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黑蓮

第四零六章 固執

男子進入孤島之中以後,瞬間後悔了,男子的門派在方舟之中雖然也是一個大派,但是底蘊隻有五百多年,也是駐紮方舟幾百年而已,男子的門派叫做武當,也就是張三豐創造的武當派。

張三豐在進入方舟將武當派在方舟之中紮根以後就渡劫飛升仙界去了,這個男子就是張三豐在方舟之中收的第一個徒弟同樣的帶藝進門,張三豐沒有廢去他的修為,蒙泰一直苦修張三豐留下的修煉功法兩儀神功。

在一百多年前將掌門之位傳給自己的徒弟以後,蒙泰就在方舟之中過著遊戲人間的生活,隻是蒙泰沒有想到的是,剛剛來人間界晃悠一下下就遇到了這樣大條的事件,要是天劫真的劈了下來的話,整個天橋市以及海洋不知道要死上都少的生靈,同樣犯下滔天殺戮的他也會被瞬間打入六道輪回之中收進業火的焚燒。

蒙泰來到人間界是想要看一看自己師傅當然所開創的武當派在人間界怎麽樣,隻是有的時候有人喝涼水都塞牙縫,蒙泰就是這樣的。

進入孤島一瞬間,白勝的目光就注視到了蒙泰,看著這個突然之間出現的男子心中有些疑惑,這個家夥是誰,竟然有著渡劫期大圓滿的境界。

就在這個時候張放也注意到了蒙泰,孤島之中的千劫陣是張放自己布置而成的孤島的中樞就控製在張放的手中,所以說隻要在孤島之中就是一隻螞蟻求愛張放都能夠感受到,更不要說,蒙泰這樣的一個大電燈泡了。

張放一個瞬移出現在蒙泰的身前皺著眉頭打量著蒙泰,手中捏著千劫陣開啟的手印,隻要這個小子說不出個一二三四五出來,張放會一瞬間發動千劫陣將這個小子灰灰了去。

“你是誰!為什麽出現在我家。”

“道友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張放不解的看著蒙泰說道:“你這個人這麽說話的,我貌似不認識你,還有我也沒有做出什麽傷天害理的事情,你為什麽要這樣的說我。”

千劫陣之中突然之間爆發出一股壓抑的氣息,這一道氣息瞬間籠罩在蒙泰的身體上,蒙泰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微微的一沉,隨之感受到自己竟然被天道之鎖鎖定了,蒙泰被自己有著這樣的感覺而感覺到駭然,這個人到底是誰為什麽能施展出這樣駭人的手段。

蒙泰倒吸一口冷氣,隨後臉上帶著決然的說道:“道友我勸你還是兵解輪回去吧,你知道你在鬧市區渡劫會讓多少生靈葬生在天劫之下嗎,你知道這些人死後會產生出多大的業力嗎。”

張放眉頭微微一鬆蒙泰感覺到天道之鎖鎖定自己的感覺瞬間消失的無影無蹤,蒙泰心中下意識的長長的呼出一口濁氣。

張放對著蒙泰點頭說道:“你說的沒錯,這樣會死很多人嗎,但是現在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況且你有怎麽知道我沒有辦法抵禦天劫。”

“時間不多了你走吧!”

“不想要我走你必須踏著我的屍體,不然你今天一定沒有辦法順利的渡劫、”

張放心中暗自無奈著,這個小子心腸不錯,隻是在這個節骨眼上和自己叫什麽真,真是晦氣。

蒙泰手一揮一道玄光從手中爆發出來隨之在他胸前凝聚成型變成一把三尺青峰長劍,同時將白勝的聲音也傳了過來:“天劫將至不要在磨磨蹭蹭了,速戰速決不要傷害他的性命,張放晦氣的心理有了白勝的話,變得坦然了起來。

手捏出一個印決,瞬間天道之鎖的氣息再一次的籠罩在蒙泰的身體上,蒙泰的額臉色微微的一變有些駭然的說道:“這是什麽陣法。”

“不知所謂!”

