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引:九爺萬福

第636章 百家爭鳴

第636章 百家爭鳴

梅文鼎神情凝重:“歐羅巴的學者,在算學、幾何和格物之上,確實有許多遠勝咱們之處。”

早些年,梅文鼎就和歐羅巴的傳道士“論過道”,對於歐羅巴的學者在算學、幾何和格物之上的成就,有著很直觀的認識。

他挺直腰板,目光炯炯的注視著康熙,問道:“皇上近年修建了格物院,大力扶持儒學之外的雜學,不知皇上意欲何為?”

自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曆朝曆代,無不是以儒家為治國之本,其他三教九流都不被統治者認可。

然而近幾年,康熙卻是專門修建了一所格物院,與國子監平行,當初設立格物院時,可是引起天下學術界的轟動,遭到了許多儒家士子的極力反對,至於其他學派,自然是歡欣鼓舞的。

隻是,格物院成立的時間到底還短,其他學派又被儒家打壓了千餘年,想要追趕上儒家,短期內根本就不可能。

梅文鼎很想知道,康熙支持其他學派,究竟是想要做什麽。

康熙麵色沉肅,媧皇娘娘托夢並傳下神書,這件事情,被他牢牢的埋藏在心底深處,不讓任何人知曉,隻有當他決定傳位之時,他才會把這件事連同那本《中國近代史》一並傳給他的繼承人。

至於其他人,是絕對不允許知道的!

康熙沉吟片刻,說:“一直以來,中原曆代王朝都在用儒家的學說武裝我們的思想,然而,卻忽略了我們的雙手。朕覺得,最理想的狀態,是用儒家的學說武裝我們的思想,用其他學說來武裝我們的身體,並改變世界。”

“禮部需要儒家學說,兵部需要兵家學說,刑部需要法家學說,工部需要墨家學說,風水地裏需要陰陽家,外交需要縱橫家……每一個學說流派都有它的優勢和劣勢,沒有哪一個能夠完全替代另一個,既然如此,自然應當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才是正道!”

梅文鼎激動得麵色潮紅,渾身發抖,他忽然站了起來,慷慨激昂的說:“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若果然能在當下實現,那麽,中華大地必然將再次爆發出蓬勃的生機,碰撞出更多好的思想,引領著我們的華夏文明走向另一個巔峰!”

他當場跪下,老淚縱橫:“草民,願為這華夏盛世,獻上微末之勞。”

梅文鼎自稱是儒家弟子,然而他的中心思想卻更傾向於墨家,講究實幹。

康熙願意給諸子百家一個機會,梅文鼎瞬間就放下了心中對異族的成見,徹底誠服。

《春秋》有雲: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

康熙既然願意促成諸子百家再一次的碰撞融合,那對於中原文明的提升和傳承就有著極大的貢獻,梅文鼎自此刻起,再也不將之視作夷狄,而是視為同文之華夏族人。

康熙一愣之下,放聲大笑:“好!好!好!梅愛卿願意出仕,是大清之福,是萬民之福!朕任命梅愛卿為格物院祭酒,全權負責格物院的學問研究及教授工作。”

格物院祭酒,從三品,康熙一下子就將梅文鼎任命為格物院的最高長官,可見他對梅文鼎的看重。

康熙是真的高興,梅家,是公認的曆史最長、世係最為清楚、曆史名人最多的一個文化世家,在漢人之中的影響力非常的大。

梅文鼎是梅家最出名的一個,在漢人士子之中的名聲非常大,他的出仕,必將狠狠的打擊那些反清複明的異心人士,對於大清收攏漢人民心有著極大的幫助。

梅文鼎感受到康熙的信任,也很是激動:“微臣必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晚上,九阿哥跟芙蘇妮說了日間之事,芙蘇妮很是震驚:“汗阿瑪真的說了要讓百家爭鳴?”

“是真的。”

芙蘇妮頓時就激動得不能自已,兩行眼淚撲簌簌流了下來,慌得九阿哥趕緊抱住她,一疊聲的問:“怎麽了這是?”

芙蘇妮哽咽道:“妾身這是高興的。”

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碰撞出了絢爛多彩的華夏文明,遠超世界其他民族。

然而,在漢朝時,因為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一家獨大,慢慢的失去了緊迫感和進取心,一步步淪落。而其他學說遭到儒家和朝廷的打壓,苟延殘喘,難以發展。

千餘年來,華夏文明慢慢的枯竭,不複當初的活力。

如今,芙蘇妮竟然聽到康熙要支持其他諸子百家,引導百家爭鳴,這讓她如何不欣喜若狂?

若是大清能夠再爆發一次百家爭鳴,其文化再一次的綻放,不僅有望追趕上已經走在前頭的歐羅巴諸國,還有望遠遠超過他們!

這讓芙蘇妮如何能不喜極而泣?

九阿哥還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很是新鮮:“芙兒是說,再一次百家爭鳴,能夠讓大清的文化底蘊翻上幾番?能讓大清走到世界的前列?”

“那是自然!一枝獨秀不是春,儒家,早就該被趕下神壇了!”

自打程朱理學大行其道,儒家就走上了一條歧路,隻知空談而不幹實事,天天之乎者也,能治理好國家?

九阿哥眨眨眼:“芙兒似乎對儒家有很大的意見?”

芙蘇妮道:“妾身對儒家沒有意見,對如今被人們曲解的儒家有意見。儒家先賢,提倡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而到如今,儒家之人卻認為天老大自己老二,其他任何學派都不被其放在眼裏,整日裏隻知道將先賢們的一字一句反複琢磨,卻不能與時俱進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如此儒家,已不能稱之為儒家了,隻是披著儒家外衣的一群欺世盜名之徒罷了!”

“爺您看著,儒家若是不能自我換血,早晚有一天要沒落!”

事實已經證明,科技的發展,使得儒家被掃到故紙堆中,經曆了幾十年的沒落。後來,便是政府提倡傳統文化,儒家依然未曾興盛。

芙蘇妮也希望,儒家能夠在這一次的百家爭鳴中,吸取各家的營養,完善自身的學說,不要走上曆史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