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世家

第377 呂公著病逝1

第377 呂公著病逝1

特別是長安府地區,遭受旱災的程度最為嚴重,可是,因為地方官府應對的非常及時,措施也非常完善,這才讓整個關中地區糧食產量,在幹旱的情況之下,將損失減低到了最低的程度。

一方麵,是由於孫覺當了幾年的長安府知府,有三賢宗澤、張叔夜和蔡玄的輔佐,整個長安府如今每年的糧食產量不但能夠自己自足,甚至還能夠反哺西北其他各路糧食的不足。

另外,一方麵,宋神宗駕崩,西夏那兩個戰爭狂人接連病故,也間接的讓宋夏邊境暫時步入了幾年十分難得的和平期,這也讓西北地區邊軍的糧食消耗達到了宋神宗在位期間最低的峰值。

這可不是司馬光給讓給西夏國四個寨子才讓兩國罷幹戈的,而是,因為西夏國政局自身發生了變化,這才引發的結果。

不過,因為自元祐元年起,中原地區,特別是京畿地區,屢遭災禍。而關中及西北地區剛剛才在孫覺的治下恢複了一點元氣,為了不再讓這兩個地方依賴汴梁城為其輸送糧食。所以,文彥博和呂公著也就暫時延緩了處置蔡玄、宗澤和張叔夜,這三位被稱為‘關中三賢’中間派小官。

孫覺雖然早在元豐八年就已經致仕歸鄉了,不過,他臨走之前,卻也為長安府推薦了了一位非常適合的新知府來掌舵。

這個人就是雍丘韓氏八龍的老三——韓絳,字子華,慶曆二年進士及第,高中探花,而這一科可謂是人才匯聚,英年早逝的狀元合肥楊寘,第二名榜眼是王珪,第四名就是蔡道的外公王安石了,還有一位蔡道的同鄉,其才學不遜沈括,治政能力更是勝過沈括的人,他就是蘇頌。

宋神宗剛一繼位,就拜韓絳為樞密副使,熙寧三年拜其為參知政事,可是,因為他也反對變法,所以,過了沒有多長時間,他便被罷為地方官,出知過很多州府,直到元豐六年,他出知洛陽府,才算穩定了幾年。

說起來,要不是,孫覺推薦了他就任長安府知府,去年韓絳就得去麵對那幾十萬的河東饑民去了。

韓絳人老成精,自然知道自己的執政地方能力並不比孫覺要高明到哪裏去,所以,他一上任,幹脆就來了一個蕭規曹隨,任由關中三賢任意施為,他隻需派人盯著另外一些官員和小吏即可。

他上任之後,有一點孫覺就比不上,那就是對基層官員的震懾力,從其父韓億開始,雍丘韓氏就享譽朝廷。大宋宰輔,非韓即呂,呂指的就是呂夷簡的後人,而韓指的卻不是相州韓家,而是雍丘韓家。韓億的八個兒子,雖然不是個個都成為了宰輔,可這個八個人也是極有能力的。

門生故吏遍天下,在韓絳手下當差的官員以及小吏又怎麽敢造次呢?就是長安府判官也不敢用自己判官的身份輕易去招惹韓絳。

不過,元佑元年的政壇震蕩,還是波及到了韓家。之前和蔡確同為宰相的韓維,也就是韓絳的四弟,並沒有如後世史書上所寫的那樣,奉詔進京,就任門下侍郎。

這一點,整個韓家都覺得蹊蹺,韓絳一直在外當官,更是不清楚,自己的這位四弟究竟是怎麽想得。

而韓絳的五弟韓縝卻在這個時候奉詔進京,高升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成為了蔡確被貶去嶺南的幕後推手之一。

這一次,麵對關中和京西兩路突如其來的嚴重旱災,一直監管北洛河區域的蔡玄表現得尤為突出。之前,蔡玄按照蔡道給他的方法治理北洛河,可是,要想盡量降低北洛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程度,就得占用北洛河兩岸一部分肥沃的田地去種植牧草和樹木。

這樣做,短期之內收到的效果自然比不上宗澤和張叔夜負責管理的渭河和涇河流域,這兩個河流流域之內的糧食產量一直都比北洛河流域要高出了近三成還多。

可是,這一次,陝西路受這麽大幹旱的影響,因為北洛河水土保持非常好的原因,這片區域糧食的產量確實是減少了,可是,北洛河兩岸種植的紫花苜蓿和棗樹和栗樹卻為百姓們提供了額外的糧食。補充了一部分因為糧食減產而引起的不足。

