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第四十七章 氣功二(6)

“一般而言,氣功可分兩種,即養氣與煉氣,養氣就是道家靜坐功夫,把氣運在丹田,使之凝聚不散,不讓身外景物誘導而外泄。煉氣乃以運行為主,如拳術家在練拳時要用臂力,就把氣運到臂上,用腰力,就把氣運到腰上,假如四肢百胲都用力時,就把氣運到全身,氣有呼吸的區別,呼為陽,吸為陰,呼為動,吸為靜;呼為剛,吸為柔。要把陰陽、剛柔、動靜結合在一起,才能完成它的作用,氣要運行時,不可逆走,貴當順行。如順行的話,不但髒腑會舒暢,並可快慢自如,倘若逆運的話,內部各髒腑就要受到傷害,一些習練者練岔氣致傷致殘者時有所見。

老人看到易龍的學習勁很強,所以越講越起勁,心中有種把自己所學都交給易龍一般。

“古代氣功一般劃分為儒、醫、道、釋、武術五大派。儒家氣功以“修身養氣”為目的;醫家氣功以防病、治病、保健強身為宗旨,道家氣功講究“身心兼修”、“性命雙修”等;佛家氣功要求“煉心”以求精神解脫,其中入定派強調“四大皆空”,參禪派強調“修身養性”、“普渡眾生”;武術氣功主要為了鍛煉身體和提高技藝,近年來,有人依據氣功功法的特點,將古代氣功歸納為靜功與動功,並劃分為吐納、禪定、存想、周天、導引五大派,吐納派強調呼吸鍛煉為主,禪定派強調意念鍛煉為主,要求思想內聯,靜坐凝心,采取一些不複雜的方法來集中意念,一般的靜坐均屬這一派,存想派也強調意念鍛煉為主,但要求用一種想象幻視到莫種事物,周天派強調在思想內聯的基礎上意氣相依,推動內氣感覺沿自己體內的任、督脈等經絡路線周流,也稱為內丹派,導引派強調以動功為主,特點是與意氣相結合的肢體操作,或作為自我按摩。”

“爺爺我還有個問題。”易龍道。

“什麽問題,盡管提出來,爺爺會解答的一定詳細解答。”

老人笑嗬嗬道。

“氣功和特異功能現象存不存在?是科學還是迷信?目前的科學能不能作為評判標準?”易龍不假思索道。

老人一聽,一愣,沒想到易龍竟然問出了和自己思考了幾十年的問題一樣,於是更是喜出望外,笑道:“與其它是大唐傳統文化類似,氣功受到很多的質疑,相信的、反對的人都不少。但不管是相信和反對,都需要根據事實和實踐。現有的科學理論仍有不少現象不能解釋,它仍不是一個完全的理論。因而我們隻能用它來分析,而不能用它作為武器來肯定和否定未知現象。肯定的人需要盡量提出證據,而反對是人既然要反對,就應該親自去進行實踐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