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襲農民工

23.群戲難,難於上青天

說群戲,從編劇角度有兩個層麵。其一,指劇本中的某一場戲,人物多,關係複雜,人多嘴雜,各懷目的……話頭怎麽起,怎麽轉,各個人物如何你來我往,看似一鍋粥,其實每個人物每條線索都清晰可見;最後抖個什麽樣的包袱,收個幹崩利落脆……太難了!

其二,是指一部戲本身。角色眾多,戲份相對平均。寫一場群戲況且如此艱難,寫一整部群戲,當然難上加難。

下麵說的群戲,指後者。

對投資方來說,群戲天生吃虧,因為明星大腕是論集拿錢的。一集三四十場戲那麽多錢,三四場戲也那麽多錢。如果好幾個角色分量差不多,同時出現在每一集,那幾乎能要了製片人的親命。舉個例子,一部王晶監製的《八大豪俠》,那裏麵腕兒可不少。範李二冰冰,陸毅、陳冠希,黃秋生劉鬆仁,這些人的片酬加起來,基本就夠每集的製作費了。可是這戲最終拍成了,也沒聽說製片方賠錢。怎麽做到的?相應的對策是輪流上台,各領**。比方一共40集,甲大腕1-10,乙大腕8-18,丙大腕16-26……依此類推,雖也有重疊,但基本岔開了,分別耍。這樣算下來,雖然也比單耍一兩個大腕要多不少,但總的成本下來了,發行賣片的時候又很唬人(海報上那一堆大腕腦袋),能賣個好價錢。很多港台班子搞的劇很擅長這一套,大家還能舉出更多的例子。

嚴格意義上說,《八大豪俠》之類也不能算真正的群戲。不妨回想一下電視上看到的成功電視劇,群戲有多少?排除有基礎的《水滸》之類,還真鳳毛麟角。可能有人會舉情景喜劇的例子,比方《武林外傳》,仔細想過,覺得由於形式特殊,不能按照常規連續劇考慮。

不考慮製作,僅從編劇上來說,由於戲份平均分配,留給每個人物的塑造空間就更有限。而電視劇很大程度上看的是人――兩低一高的主流觀眾群,對複雜故事的理解力相當有限――鮮明有力的主角往往更加討巧。石光榮,薑大牙,白景琦,李雲龍,劉惠芳……

說群戲不好寫,並不是群戲真的碰不得。想到說群戲,恰恰是因為看到了一部很牛逼的群戲劇本。隻是想提醒那些缺乏經驗的新人,就算您高數考了滿分,也別想著馬上就能解哥德巴赫猜想。

崩潰了。前天下午,去影視公司討論劇本分集,回來後,直到現在,幾乎沒合眼。睡不著的原因,在於修改意見上。我想不通。請大家踴躍發發言,談談看法。

這部電視劇,故事並不複雜:1982年,一個臥底把一個毒窩端了。毒梟逃跑時,把臥底的3歲兒子挾持走了。毒梟跑得急,自己3歲的兒子沒帶走,被臥底收養了。25年後,臥底的兒子被毒梟培養成新一代的毒梟,而毒梟的兒子被警察培養成新一代的臥底。這是前史。看點在於,25年後,兩對父子又狹路相逢了,發生很多很多的故事。

我上一稿的劇本分集,把前史捂了一半寫,製造懸念。換句話,隻寫到毒梟挾持小孩跑了,捂住兩個小孩後來的去向,然後直接過度到2007年。其中的人物關係,我是每寫一集,就抖出一點。製片方本來很讚同我這做法,後來,電視台的購片方說,這麽寫,觀眾一開始會看不懂,會換台。所以,要求我在第一集的開始,就明明白白的把人物關係的底子揭開。

這裏的分歧就非常的大了。我爭辯說,這就好比跳**,要一點點的脫才好,假如一秒鍾就脫光了,觀眾看的是清楚,但是,沒味道了。

製片方說,現在觀眾不一樣了,他們想看的,就是**,就是光著身子出來。

我爭辯說,一件件的脫衣服,脫半小時,觀眾被釣著胃口,就會看半小時;光著身子出來,觀眾一下子了,頂多看5分鍾。

最後,我胳膊擰不過大腿,答應一下子脫光。但是,因為沒徹底想通,所以,很痛苦,很煎熬。想問問同學們,脫光好,還是慢慢脫好?

編劇缺什麽?缺專業化水平!

一是缺乏對本行業情況的熟悉。比如,誰能知道05、06年“電視劇風雲榜”的獲獎劇目?

有誰知道06年收視率排前10名的劇目?又比如,誰能說出近年來電視劇熱點題材上的演變?(涉案劇的泛濫與蕭條、古裝劇的鼎盛與衰落、婚姻題材的興起與追風、苦情、親情、平民、懷舊題材的崛起等)或者,再簡單些,我們編劇看過幾部國產電視劇,做過從片子還原本子的功夫?

俺有幸接觸到一些編劇、導演,發現他們很少看國產劇。你不看劇,不了解市場需求及變化,如何拿出適銷對路的活兒?遺憾的是,俺在壇子裏逛了兩天,光看題材,就沒遇到能讓人感興趣的、引起市場興奮點的作品。影視公司要掏錢的,可比俺挑剔多了!

二是不重視觀眾。受眾需求什麽劇?你想過嗎?你了解嗎?你的創意觀眾感興趣嗎?是大眾化,還是小眾化?俺可以肯定地說,大眾歡迎的東西,你一定賣得掉,甚至公司會搶奪。問題在於,受眾需要什麽?這個問題很大,俺說不清,索福瑞公司也未必說得準。但你不能不關注、不研究,不做一個前瞻性的預測。因為,這才是你的飯碗所係。當然,你可以和俺叫板,受眾歡迎的政策未必準許。但俺要說,難道就沒有中間道路?非得碰政策紅線?舉個例子,05年獲獎的《軍人機密》、《中國式離婚》、《五月槐花香》、《馬大帥》,06年的《亮劍》、《家有九鳳》、《半路夫妻》、《京華煙雲》,以及06年以來在電視台獲高收視的《婆家娘家》、《媳婦》、《孝子》、《繼父》、《百萬新娘》、《城裏城外》、《親兄熱敵》等,哪個不是上下皆大歡喜?電視行業有句老話,叫“二老滿意”,即領導滿意,百姓滿意。這是考功力的要求.

所以,你一不能碰紅線,二不能脫離老百姓的愛好去閉門造車,“貼近百姓、貼近生活、貼近時代”,你不要把它當政治口號,而要當成叩開市場的敲門磚。

當然,專業化水平不止以上兩點,上述談的隻是外圍。從內部創作來說,主題、人物、故事、細節、對白,你都得精通。例如,人物塑造上,你可以探討《亮劍》、《繼父》為甚麽受歡迎。俺想說的是,現如今不做精、做專業,哪個行當都不好混。要想做得好,你首先得熟悉、練好這行的“站樁功”。

再說一下,俺隻是個菜鳥,也不算圈裏人。看各位老大的帖子,受益非淺。故說上幾句,以對得起諸老大。歡迎各位拍磚。但俺非專業人士,逛以圈壇子,也許未必再轉回來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