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新天子

第420章 西漢晁錯之事

第420章 西漢晁錯之事

青燈一盞,閃耀著如同豆苗一般的火焰。但事實上,這盞油燈根本沒有點燃的必要,院外那些耀眼的鬆脂火把,足以將這個屋內照得清楚了。

同時,這屋子也顯然不是談話的好環境。因為隔壁的屋子裏,便是錦衣衛連夜突審刺天曹和靖安曹的所在。

荀攸可是知道錦衣衛那些家夥的手段,更讓他有些不敢說的,是其中不少審訊手段,還是當今天子的首創。其殘酷倒說不上多少,但若說到讓人精神崩潰,荀攸都感覺若不是自己熟識天子,真會以為那是一名徹頭徹尾、心理變態的暴虐之君。

不過一炷香的時間,洛霖便小心翼翼地步入這間尋常的屋內,向荀攸施了一禮道:“將軍,都已經招了,他們果然是刺天曹和靖安曹的人。”

荀攸擺了擺手,讓洛霖退去。至於如何處置這些人,洛霖比他更有辦法:對於這些人,並不是一刀斬殺那麽簡單的。每一名暗間都是一筆珍貴的財富。錦衣衛優先考慮的是,能否從他們口中套出的消息來策反他們。

搖了搖頭,荀攸將這些不該自己操心的事情甩出腦外。而這個時候,他才發現,自從進入屋內,自己與叔父還一句話都沒有說。

“叔父……”荀攸略帶沉痛地喊出了這個稱呼,隨後也忍不住歎了口氣道:“侄兒還是想不明白,您為何心係漢室,卻還偏偏任由這些奸細潛入荀家?”

“那你覺得,一個荀家,能跟袁紹或者曹操作對嗎?”荀衢的語氣有些衝,顯然是今夜之事,牽動了他不想挑開的傷疤。老年人最期望的,就是穩,荀攸的到來,毫無疑問打破了他心中的穩固。

若說荀攸在朝廷當中學到了什麽,就是他清楚知道不要跟一個有情緒的人辯論。那樣進行下去的話,完全就是意氣之爭。所以,荀攸聽出荀衢語氣中的這絲火氣後,隻是把頭一低,不答一語。

見這個侄兒不說話,荀衢似乎覺得自己口氣重了,又把話往回拉:“攸兒,我知道,這件事情怪不得你。你身為朝廷安遠將軍,又是荀家的子孫,回到荀家見到此事,定然要出手的。隻是……唉!”

見荀衢語氣轉緩,荀攸知道這會兒自己可以開口了:“叔父,一個荀家自然不可能與袁紹或曹操為敵,可你也知袁紹狼子野心,幾番已明白汙蔑天子非先帝所親子,又策動新立偽帝之事,反漢之心路人皆知。那曹操曹孟德更是屠戶、是殺人狂魔,為了一己私欲,竟讓泗水為之不流。這樣的兩個人,您與他們沾染上關係,豈不是將荀家推向不忠不義之地?!”

說罷這句,荀攸還謹慎觀察了一番荀衢的臉色,見荀衢雖然自慚卻沒有半分憤怒之色,便知自己這番話說到了叔父的心裏。由此,他又趁熱打鐵,拋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如今侄兒在漢庭為安遠將軍,您若擺明立場投效漢室,難道還不能與袁紹、曹操一戰?”

“可你叔父們……”荀衢口中的叔父,自然指的就是荀彧遷至冀州的那一支。倘若潁川這裏忽然言明歸順漢室,荀衢擔憂那一支必然會受到影響。縱然不會是族滅,至少荀家卻要因此而分為兩支了。

這個理由當真讓荀攸思忖了片刻,畢竟,漢代這時候的觀念同前世是有所不同的。甚至,就連與前世以為的明清時代,也是大相徑庭的。

前世的時候,家族都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小家庭,以一個分子的結構鑲嵌在整個社會體係當中。而明清兩朝,家族的利益的確要考慮,但更優先要考慮的,是忠孝不能兩全。舍家為國是會被世人讚揚的,而舍國為家,那就是賣國賊、叛徒,是沒有脫離低級趣味、思想不純潔高貴的人。

可在漢代,沿襲的還是周禮。周朝時候的國家,說是國家,其實不過是很多大家族組成的一個集合體。所以周禮上的那些禮數,大多是什麽尊卑有序、長幼有別一類的東西,那時候人們認為隻要將自己的家族搞定,國家必然會和諧穩定。

