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新天子

第126章 真正的王允

第126章 真正的王允

聽到李儒舊事重提,並且還是在這個時候提出,劉協縱然想不好奇也不可能了。

縱觀王允此人的一生,他在刺殺董卓和隨後被執政不過三十八天的時間內,便被涼州諸部攻入長安,這前後之間的變化可謂有如雲泥、判若兩人,尤其是在他殺蔡邕一事上,更是曆史上的一件懸案。

按照劉協或者是曹操之類的人物,遇到蔡邕此事,非但不會如王允這般趕盡殺絕,反而會溫和勉勵兩句。這種做法惠而不費,卻一舉便可滿足士人情操的需求和安撫涼州之人惶恐之心。可王允卻偏偏做出了最愚不可及的決定,為此,他甚至付出了不能朝堂眾臣不以他馬首是瞻的代價。

這樣的短肋,在他隨後與劉協的鬥法當中,後果不可謂不嚴重。可以說,劉協每次之所以能贏過王允,都是因為劉協拉來了朝臣的助力,才將王允摁倒在牆角強吻的。

王允這樣弱智的轉變,讓史書的編寫者也覺得疑竇叢生,因此他們給出了一個牽強的理由。《後漢書.王允傳》上說:允性剛棱疾惡,初懼董卓豺狼,故折節圖之。卓既殲滅,自謂無複患難,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說的是王允在刺殺董卓之後,以為可以高枕無憂了,於是變得獨斷專橫,不講策略,這造成了他對待董卓舊部上的處置失當。

這個理由北宋司馬光在編寫《資治通鑒》時也采用了,隻不過他覺得仍然不夠充分,因此他做了兩點補充:一是在這段話裏的“卓既殲滅,自謂無複患難”後麵補充了四個字——“頗自驕傲”,用來說明王允後麵那些“愚蠢”的行為都是因為驕傲自滿造成的。

另外一點就是司馬光補充了王允非要殺蔡邕一事,舉證王允性格驕傲到了極點,甚至不惜殺蔡邕使編撰國史的大典荒廢這等滅紀廢典之事,以此證明王允之後的失敗都是他自己性格缺陷種下的敗因。

很顯然,這種解釋根本不符合現實,直到劉協真正融入這個世界,在鍾繇的解惑下,明白王允的轉變不過是傳統士人集團政治意誌和利益體現而已後,才對王允有了一層明晰的了解——王允他要做的,不過想用他們堅信的‘仁義’來治天下,期望不著痕跡解決涼州諸部,引關東諸侯入朝拜奉,進而漢室一統,開創他們儒家士人尊崇的禮治之邦而已。

但這用來解釋對於王允非要蔡邕來說,還是有些牽強。因為蔡邕畢竟是士林中人,就算王允想撇清與董卓之前的所有聯係,可蔡邕一人的生死根本證明不了這點,他的罪責也遠到不了非要被殺頭的地步。反而王允為此還要付出慘痛的代價,這中間若說沒有個人因素,劉協是打死也不相信的。

這些時日劉協焦頭爛額,涼州諸部和涼州羌胡這座大山死死壓在他的心頭,使得劉協沒功夫搭理蔡邕這個腐儒。可李儒這個時候提出來就不由得他不重視了,因為,李儒從來不是無的放矢之人。

“文優,你知道的,朕現在沒有心情讓你這樣吊胃口。”劉協用精致的剪刀剪斷魚腸線,繼續與王越縫合另一道傷口,但陰冷的語氣表明他的耐心很有限。

李儒不疾不徐,確認了劉協的怒氣後,才語破石驚道:“王允殺蔡邕,隻不過為了確定蔡邕日後不能在《漢書》當中寫出,他這位親自謀劃刺董主謀的英雄,親手出賣刺董義士這等齷齪之事罷了!”

劉協渾身一震,這個答案遠在他意料之外,他怎麽也想象不到這其中還有如此秘辛。也更想不到王允竟然是這等貪生怕死、出賣同僚的小人,臉色不由更凝重了幾分:“文優,說話可要講證據的。”

可李儒卻絲毫不懼劉協此時散發出的龍威,反而坦言道:“就是因為沒有證據,所以我才會這個時候告訴你。不過,我可以確定的是,蔡邕手中必然有證據。可惜這個腐儒死到臨頭,仍舊不肯將此事坦明。”

“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劉協停下了手中的工作,在這樣的秘辛震驚下,他已不可能安心平穩地與王越施治,便讓那個一旁那個猶如木雕一般的鐵鷹劍士替他施為。

