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世家

第379 新的黨爭1

第379 新的黨爭1

京師唯一沒有遭遇旱災的是元佑三年,可是自然災害不僅僅隻有旱災而已。

元祐二年冬,京師也遇到了特大雪災,規模和時間雖然比不上河東路的那一次,可天上的大雪仍然下了好幾個月,一直至入春都不曾停止。

天氣長久陰天,室外的溫度也就自然持續寒冷,太皇太後高滔滔也隻好停止了上元節遊幸這一活動。

她再次和皇帝分道去汴梁城中的寺廟和道觀中,為天下祈福,以求菩薩和真君能夠顯靈,降德音於受苦受難的諸路百姓們。

如果僅僅是這樣,也倒罷了。

元佑元年,隨著王安石之前頒布的新法全都被廢除之後,文彥博和呂公著執政之下大宋朝並沒有慢慢變好,卻是在慢慢變得更加虛弱了。

河北保甲的叛亂,讓河北的防禦能力持續減弱。王安石的保甲法的確是有諸多的問題,可有一點事實,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那就是,河北諸路的百姓們的確是有了一定的自保能力。他們在鬧事之初,在麵對河北諸路府州縣廂軍的時候,一直是處在上風的。

即便狄詠帶著禁軍輕鬆平定了那些保甲中比較出名的叛亂團夥,可是,那也是憑借著禁軍手中精良的裝備才做到這一點的。狄詠發現,他所帶領的那些禁軍中的精銳,在麵對叛亂保甲的時候,如果是單對單,沒有弓箭助陣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占到一絲上風。

狄詠的確不是個善於野戰的名將,而且,他帶兵出征的時候,往往都是謹慎的過了頭。這一點,讓文彥博和呂公著都非常的不滿。浪費了無數的錢糧不說,卻一直不能徹底剿滅叛亂的保甲,也難怪那個時候,就連太皇太後高滔滔都對狄詠起了疑心。

好在,有蔡道的幫忙,狄詠在拋下禁軍,獨自回京以前,將他帶去的禁軍隊伍集中起來,由副將帶隊將禁軍部隊集結到大名府城下。這樣一來,無形中就為那些想要逃到太行寨各個山寨裏,被迫參與到叛亂之中,卻被禁軍的部隊衝散的河北路百姓們讓開了一條生路。

因此,狄詠獨自回京之後,就被高滔滔和兩位丞相杯葛了。

後來,高遵裕還是終於後來了,他親自前去大名府將那些禁軍部隊都帶了回來,也算是解除了高滔滔心頭的一個隱患。

本來,文彥博和呂公著也是打算派高遵裕去河東路,協助鄭俠出兵剿滅那個獅子寨的。可是,由於連年遭遇旱災,出兵可是要打仗的,眼見得國庫之中的糧食越來越少,這件事也隻好就此作罷。蔡道、蔡攸和蔡卞的那些兒子也在就被這些保守派的大臣們置諸腦後了。

蔡京和蔡卞這個時候,一個在王安石的墳前結廬守孝,一個縮在孝慈裏老家,避風頭、觀風色,自然顧不上自己的大兒子了。

於是,蔡氏兄弟就這麽被人們華麗的給遺忘了。

因為之前救災的功績,以及呂公著臨終之前的極力推薦,呂大防被高滔滔迅速提拔了起來,當上了僅次於文彥博的副相。可是,文彥博這位老臣卻再也撐不住了。

不是因為年齡和身體,如果不出任何意外的話,這個老家夥還能活個十幾二十年,曆史上,他一直要活到紹聖四年才病逝的,這個老家夥足足活了九十一歲。

文彥博和呂公著執政的這四年當中,可謂是乏善可陳。元祐元年,王安石之前頒布的一係列新法相繼全部都被廢除了,可是,惡果也就此誕生。

從元佑元年開始,大宋朝朝廷財政收入每一年都在遞減,而且,其遞減的幅度非常大。第一年,中央從各地收上來的各種賦稅直接少了五分之一。

這其中的原因

了不單單是河東路大雪災和元祐元年各路旱災。雪災和旱災的確是能夠導致糧食減產,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財政收入的縮減。

不過,其中其實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王安石頒布的新法之所以會有那麽多人站出來反對,其實,就是因為那些新法當中,有很多都觸及了北方文人世家大族、佛道兩教人士、武將世家以及大商人們的根本利益。