到了漢代,摒棄秦朝苛酷法家之後,周禮儒術自然又成了正統。人們認為家事才是天大的事兒,為了家事族事而放棄國事是天經地義的。這個時代的統治者也認為,一個不愛家的人肯定不愛國,朝庭裏的官員,父母去世都要回家守孝三年,更遑論一個家族要因此而分為兩支。

在這個時代,說什麽忠孝不能兩全,舍家而為國這種話,簡直就是混賬話。宗族勢力,家族觀念,那是堅挺地超過人民幣,從來都不會貶值的。

“叔父,短期來看,荀家的確可能會因此而分為兩支。但天下之勢,和平統一才是主流,黎庶受難,最渴盼的仍舊是漢室重歸一統。隻要等到那時,我們荀家由血緣家訓構建起的家族,必然還會因此回歸一脈。甚至,因此而更加興盛也尚未可知。”荀攸沉吟了半晌,隻能用這種發展的眼光論述了這個問題。

雖然,他自己也清楚,這個解釋並不能讓荀衢滿意。但這畢竟是他目前能想到的最好解答了,因為他堅信漢室必然一統,那今日的投效和代價,便不會沒有收獲。

由此,荀攸認為,這樣的解釋,縱然不會讓荀衢滿意,但至少不會讓荀衢否認。可想不到的是,荀衢絲毫沒有反駁荀攸的論調,反而抬頭用渾濁卻意味深長的眼神看了荀攸一眼,終於緩緩說道:“叔父怕的,恰恰就是這點啊……”

“為什麽?!”這下荀攸完全傻眼了,他都設身處地替荀衢想到了所有可能,卻怎麽也沒想到,漢室一統竟然還會是阻礙荀家投效的理由:“叔父,您難道不是心向漢室的嗎?”

荀衢這次沒有歎氣,而是忽然換上了一副威嚴族長的麵孔,向荀攸緩緩說道:“攸兒,你記不記得,就在應穿著這個地方,還曾出現過一個望族,他族中那個最傑出的人,曾經當到了漢朝禦史大夫,位列三公……”

荀攸的臉色一下慘白起來,他自然知道荀衢口中的那個人是誰。並且,還知道那個人就活躍在漢朝最興盛的‘文景之治’時代。

盛世之下,並不是就沒有犧牲的。相反,更多的盛世,反而是無數人的犧牲換來的。然而,晁錯的犧牲,可能是一個盛世當中最悲涼的一幕。

晁錯是漢朝很著名的一位儒士,也是深得漢室器重的一個人。他在文帝時的時候,任太常掌故,後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後,任為內史,後遷至禦史大夫。

晁錯在位期間,發展了‘重農抑商’政策,主張納粟受爵,增加農業生產,振興經濟;在抵禦匈奴侵邊問題上,提出‘移民實邊’的戰略思想,建議募民充實邊塞,積極備禦匈奴攻掠;政治上,進言削藩,剝奪諸侯王的政治特權以鞏固中央集權。

這樣的一個人,可謂對漢室嘔心瀝血,死而後已。然而,他最終的結局,不是光耀門楣,而是在‘七國之亂’爆發的時候,就因為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諸侯打出了‘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頭,景帝由此聽從袁盎之計,腰斬晁錯於東市。並且,還株連了其九族……

乍一看,晁錯與荀家半點關係都沒有。但若是一深思便可看出,如今漢室的處境與景帝之時何其相似!天下諸侯洶洶,表麵上尊崇漢室,但實際上卻擁兵自重。而漢室欲平滅這些諸侯之心,就是瞎子也能看出。

豫州乃天下腹心,這個時候倘若荀家站出來擁護漢室,短期內或許會跟晁錯一般被漢室恩寵。但政治博弈向來無關對錯,隻與利益相聯。

當初景帝難道不知道晁錯是忠臣?不,他非但知道,但卻仍舊腰斬了晁錯。因為那個時候,景帝考慮的不僅僅是叛軍是否罷兵的問題,而是還要看其他那些牆頭草的反應。誅殺晁錯,起碼可以穩住這些諸侯。還有,晁錯一死,那些叛軍便沒了反叛的理由,故而,權衡利弊後,景帝對斬殺晁錯的奏章批曰:可!

那麽,當今天子是否如漢景帝?

荀攸忽然苦笑一聲,他可真切知道,這位少年天子可比漢景帝厲害多了。假如犧牲一個荀家能換來更大的利益,他幾乎會連眼皮都不眨一下的。

並不是劉協沒有仁心,隻是,政治從來相信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