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香港1949

第331章 一篇文章的影響力

第331章 一篇文章的影響力

……

過去幾個月,佳寧置業股價不斷上漲,《焦點》近乎奉承的報道對金融界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還有,股票經紀的文件是另一個影響力之源,例如維高達(sda)經紀行便和《焦點》競相為佳寧打氣。

總之,陳鬆青或多或少得到了媒體和輿論毫無保留的支持,令他可以在1980年下半年吹出一個誘人的“泡泡”。

金門大廈的交易讓人們對佳寧有了一係列資信評估,包括在香港和國際層麵,特別是亞太區,佳寧都因而名聲大噪。

而股票的價格變化則為資信評級提供了一種市場監督。

在擴張中發行的股票和它表麵上的持續上漲,使其成為一種大受歡迎的貨幣和抵押品。

陳鬆青在申請貸款時,用這些股票進行抵押並保證會按固定價格回購的承諾,就會被一些銀行接受。

而對於銀行家來說,出於羊群心理,本能地覺得不斷上漲的股票是一種近乎完美的抵押品;而對於被收購公司的股東而言,陳鬆青的股份也似乎是比現金更好的貨幣。

雖然我旗下的恒生銀行並沒有完全拒絕用股票作抵押貸款,但貸款時,會考慮很多因素,可能現在市價10萬港元的股票,抵押給恒生銀行,不一定能夠得到5萬港元的貸款。

我希望每位股票投資者清楚,股市有牛市,也有熊市,等熊市來臨了,很多上市公司的股票會嚴重縮水,就算是績優股的股價也會下跌。可能跌幅還不小,還有,上市公司也會破產倒閉。

寫到這裏。我聲明一句,我並沒有不看好香港股市。如果香港未來經濟能夠保持現在的增長速度,恒生指數還有不小的漲幅空間,很多上市公司的股票都值得投資購買。

言歸正傳,從6月23日至30日,佳寧集團持有的美漢企業已發行股份漲幅超過80%,股價由5.05港元漲至6.85港元,一周內漲幅近16%,而同期恒生指數隻上漲不到2%。

佳寧集團持有美漢企業百分之七十多的股份。還繼續增持股份,就算一般投資者也會認為大股東這種行動是為了推高股價。

《信報》於6月26日準確地預計陳鬆青會把金門大廈資產將注入美漢公司,由於獲得豐厚利潤,美漢將派送紅股,在這一階段,以市值6港元/股計算,美漢公司的市值約為9.2億港元。

大家可以想想《信報》的消息來源……不管消息來自哪裏,一定程度上,幫助了佳寧集團推高了美漢企業的股價。

七月份,佳寧集團通過一係列密集的消息和市場操作。把股價抬至9港元,而同期的恒生指數幾乎沒有上漲。

7月15日,美漢公司發布驕人的業績。證實了《信報》的報道。

陳鬆青持有的金門大廈已全部注入美漢公司,而公司名也改為佳寧置業有限公司,8月,公司宣布股息增長了100%,每五股派送三股紅股,並預計股本加大後仍然能維持同等股息;

佳寧置業從遠東發展有限公司(sortium)以1.03億港元的金額購入物業,其中6180萬港元將以佳寧置業有限公司的股份支付(折合每股9元的686.6萬股)。

這時候,股票可以當錢用的概念出現了!

8月7日,《焦點》聲稱金門大廈(26層寫字樓)已被售予“來自英國的買家”。價格為15.57億港元。

8月14日,又有消息說買主實際上是華人。當天過戶處登記的資料顯示,陳鬆青的集團大約控製了已發行股份的84%。股價上漲至11.80港元,公司市值18.15億港元。

8月14日,佳寧宣布已經與百寧順集團(group)達成“初步協議”,出售金門大廈17層寫字樓,售價為10億港元。訂金已付,交易的完成時間為9月13日。

《焦點》對該聲明的解讀是:這證實了該刊關於華商購買的報道,並估計大廈其餘部分的銷售將帶來8億港元的收入。

到了9月4日,所謂初步協議又很快被另一個聲明取代,稱金門大廈26層寫字樓將被整體售予百寧順,售價為12.8億港元,交易的完成時間為10月31日或之前。這意味著在購入該大廈後的6個月內,佳寧通過這筆買賣將獲得約5.8億元的利潤。

這一關鍵性聲明隻是9月份一係列重大消息和交易中的一個。

9月2日,有消息說佳寧的一個團隊已出發到美國加州的奧克蘭,調查一項約值10億港元的地產發展計劃;9月8日,佳寧購買了一艘價格為6000萬港元的船,這成為“佳寧艦隊”的前驅;到了月中,佳寧股價漲至15.40港元。

與收購美漢股份時的6港元股價相比,佳寧置業有限公司的股價在過去9個月中已上漲了近150%,可謂驚人。

佳寧置業的市值已升至36.19億港元。

到了9月底,佳寧集團在曼穀以2888888股佳寧置業有限公司股份置換rama公司的股份,這時他們已有能力把股價定為17.30港元/股。

在這一時期,恒生指數從購入美漢公司時的857點漲至9月30日的1213點,漲幅為41%,而佳寧置業有限公司的股價已經是當初收購價格的近300%,忠實的《焦點》又一次幫助抬高了股價,該刊報道“佳寧已私下增持rama公司24%的股份,又以884000股佳寧股票收購馬尼拉的一家旅行社——barm公司80%的股份。”

《焦點》評論道:“人們可以預計,佳寧到年底前就可以成為亞洲最大的旅行社。”

相對熱點不斷的9月份來說,10月份相對平靜。

10月22日,《焦點》試圖在一個特別分析中為佳寧集團算一算賬。該刊指出,由於“入主美漢6個月內,佳寧的市值已超過40億港元。與怡和的市值相距不遠。”

