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新天子

第92章 皇帝人呢?

第92章 皇帝人呢?

“陛下,臣奉命率兵攻討董賊郿塢,幸得陛下妙計誅殺賊首,使得郿塢守衛兵無戰心,舉城投效。此番斬獲頗多,粗略清點過後,計有黃金……”皇甫嵩和朱儁尚未從剿滅董卓的喜訊當中清醒過來,匯報自己在郿塢的斬獲時,語氣充滿著驚喜和痛恨交錯的雙重情緒。

驚喜的是,此時疲敝的朝廷得來如此一筆巨款,當真雪中送炭。痛恨的卻是,這些財帛的背後,是一個繁盛京師的毀滅,甚至是一個帝國的最大恥辱。

可劉協一聽皇甫嵩這般實心眼,上來便將此事一五一十在朝堂上說出了口,劉協已連歎息的欲望都沒有了。果然,就在皇甫嵩話音未落,滿朝大殿頓時又如一鍋沸騰的油當中潑了一瓢涼水,再度迎來了一次喧囂無比的聲潮。

“董賊作惡多端,想不到竟搜刮如此財帛,當真該千刀萬剮!”

“董賊目無綱常,掘鑿皇陵,郿塢財帛大多乃雒陽皇室貴勳殉葬之物,實在令人發指!”

“董賊吮民膏血,禍亂京師以來,為其所害良民不下數千家,抓良民逼索財物,拆房舍以勒軍需,殺人如麻,磬竹難書。此賊昨日不過授首,簡直太便宜了他!”

一個個大臣跳將出來,似乎都忘了王允提議加封呂布之事,紛紛對董卓往日的罪行口誅筆伐。但不出劉協意料,很快當這些人實在想不出痛罵董卓的詞匯後,他們的注意力便轉移到了那批令人眼紅的財帛之上。

“陛下,董卓搜刮財帛,皆我大漢百姓汗血,今日惡賊伏誅,正是陛下大赦天下、施行仁政之時。臣懇請陛下下詔將這筆財帛盡數歸還百姓,以彰我漢室仁義愛民,皇恩浩蕩!”

“此舉萬萬不妥。董賊酷虐,受他搜刮之人,皆已不在人世,如若朝廷這般,反令那些苟且偷生之人盡得其利,天下有識之士嗤笑我大漢毫無見識。依臣之見,董賊伏誅一事,皆賴朝中忠耿之士戮力謀劃,陛下不若論功行賞,方可令天下之人知陛下英明。”

“陛下,此番誅殺董賊,末將帳下兒郎皆奮勇殺敵、戰不旋踵,如此董賊才未能逃得恢恢天網,束手伏誅。末將鬥膽,請陛下盡將財帛頒賞兵卒,以安士卒之心。”

最後那個建議,是呂布跳出來叫嚷的。這家夥看來有些不甘寂寞了,王允剛提議令他共議朝政,他便想著為自己的兵士來分一杯羹。

這家夥的政治水平,差不多也就這個水平了。

此時的劉協,真的連憤怒的心思都沒了。他看著眼下這一群一隻隻好似紅了眼睛的狼,臉色不由自主便回複到當初麵對董卓咆哮朝堂時的陰鷙,細長的手指在禦案上慢慢滑動,借著寬大袖袍的遮掩,他默默寫下了一行誰也不可能看到的小字:大臣皆可殺!

這五個字,是一千年後,大明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在禦案上默默寫下的。劉協雖然不是崇禎,但就在這一刻,他深切體會到了那位亡國之君在最後一刻,心中有著怎樣絕望而悲憤的情愫!

深切將自己代入這個時代,劉協知道,這些大臣們其實也有不該死的理由。因為在他們的認知和思維當中,董卓已死,他生前搜刮的這些民脂民膏,就該如此處理。難道,朝廷還要與平民、與大臣、與士卒爭利?那樣的朝廷,他們又何必效忠?

可劉協想殺他們的原因,卻也根本不是這些。無知無能並不該死,該死的是無知無能且自大虛妄。這些人,沒一個站在漢室朝廷、江山社稷的角度,替天下蒼生謀利的。他們或想借朝廷之名換來崇高的虛名、或明目張膽地想替自己撈一份實惠。偏偏就是沒有一個人,想著用這筆龐大的財帛,真真正正製定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替飽受亂世刀兵荼毒的百姓們做些實事!

“夠了!”大殿之上,突然傳出一聲怒不可遏的咆哮,但卻不再是劉協。眾人驚慌看去,隻見司徒王允已怒發衝冠,麵色羞憤氣惱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爾等皆是國之棟梁,社稷之臣,如今董賊身死,正是齊心協力、共扶漢室之時,怎可因這區區財帛,便忘了朝廷大局!難道你們真的以為,董卓死了,天下便已太平了嗎?!”