“陛下可還曾記得,伍孚刺董之事?”李儒的話猶如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將劉協不願回首的塵封記憶挑開,鮮血淋漓。

劉協自然記得那件事,在那段提心吊膽的日子裏,就是因為有伍孚這樣的漢室忠臣存在,劉協才有一絲信念與董卓鬥爭到底。隨後伍孚當場被董卓戮死,且株連九族,參與這次密謀事件的荀攸、何顒入獄,鄭泰出逃,最後何顒慘死獄中,而荀攸雖僥幸保得一命,卻也形銷骨鑠,備受折磨。

但這件事之後,隨著董卓授意朝廷遣使關東之事,尤其是五位使臣因為沾著董卓的名頭,被關東群雄殺得隻有一個韓融回到朝廷,且時逢何顒入獄之後。滿朝大臣對董卓的憤慨之意已衝霄雲漢,董卓迫於壓力才沒有繼續追查下去,最後不了了之。

“陛下,您那是身居宮中,外無耳目、內無謀臣,說是一眼疾耳聾之人絲毫不為過。”李儒譏諷了一下劉協的天真和健忘,陰森森地提醒了劉協一句:“不過,陛下縱然再健忘,總還記得這中間還發生了衛尉張溫被殺一事吧?更記得,也就是在張溫被殺之後,董卓才放棄了對此事的調查吧?”

“你,你是說?……”劉協這下徹底明白李儒究竟是什麽意思了。張溫被殺一事,同樣是困擾劉協心頭的一個難解之謎,當初呂布說他收到了一份密信,言張溫勾結袁術要加害董卓,結果那封信投錯了他的府邸,董卓才借用這個簡直荒謬的理由,誅殺了張溫。

之前劉協一時認為,董卓殺張溫,不過是因為那時兩人之間的關係已處在了冰點。董卓想借用殺雞儆猴之計,恫嚇一番自己。可現在李儒卻突然指出這點,其用意不言而明——董卓之所以要殺張溫,不是因為自己,而是因為董卓以為張溫才是指使伍孚刺殺自己的主謀!

所以,他才會用那麽拙劣的理由,無論如何也要殺了張溫。當然,順帶著可以恫嚇一番天子,更是一舉兩得。也因此,張溫死後,董卓那麽強勢的屠夫,會在士大夫群起反擊的狀況停止對刺殺他的事調查。因為在他認為,他已經幹掉了那個主謀,自然不用再追查下去!

但那個刺殺任務的主謀究竟是誰,劉協哪能不清楚?荀攸那個時候還是王允的智囊,沒有王允的默許,荀攸又怎麽可能動員地起那些名士設計出那盤大棋?可如今,真正的主謀王允毫發無傷,張溫卻一命嗚呼,這樣的結局擺在劉協麵前,他縱然再蠢,也猜到原因了。

唯一的解釋,就是王允陷害了張溫,讓董卓以為張溫才是幕後的主謀。所以,那場血腥的風波才停了下來。因為王允太了解董卓了,對於身家性命一事,董卓看得極重,為了查清這件事,莫說整個朝臣反對,就是整個長安反對,董卓都可能毀掉長安城。隻有讓董卓以為事情已經擺平,他王允才可能高枕無憂。

這樣的邏輯一旦在腦中形成,劉協瞬間就覺得全身冰寒,在他看來,王允不過是一個迂腐到固執的傳統士人。可一旦此事屬實,那他對王允的評價自然要改變許多。不過,縱然劉協此時不願接受這樣的結果,但他的理智卻無時不再告誡著他,李儒的解釋實在無懈可擊。並且,從人性的直覺揣度上,王允那等經年累月行走在刀鋒上的人物,麵對一個錯身就萬劫不複的結果,他走上這條道路的可能性極大。

畢竟,在死亡的壓力下,一個人做出什麽事,可是有可能的。更不要說,像王允那種心中還抱有這堅定不移執念的這種人。因為,往往這種人,無論做什麽事,都會在最後給自己找到逃避的借口。

他王允,可是為了漢室,為了天下蒼生啊!

想到這些,劉協不免慘然一笑,根本無話可說。不過,很快他又反應過來,脫口問道:“就算你說的是真的,可這跟蔡邕又有什麽關係?”

李儒隻是淡淡一笑,連回答都懶得開口。而劉協也在問完之後才覺得這句話十分多餘:很顯然,蔡邕和李儒一樣,都是知道這件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