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問道

三千年前的量子物理學!

寫作的時候,難免要四處找些資料,偶然看到《道德經》,卻發現了一個十分有趣和驚奇的事情,拿出來給大家分享一下,也讓大家驚奇一下。

《道德經》【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複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這裏的敘述來自《道德經》,在老子的道德經第十四章,描述了物質的極端狀態,並用這個極端狀態,來闡述‘道’是如何左右物質的,請看下文量子物理學中的最新理論,是否與老子的闡述不謀而合。

【不確定原理】

根據海森堡提出的不確定原理可知,一個運動粒子在某一時刻的位置與動量,是不能同時準確給出的。當我們對粒子的位置進行一次精確測量,會影響到粒子動量的精確測量,而且如果我們把粒子的位置測量的越精確,那麽它的動量測量就會變得越不精確;反之亦然,如果我們把粒子的動量測量的越精確,那麽它的位置測量就會變得越不精確

。。。。。。。。。。。。。

我們先來解釋一下老子的說法,‘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這句話的意思是:看不見的東西我們可以叫它‘夷’,聽不見的東西我們可以叫它‘希’,抓不住的東西我們可以叫它‘微’。請注意,老子說這些話的時候,還是兩千多年前,而且按照古人敘事的方式,像這類的枚舉句式多是想表達一個‘類’的概念,那麽我們應該這麽理解:這一類微不可查的物質。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看,接下來老子自己也是這麽說的:這三種東西微不可查,我們可以把它們當作‘一個類’來看待。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複歸於無物。’,這句要這麽理解:當它運動的時候,它不會令你察覺到它的存在,當它靜止的時候,也不代表它就不存在;你想要用某種手段測量規範它的時候,卻發現無法準確的描述它,因為當你測量的時候它已經消失無蹤。看看,是不是跟‘不確定原理’一個意思?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所以它沒有固定的形狀,也沒有固定的屬性,我們可以稱之為‘恍惚(模糊)’,恍惚有不確定的意思。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這句的意思是:你在那裏等著它,它不一定出現,你在後麵追趕它,卻又找不到它。這是再說其沒有固定的軌跡,這與不確定理論中的電子沒有固定軌跡是一個意思。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意思是:想要研究這些東西的規律,就隻能從它們留下的痕跡中去找尋,用它以往的行為記錄,作為推測它將來軌跡的依據,當你統計了它所有的數據之後,就大概能得到一個‘道’,也就是規律。

關於海森堡同學的學說就無需解釋了,那是白話文,人人都看得懂。

是不是很神奇?原來現代科學家們費盡心機耗盡財力研究的‘科學’,是我們將近三千年前的老祖宗早已研究過的東西,我們的老子同誌動動腦袋冥想一下,就已經從源頭上說明了物質極端狀態下的情況,是不是很妖孽呢!!

再次,謹向我們的祖先致敬!!

【好玩不?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