張放沒有理會他,手一揮千劫陣瞬間啟動,一道道天雷瞬間凝聚成型對著蒙泰轟去,蒙泰師承張三豐一手兩儀劍法已經修煉到神鬼莫測的地步,見到天劫來臨,不卑不亢的運起兩儀劍法將天劫一道道的抵禦下來。

張三豐,宋(南宋)朝、元(蒙古)朝﹑明朝著名道士,生辰時間跨越南宋、蒙元和明朝三個朝代(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實(亦作“君寶”),號玄玄子,是武當拳等道教武術的創始人,而以金庸先生為代表的小說家,更是認其為太極拳的創始人,這一觀點與太極拳起源於河南陳家溝說法相矛盾,但也可作為一家之談,生卒年為(元定宗貴由二年(1247)—明英宗天順二年(1458)),本名通,字君實或君寶,中國遼東懿州人(今遼寧阜新)。元季儒者、道士。善書畫,工詩詞,中統元年,曾舉茂才異等,任中山博陵令。遊寶雞山中,有三山峰,挺秀倉潤可喜,因號三豐子。亦有因“豐”字和“豐”的簡體字同形而錯稱為“張三豐”。張三豐卒於明天順二年,即公元1458年,其壽為212歲。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誌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

在各種張三豐的傳記或有關他的材料裏,還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豐遯老、通、玄一、君實、居寶、昆陽、保和容忍三豐子、喇闥、邋遢張仙人、蹋仙等諸多名號。 遊寶雞山中,有三山峰,挺秀倉潤可喜,因號三峰子。亦有因“峰”字和“豐”的簡體字同形而錯稱為“張三豐”。他的生辰籍貫都有爭議,一般認為他是元朝末年、明朝初年的武當山道士。或作全一真人。

據道教界推測,其活動時期約由元延佑(1314~1320)年間到明永樂十五年(1417)。傳說其豐姿魁偉,大耳圓目,須髯如戟。無論寒暑,隻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鬥,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事能前知。遊止無恒。居寶雞金台觀時,曾死而複活,道徒稱其為“陽神出遊”。入明,自稱“大元遺老”。時隱時現,行蹤莫測。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覓之不得。永樂年間,成祖遣使屢訪皆不遇。天順三年(1459年)詔封通微顯化真人。 張三豐認為古今僅正邪兩教,所謂儒﹑釋﹑道三教僅為創始人之不同,實則“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趨一也”,又稱“一陰一陽之謂道,修道者修此陰陽之道也,一陰一陽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雲:修道之謂教。三教聖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還認為:“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而後可以成仙。”後人編有《張三豐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輯要》。

據《古今太極拳譜及源流闡秘》李師融先生的考證,三豐卒年應在明代天順二年,即公元1458年,其壽為212歲。 從諸多的資料分析,確是證實了張三豐的生卒考,確實是享年212歲。 也是非常罕見,曆史上少有的超長壽,所以令人刮目相視。

至正初,張三豐返故裏掃墓,年已過百歲。複入燕京,昔日故交皆已過世。西山得遇邱道人相敘道,乃知邱為早年相遇之高士。別後複至秦蜀,又遊荊楚之吳越,僑寓金陵,傳道沈萬三。後仍入秦,居金台觀。至正十九

年,張三豐離別金陵時預知沈萬三有發配邊疆之禍,遂叮囑曰:“東西王氣正旺,今後我們會在西南相會。”至正十九年九月二十日陽神出遊,弟子楊軌山以為羽化,置棺收殮,適陽神回歸。三豐念軌山樸實善良,遂攜其隱去。後二年,元朝數盡,明主未立,張三豐又結庵武當山。時已122歲。居武當搜奇攬勝,見遍山宮觀皆毀於兵火,乃言“此山異日必大興”。遂領道眾將各處宮觀廢墟一一清理,草創廟觀以延香火。時授高足有邱元清、盧秋雲、張振洋、葉陽、張景濤、孫碧雲等。張守清也得與三豐相交,結為道友。