區域綜合治理,讓老百姓不再單一的依賴土地裏的糧食去刨食,就是蔡道讓蔡玄舍棄北洛河兩岸一裏沃土的根本原因。

種植的紫花苜蓿可以用來飼養雞鴨、豬和羊,一旦百姓能夠補充大量的肉食,那麽,他們就能夠大幅度減少糧食的攝取量。

其實,後世的人都明白這一原理,肚子裏有二兩油的話,誰一頓飯還能夠吃十七八個饅頭啊!

木本糧食更是如此,木本植物本身就比草本糧食更能夠抵抗天災,而且,木本糧食是多年生長,草本糧食卻是一年生的植物。

因為就是後世也避免不了各種各樣的天災,所以,從各種渠道獲取能夠取代草本糧食作物的糧食,才是真正讓底層百姓擺脫小農經濟容易因為一次天災就立刻崩潰這一特性。

這樣政績,就連韓絳這位見多識廣的老人家都覺得驚豔不已。

這個時候,就連一向心高氣傲的宗澤和張叔夜這兩位政壇新秀都對蔡玄刮目相看。因為之前,蔡玄的政績與二人相比相差的實在有些遠。

這一次,長安地區向西北其他區域輸送糧食最多的地區,也自然就變成了北洛河流域。

為此,文彥博和呂公著不得不捂著鼻子給蔡玄加官進爵。

說起來,以文彥博京和呂公著為首的保守派京中大員們都覺得臉紅,因為,京西路州府縣的主官,大多數都是他們保守派一係的官員,可是,他們在這一次旱災中的表現,實在是差極了。

也就難怪,這一次,京西路百姓能夠進入京畿地區。

文彥博和呂公著這麽做,一是為了保住保守派整個體係官員們的顏麵,雖然百姓遭遇災害逃荒,根本就是一種常態,但是,為了不讓京西路死太多的百姓,他們才放行的。

二卻是為了節省運輸糧食時,沿途耗費的糧食。京西路的百姓們自己跑到京畿地區,自然也就將這部分損耗節省了下來。況且,這些救災糧放在京畿地區,也就是他們的眼皮子底下,也就阻斷了那些想要在其中上下其手的可能性。避免了對這些災民們的二次傷害。

對災害的損失暫時遏製住了,可是,一直在中樞苦苦支撐的宰輔們,卻有一個再也撐不下去了。

元佑三年,呂公著遜位沒有幾天,便病逝了。

在處理完旱災的事宜之後,呂公著便主動遞上奏折,向太皇太後高滔滔請辭。這一回,高滔滔不得不準了這份奏折。因為,這道奏折是呂公著在病榻之上寫成的。

呂公著一直和文彥博擔當,元佑元年,司馬光和王安石這一對老冤家雙雙曆史,卻把大宋朝這個爛攤子留給了他們兩個。

說實話,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後世的那些文人儒生,在評論元佑這八年執政期間,太皇太後高滔滔如何如何勤儉廉政,勵精圖治,都說這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也十分繁榮。而且,還評論,這八年也是大宋朝最後一個國勢較強的時期:經濟繁榮,天下小康,政治清明。

其實,這些話,在原本沒有蔡道的時空,比沒有什麽錯。保守派廢除了新法,讓大宋朝的政治又重新回到了原本的軌道之上。

與民休息,休養生息,是所謂大治之世共同的特征。

說穿了就是三個字——不折騰。

宋神宗在位的時候,就是太能折騰了,他自己沒有什麽本事,而且其意誌也不太堅定,卻喜歡不停地折騰。

王安石第一次罷相之前尚可,王安石一下台,宋神宗就立刻放任保守派和變法派,這兩派大臣互相攻訐,而且,宋神宗自己既沒有什麽軍略,又沒有看人識人的眼光,還一直窮兵黷武,大大的損耗了大宋朝的國力、民力和軍力,讓大宋朝這個經濟發達的國家貽笑四方。

昔日,漢武帝使賢用能,布兵四方,結果呢?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那叫威震四方。

而宋神宗,識人不明,專用庸將,專兵於西夏,結果呢?攻必不克戰必不勝,那也隻能叫做丟人四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