡內河工青壯去堵截,實是杯水車薪。

如若雨水不停,水位再次上漲,堤壩必然徹底被摧毀。待到那時,河堤上的人怕是一個都退不下來。

“阿翁,我們去了!”

東郡太守長子已去,餘下兩子此去亦難斷生死。

今日一別,或將成永訣。

“去吧,我以阿子為傲!”

太守一家死守河堤,官寺上下團結一心,縱然此前有不和、矛盾甚至仇怨,此時也拋到一邊,一心一意聯起手來,共同麵對滔天洪水,同心協力度過難關。

長安旨意和賑災糧藥抵達時,官寺中僅剩下太守和主簿,以及三四名文吏。餘下盡往各處河堤,組織人手堵塞缺口,救助百姓。

為運送這批糧藥,東郡太守調集城內全部男丁,耳順老人和舞勺孩童都被召集起來,由他親自帶領,隻為能盡快將糧食送往各處。

有糧才能活命,有藥方能救人。

數月殫精竭慮,麵對不斷增多的死亡和失蹤數字,東郡太守尚不到半百,須發盡已全白。

“隨我出城。”

隊伍出城時,上百穿著短褐的婦人主動加入進來。她們有的出身郡城,家中男丁俱已上了河堤,有的則是被洪水-逼-來,得東郡太守開城收留,方有容身之地。

洪流滾滾,懷山襄陵。

城內低處,水已能沒過腳踝。出城後將遭遇什麽,眾人早有準備。但在此時此刻,眾人的腳步沒有停頓,神情間沒有半分遲疑。

為保衛家園,邊塞婦人和孩童都可以拿起刀箭同胡騎拚殺。他們一樣有血性,一樣能豁出性命,用身軀擋住洪水,為身後的親人、族人爭得一片存身之地,爭得一線活命的機會!

“使君,我等願隨使君同行!”

東郡太守沒有出言,僅交疊雙手,深躬到地。在他身後,主簿同僅剩的文吏端正衣冠,隨之行禮。

“出城!”

城頭已無郡兵。

早在數日前,郡內堤壩三度決口,青壯不足,東郡都尉點將兵親往塞河,除隔日一騎飛報,再無任何消息傳回。

現如今,一郡治所沒有郡兵駐紮,連各家健仆都被抽調,僅有十多名傷殘老卒,重新拾起長矛,肩負起看守城門之責。

隊伍出城之前,為湊夠木板和水囊,太守府的門板都被拆得一幹二淨。

隨著不斷前行,水位也不斷攀升,沿途可見被衝毀的堤壩,以及用來堵塞缺口的巨木、石塊和泥土。

不少壯丁和郡兵甚至以身為牆,拚命攔在壩上。

在攔壩的人中,東郡太守和主簿都看到自己的家人,雙方卻無暇對話,僅遙遙對望一眼。前者繼續行進,準備接引長安來的隊伍,後者咬牙堅守在原地,隻為防住這一處缺口,不讓洪水繼續肆虐。

東郡尚且如此,可以想見,災情更為嚴重的東海郡等地又會是什麽樣子。

出城不久,連降多日的暴雨終於停歇。

隻是天空依舊陰沉,東郡太守不敢懷抱僥幸,令眾人加快速度,務必趕在下一場雨落下之前同長安來人匯合。

“使君,快看天上!”主簿突然驚呼,手指前方。

東郡太守循聲望去,不由得也是一驚。

水天一線處,正緩緩升起數個球狀物,並排向太守一行所在的方向飛來。球狀物下,隱隱現出黑色長龍,行似運貨的大車,卻如河船一般行在水麵上,而且速度飛快。

距離漸近,看到“船”頭按劍而立的年輕官員,看到其後軍容整齊的將兵,看到將兵簇擁下,如小山堆疊的穀物和藥品,東郡太守激動得眼圈泛紅,不顧掉落的發冠,奮力淌過渾濁的河水,近乎是撲到船身前,牢牢抓住木板,用力到指甲幾乎翻起,才確定這一切不是幻覺,自己不是做夢。

“蒼天,東郡有救,百姓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