洪武十七年至十八年間,朱元璋兩度詔請三豐入京,皆避而不見。洪武二十三年,張三豐離開武當複作雲遊。洪武二十五年,張三豐遁入雲南。這時,沈萬三因得罪朱元璋,遂被治罪全家發配雲南。在雲南恰遇張三豐,正應“日後當於西南會麵”之說。張三豐遂沈萬三天元服食大藥,夫妻得服遂白日飛升。永樂初,朱棣又命侍讀學士胡廣詔訪三豐,豈料胡廣在武當與三豐遇而不識。永樂十年,成祖朱棣調集軍民工匠三十餘萬眾,經十年,建成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等龐大工程建築。其時三豐混跡於民眾之中,朱棣派人屢訪不遇。據《張三豐外傳》的記載,說在1418年春,永樂帝特意驅車去拜望張三豐,三豐不在,有興而來,掃興而歸。永樂帝勃然大怒,於是命令一個叫胡廣的人去招尋張三豐,如招尋不到,則要處死胡廣。永樂十四年,朱棣怒斥胡廣尋三豐不力,胡廣再訪武當,於武當祈禱,望三豐先生能念其誠苦應詔回京,終見三豐。此時三豐年已167歲。傳說張三豐當時應太上老君邀請參加群仙會,正駕雲頭前往,過武當遂感胡廣之祈禱,於是按落雲頭,降於胡廣麵前,對其言:“你且回京見駕,言我即去便是,不必多慮。”胡廣便策馬回京。跨年還得京師,乃知三豐先生早於前在金殿與永樂會得一麵。此即為“金殿飛升”之說。此時三豐年已169歲。當時還有一種傳說,說張三豐能飛身入宮、遁身而歸,這些都不足為信。但有一點還是真實的,張三豐曾書字一函,令弟子孫碧雲向永樂帝稟告,告之以具體的長生之道。因為皇帝都非常希望長壽,這也近乎常理。 清雍正初年,有汪夢九先生曾遇三豐真人多示其教。此時三豐應有一百七十餘歲。清乾隆十一年《南召縣誌》卷二中有這樣記載:南召縣太山廟鄉口子河裏有“張三豐故裏石碑”一通,碑後有其草庵遺址。1917年此處立“張三豐初居此地,而道成於天寶觀”石碑一通。(一說遼東懿州人)由於張三豐的神名噪起,明朝皇帝又給他三個賜號。即明英宗賜他為“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為“韜光尚誌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史書記載張三豐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來暑往僅一納衣,雨雪天氣蓑衣著身。1258年,宗教界爆發了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佛道大辯論。蒙古大汗蒙哥親臨主持,嵩山少林寺長老福裕和全真教高道張誌敬分別率隊參加舌戰,結果道教遭到慘敗。從此,道教日漸衰沉。但一個世紀後,張三豐在武當山創立一個新的道派——三豐派,掀起了中國道教發展史上的最後一波,並成為武當武功的創立者。

“三豐”名字的含義

今日學堂的張校長說:“古代叫三豐的人不止一個,基本上都是道家的人。懂得道家思想的人知道,三代表陽,是乾卦,豐則是三中間被一豎打斷了,乾卦變成了坤卦,代表陰,因此‘三豐’代表乾坤合一、陰陽變化。因此修道的人就喜歡用這個號。”

據明史記載:一代道教大師、武當宗師張三豐,是遼東懿州人[2],即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塔營子鄉,距阜新縣城55公裏,距阜新市區70公裏。為紀念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獨創武當太極神功的道教大師,家鄉人在他的故鄉修建了張三豐仙居。

距今900多年的懿州古塔屹立在古城中,位於古城中部稍西,建於懿州遼·太平三年(1023年)。城內建有寶嚴寺等廟宇。古塔坐基周長43.72米,塔高約32米,八角13級密簷磚築佛塔,塔身八麵築有龕室,內置磚雕坐佛一寺,龕室兩側除北麵雕兩尊天王造像外,餘之七麵龕室兩側各雕脅侍一尊,上雕室蓋飛天,造型精美,是阜新地區保存最好一座佛塔,為遼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塔營子鄉位於繞陽河畔。東臨彰武縣哈爾套鎮,南臨建設鎮,西臨務歡池鎮,北與平安地鎮接壤。全鄉8個行政村,39個自然屯,總人口12019口人,其中農業人口11626人,全鄉總麵積115平方公裏。林地麵積35000畝,森林覆蓋率30%,101國道從西向東橫穿而過,交通便利。居民主要以蒙、漢、滿三個民族為主,民風純樸。