分析結論說,佳寧已通過盈利獲得約10億港元的流動資金。

又說:“人們不應忘記。佳寧最初開始時,並沒有10億港元的盈餘供運用。所以我們可以期待1981年佳寧將會有大動作。”

11月1日,百寧順公司宣布,“金門大廈的收購已於1980年10月31日完成。”

消息很短,但令人浮想聯翩。

我也從這條消息背後了解到一件有趣的事情——的近律師行是交易雙方的律師。

雖然律師行同時為兩邊服務並不罕見,因為不同的合夥人並不幹涉彼此的業務,但的近律師行的黃兼乾(g)卻似乎一麵代表買家的林氏兄弟,一麵聽命於陳鬆青。同時。黃兼乾和另一個合夥人潘兆忠在這宗交易裏占有股份,這令律師事務所更牽涉其中。

11月4日,佳寧置業有限公司公布了中期業績,宣稱稅前利潤達6.777億港元,出售金門大廈的利潤“計入集團營運收入”。並宣布每股派息30仙,每5股送2股紅股。

11月7日,佳寧集團旗下的一家公司購入另一家上市地產公司——捷聯投資有限公司(ltd.)35%的股份(每股6.60港元,共計2380萬股),《焦點》對此的報道是,“佳寧橫掃捷聯”。

在11月25日。似乎要為令人驚歎的一年劃上完美的句號,佳寧以每股14.80港元的價格發行450萬股新股,以購入日本一家據說製作成人電影的日活株式會社(nikkatsu)21%的股份。

在這一連串消息中。推高了佳寧置業公司的股價,在這裏,我想問一句,佳寧置業的到底有多少資產,同時,我要告誡投資買這隻股票的小股東,買賣金門大廈可不是經常性利潤,計算該公司的股票市值時,不能簡單地乘以市盈率。而是當做總資產加上去。

……

李華龍之所以寫《佳寧置業股價暴漲之後隱藏的危機》這篇文章,因為他還記得八十年代初期。香港金融界發生過佳寧事件,後人將其稱之為港版的“安然事件”。本來,他都已經忘記了,可最近一年的時間,他在報紙上看到太多有關佳寧公司的報道了,加上佳寧公司收購了他旗下金門大廈多層寫字樓,他才想起了此事。

看了報紙上的報道後,李華龍發現了一些問題,本來,他不想管此事的,可媒體的報道越來越多,佳寧置業的股價不斷飆升,想到將來可能會有很多小投資者因為這家公司破產而蒙受巨大損失,他決定主動挑破這個泡沫,而不是等到它自己破裂。

《佳寧置業股價暴漲之後隱藏的危機》在《明報》上刊登之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如果這天是股市交易日,那佳寧置業的股價肯定會暴跌。

李華龍是特意選擇在星期天刊登的,這可以讓港府有時間調查陳鬆青等人,等到了下個星期一,佳寧置業可以停牌,這兩可以避免小股東遭受太大的損失。

這天下午,陳鬆青、鍾正文、黃兼乾和潘兆忠等十幾個人相繼被警方帶走。

第二天,星期一,香港聯交所開市之前,對外公布佳寧置業停盤。

陳鬆青等人被廉政公署調查之前,都已經看了《明報》上的文章,他們知道東窗事發了,有幾個罪名不是很大的人紛紛主動倒向警方,轉作汙點證人,最終,陳鬆青等人因非法操縱股價、詐騙和貪汙等罪名入罪,坐牢的坐牢,罰款的罰款。

雖然陳鬆青犯罪了,當港府並沒收他所有財產。

佳寧置業的高股價存在泡沫,但在很多投資者眼裏,佳寧置業還是值些錢的。

為了支付罰款,以及償還裕民財務的貸款,陳鬆青找人幫他聯係了幾個買家,包括佳寧置業公司的股份在內,他賣掉了手中所有公司的股份,最終,還剩下兩千多萬港元。

陳鬆青賣完佳寧置業公司所有股票,這家公司的董事會進行了重組,公司更名為——新信置業,之後複盤交易,複盤後的第一個交易日,這家公司股價縮水了百分之五十,之後還繼續下跌。

等新信置業公司公布了1980年下半年的財物報告後,該公司的股價重新上漲,兩年後,香港股市和樓市處於低迷期,這家公司被私有化了,退市了。

新信置業私有化之後,將手中金門大廈26層寫字樓以7.5億港元的價格出售給金門建築公司,之前,金門建築公司賣出這些寫字樓,售價是7億港元,一賣一買,增加了0.5億港元的支持,可金門建築公司一點也不吃虧,7億港元存在銀行裏三年多時間,利潤都有好幾億,更何況,這筆錢被李華龍用來投資了,獲得的收益超過10億港元。

在陳鬆青眼裏,李華龍這位多管閑事的人就是“謀殺”了他一手創立的“佳寧帝國”的元凶,雖然他心裏對李華龍恨的牙癢癢的,但他從沒有在公開場合,也沒有在記者麵前說過對李華龍的評價之詞。

陳鬆青很清楚,在李華龍這個超級富豪麵前,他就像一隻螞蟻,惹火了對方,可能自己死都不知道怎麽死的,雖然他心裏很恨李華龍,但他沒有想過向李華龍報複。

陳鬆青入獄之後,他的人生傳奇並沒有因此結束,他刑滿釋放後,離開香港,前往印尼做生意。憑借過人的經商頭腦,短短幾年時間,陳鬆青的身價暴漲十幾倍,1997年年初,他創建的企業登陸新加坡上市,受到亞洲危機來襲,他公司的股價暴跌,因負債太高,無力還債,公司破產了,他選擇了跳樓自殺,他的一生就此終結了……這些都是後話了,不提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