比如市易法、方田均稅法、青苗法,均輸法,都大大的損害了這些當權者和既得利益者的根本利益。

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王安石在推行變法的時候,為了獲得更多的幫助,主導了科舉製度的改革,居然用自己的‘新學’作為開科考試的根本。

這一點就極大的損害了保守派一係的根本利益。

新法被廢除,那些各地的豪紳和世家大族的利益也自然獲得了保障,可是,朝廷收上來的稅收也就自然而然會大幅度減少。

別的不說,元豐八年的那次大雪災,就間接讓文彥博的家族徹底成為了介休縣最大的地主,沒有之一。

文彥博因為舉薦鄭俠到河東路就任,遭受的罵名再大,在猛烈,可卻是一點也不妨礙,他的家族趁此機會在介休縣周邊大肆購買土地。

不過,文家這次舉動顯然是以失敗而告終。

在介休縣,其他家族怕文家,當然不敢在這件事情上和文家做對。可是,除了介休縣,周圍的州府縣那些豪紳和世家豪族可就不會賣文家的麵子了。而且,那些在災年不得不賣地的小農民和小地主在聽說是文家收地的時候,寧肯低價賣給同鄉的地主,也不肯賣給出高價的文家。

韓琦家是稱霸相州,而文家因為這件事以後,就隻能在介休縣坐井觀天了。

文彥博知道這一情況之後,當然不高興,他專門把自己的一個門生派到太原府汾州,當了汾州知州。試圖讓這個學生利用他知州的身份替文家解困,可是,不管是保守派或是變法派想要在地方上有所作為的話,必須要依靠當地的豪紳,才能真正的有所作為。

變法派那些有能力的官員的確是可以不在乎,像蔡卞和章惇。

可是,保守派大臣執政之基就是這些地方上的豪紳們的支持,他這位學生剛上任的時候,這些豪紳還挺歡迎,可是,他剛用話一試探這些人,第二天就陡然發現自己徹底被架空了。

即便太原府知府鄭俠試圖在後麵幫襯文彥博的這個學生,重新掌握一州的權利。可是,他的這種行為卻徹底的激怒了整個河東路地方上的豪紳、以及中間派係的那些官員。

原本一直挺支持鄭俠的判官和轉運副使都變了臉,直接導致鄭俠在之後的三年任期當中根本就無法作為。別人都不停他的了,他又能怎麽辦呢?

文彥博不是沒有給鄭俠換過搭檔。

可是,誰說保守派大臣就沒有派係之爭了。

蔡確和章惇還在的時候,保守派在司馬光的帶領下,的確是團結一心,因為宋神宗信重變法派的人,他們不得不抱團取暖。可是,元祐元年,蔡確和章惇相繼被貶出京,司馬光又早早去世。

保守派也就漸漸開始出現了分化的趨勢。

保守派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派係:

朔黨:司馬光、劉摯、梁燾、王岩叟、劉安世

洛黨:二程、朱光庭、賈易

蜀黨:蘇軾、蘇轍、呂陶、上官均

這是後世人總結的三個派係。

不過,因為蔡道的原因,蘇軾和蘇轍,一個早早的就被貶到了杭州就任,一個在宋神宗駕崩之後,生病延期入京,就讓司馬光產生了誤會,再加上蘇軾那個大嘴巴,導致蘇轍就此被罷官免職。

看到朝中文彥博和呂公著如此的霸道,蘇轍也徹底的想通了,他養好病之後,立即入京,也張商英一起在汴梁城外,蔡道買下的那個大莊園,辦起了學堂。

順便說一下,那個張天北也如願成為了蘇轍的入室弟子。

一年之後,也就是元祐二年,為了躲避風頭,蘇轍毅然將這座學堂留給了張商英打理,他則帶著張氏一家人和自己的一家人返回了故鄉眉縣,準備回故鄉興辦蜀學。

一方麵,這是蔡道的建議,因為蘇氏兄弟的名望要大大高於張商英,朝野之外的人都看出了如今朝廷的日子非常難過,呂公著又身體不好。保守派已經出現頹勢了,他們一定會想法設法用各種方法去拉攏一些中間派大臣和他們共同承擔朝政。

各種方法裏麵,甚至還包含了丞相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