修為主張

張三豐

張三豐論玄談道、使他毅然出家的是丘真人。老年時在終南山傳播秘訣,使他得道的是火龍真人,而後張三豐又師承華山睡仙陳摶老祖。他在《蟄龍吟》最後幾句道:“天將睡法傳圖南,圖南一派儔能繼,邋遢道人張半仙。”他又在《太極煉丹秘訣》中稱陳摶為“希夷老祖”,稱火龍先生為“吾師”,並宣稱,火龍之所以沒有名氣,是因為他輕視浮名,所以連姓名都沒有留下,僅僅給後人遺留一首絕句便離開了人間。其絕句雲:“道號偶同鄭火龍,姓名隱在太虛中。自從度得三豐後,歸到蓬萊弱水東。”後來,崇奉張三豐的清代道士李西月因此而將三豐派歸為以陳摶為代表的隱仙派,並排列其師承統序為:“麻衣傳希夷,希夷傳火龍,火龍傳三豐。”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張三豐確實繼承了陳摶以來道教宗師的三教同一學說和內丹煉養思想。

誠然,自唐以來三教合流已是一股強大的潮流,但三教的彼此攻伐卻從未停止過。元朝時有儒士論及三教,說佛是黃金,仙是白玉,儒是糧食,指出金玉雖貴,但有它無多,無它不少,而社會不可一日無糧。這個視佛、道如金玉的比喻背後隱藏著對佛、道的貶斥。張三豐倡三教同一之說,實際上是為道教辯護,替“邪道”開脫。他隻承認有正邪之別,否認有三教之分,所謂三教不過是創始人不同而已。他說,儒、佛、道都講道,它們的社會功用都是“修身利人”,“儒離此道不成儒,佛離此道不成佛,仙離此道不成仙”,儒家“行道濟時”,佛家“悟道覺世”雖然教義偏頗但也有良做,道家“藏道度人”,同孔子一樣,老子所傳的也是“正心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儒家修養人道,仙家修煉仙道。張三豐把二者聯係起來,以修人道為煉仙道的基礎,強調無論貴賤賢愚,老衰少壯,隻要素行陰德,仁慈悲憫,忠孝信誠,全於人道,離仙道也就自然不遠了。他巧妙地把道家的內煉思想同儒家的道德學說合在一起,說:“人能修正身心,則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張三豐把儒家倡導的仁義與道家煉丹的鉛汞畫等號,稱“仙家鉛汞即仁義的種子”。在他那裏,陰陽家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儒家五德的仁義禮智信和人體五經的肝肺心脾腎是一一對應的。他在《五德篇》中說:“仁屬木也,肝也;義屬金也,肺也;禮屬火也,心也;智屬水也,腎也;信屬土也,脾也。”心有五德,身有五經,天地有五行,皆缺一不可,心無仁者必無養育之念,其肝已絕,而木為之槁枯;無義者必無權宜之思,其肺已絕,而金為之朽鈍;無禮者必無光明之色,真心已絕,而火為之衰熄;無智者必無清澄之意,其腎已絕,而水為之昏涸;無信者必無交孚之情,其脾已絕,而土為之分崩。所以說“德包乎身,身包乎心,身為心用,心以德明,是身即心,是心即身,是五德即五經,德失經失,德成身成,身成經成,而後可以參讚天地之五行”。以下為舉例:

無根樹,花正幽,貪戀榮華誰肯休。浮生事,苦海舟,蕩來飄去不自由。

無岸無邊難泊係,常在魚龍險處遊。肯回首,是岸頭,莫待風波壞了舟。

丹詞開宗指出人生貪戀榮華富貴,猶如在苦海裏漂泊,時常處在危險之中,規勸世人要超脫名利,及時修

張三豐煉,“莫待風波壞了舟”。

無根樹,花正微,樹老重新接嫩枝。梅寄柳,桑接梨,傳與修真作樣兒。

自古神仙栽接法,大老原來有藥醫。訪明師,問方兒,下手速修猶太遲。

這詩針對年老體衰者提出,如果老年不自暴自棄,煉好精氣神三寶,以性接命,仍然可以返老還童。

無根樹,花正青,花酒神仙古到今。煙花寨,酒肉林,不斷葷腥不犯**。

犯**喪失長生寶,酒肉穿腸道在心。打開門,說與君,無花無酒道不成。

後代對這首詞的理解很不一致。一些人抓住末句“無花無酒道不成”,說張三豐為酒色神仙;而張三豐的崇拜者則把“花酒”解釋為人身元氣,並非實指煙花酒肉。其中“不斷葷腥不犯**”和“犯**喪失長生寶,酒肉穿腸道在心”倒似主張戒**不戒酒。 

無根樹,花正孤,借問陰陽得類無?雄雞卵,難搶雛,背了陰陽造化爐。

女子無夫為怨女,男子無妻為曠夫。歎迷途,太模糊,靜坐孤修氣轉枯。

張三豐以雌雄、夫妻的淺顯道理說明陰陽相搶的深奧理論,從而指出不能孤修性或命,而必須性(心理)命(生理)雙修。

無根樹,花正圓,結果收成滋味全。如朱橘,似彈丸,護守提防莫放閑。

學些草木收頭法,複命歸根還本原。選靈地,結道庵,會合先天了大還。

描繪還丹的景象,點明隻要毫不懈怠地修煉,即可把精氣神融合在一起,結成貌似朱橘、彈丸的純陽之物,就能返璞歸真了。無根樹,花正雙,龍虎登壇戰一場。鉛投汞,配陰陽,法象玄珠無價償。此是家園真種子,返老還童壽命長。上天堂,極樂方,免得輪回見閻王。此言陰陽相配、三寶合煉之法。如果性情持聚,精神凝結,陰陽相配,一氣混合,就完全可以達到返老還童、延年益壽的修煉目的。 

無根樹,花正奇,月裏栽培片晌時。摯雲手,步雲梯,采取先天第一枝。

飲酒戴花神氣爽,笑煞仙翁醉似泥。托心知,謹護持,惟恐爐中火候飛。

張三豐

這一首則主張采取口訣在乎性定情忘,回光返照,進而真氣自生,漸入佳境,就好像戴仙花、飲仙酒,其樂無窮。但是,得藥入爐又需要便宜溫養,神明默運,謹守護持,一意不散,否則就會火候差失,爐毀丹飛。張三豐在內丹修持的各個環節,諸如戒欲、采藥、煉藥等各有一首詞加以闡述。就其內容而言,可以說沒有超乎前人的獨到之處。但是,他卻突破了長期以來道學文字艱深玄奧的規束,把魏伯陽《參同契》、陳轉《無極圖》、張伯端《悟真篇》的煉形、保精、調神、運氣、歸真還原等修真理論以通俗易懂的歌詞形式表現出來,這便是張三豐在促進道教思想傳播方麵的貢獻。後世道眾因此對他的《無根樹》推崇備至,說它“吐老莊之秘密,續鍾呂之心傳”,不少道教宗師不厭無根樹其煩地對《無根樹》進行注釋闡發,其中以清代龍門派傳人劉一明和內丹西派始祖李西月的注釋最為詳實和精到。對張三豐本人道教也極為崇拜。明清時出現的道教派別幾乎都同張三豐有聯係,寶雞三豐派、武當三豐派、王屋山三豐派、三豐自然派、三豐蓬萊派、三豐日新派等相繼出現。據統計,清末時奉張三豐為祖師的道派就達17個之多。其中不乏影響較大的派別,如道光年間李西月自稱遇張三豐親授秘訣,講道納徒,活躍於四川樂山一帶,創立了當時最大的道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