滿朝大臣畢竟都是孔聖子弟,雖被王允嚴詞斥責,卻好歹也不是目無遠見之人。同時,他們飽受虛名所累,紛紛也意識到自己先前所為,確是落了下乘。一時間,眾人不由麵紅耳赤、訕訕而退。

倒是一旁始終未發一言的朱儁,見到如今的朝堂仍舊是他當初不願回首的這幅景象,滿麵黯然。驀然想起董卓身死之事,悠悠開口說了一句:“董賊確是死了。臣回宮之時,見董卓屍首被長安百姓自發搬至鬧市,被人置燭火於臍下,點了天燈。白花花的肚子,脂膏橫流……”

朱儁說此話,未免有兔死狐悲之感。然而卻未明確表露出來,滿朝大臣聞董卓得此下場,一時不由聯想到大漢這些年來淒慘不幸的禍端,也不知該彈冠相慶,抑或與朱儁一般感歎莫名。故此,朱儁這無意的一句題外之語,竟使得滿朝大殿突然陷入一陣詭異的沉寂當中。

然而,就在此時,左中郎將蔡邕卻歎息了一聲:“董卓本來可為良將,淪落到今天這一步,實在可惜了……”

此言未完,卻已惹了禍,王允刀子一般的眼光馬上掃了過來。蔡邕當年因宦官王甫陷害被流放朔方,後逢大赦,不願再為官便逃亡回家。董卓專政後,硬是逼他進京為官。他入朝後頗受其禮遇,三日之間,周曆三台,現在官至左中郎將。今天蔡邕見董卓頃刻喪命,雖然恨他作惡無數,但還是感念他對自己的禮遇,故而不知不覺感歎了一聲。

話一出口,蔡邕便意識到錯了,趕緊伏地謝罪道:“下官曾受董卓恩惠,因此無意中歎息一語。”

“無意?”王允刻板的麵孔微微**,“董卓國之大賊,幾傾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天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

“在下不敢,請陛下明鑒。”蔡邕知道事情鬧大了,趕緊跪倒磕頭。

王允卻不容他多說:“來人啦,把他關進天牢,來日按董卓同黨一並處死。”殿內外的武士如今都是呂布手下的並州兵將,此刻聞聽命令,毫不猶豫就扯住蔡邕往外拖。

蔡邕一邊掙紮一邊喊嚷:“王公且慢!邕受賊恩惠死不足惜,然東觀之史未成。但乞黥首刖足,容在下續成國史以報皇恩。”他在東觀與馬日磾等人續寫《東觀漢紀》,董卓火燒洛陽遷都之事,蔡邕對軍兵說破了嘴唇才把東觀中未完成的書稿帶了過來。現在王允要殺他,他所想到的唯一遺憾就是國史。

王允充耳不聞,像一座鐵人般立在那裏,眼看武士拖走蔡邕,一個字都沒有多說。太尉馬日磾年齡最長,之前又被王允暗諷,早就看著不公,顫抖著白胡子勸解道:“子師,你又何必如此偏激呢。蔡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況且他忠孝素著,而所犯不過是失言小過,誅之豈不有失朝廷人望?”

“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複使吾黨蒙其訕議。”王允言罷望了一眼馬日磾,臉色忽變,因為這句話後,他要做的,就是要從天子那裏得到肯定的答複。可馬日磾那老邁單薄的身子後,哪裏還有天子的影子?

“陛下,陛下何處去了?”王允看到禦座後走廊處的一襲人影,焦慮大聲問道。

黃門侍郎鍾繇停頓了一下,最後還是轉出大殿,對著王允微微一拜,說道:“陛下早在諸公爭執之前,便已悄然離開了大殿……”

“這?……”王允這時突然不知道該說什麽了,環顧眾臣,隻見各人皆麵麵相覷。

“國不可一日無君,此刻正是漢室危如累卵之時,陛下身為天子,自負天命,豈可如此拂袖而去?不行,老夫要求見陛下,懇請陛下……”

王允不待自己說完,抬腿就想追劉協而去,可想不到鍾繇這時卻微微錯了一步,擋在了王允身前,正當王允大怒之時,他卻對滿朝文武道:“陛下臨行前有言,司徒大人功過春秋,陛下令司徒大人總錄尚書之事,處置當前之勢。”

“什麽?”王允一時之間冷汗淋漓,口不擇言地說了一句:“陛下以老臣為董卓否?”

鍾繇聞言,麵無表情卻也未出一言,轉身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