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霸天下

第八十二章公孫毒心

第八十二章公孫毒心

遇到田豐固然讓楊奉感到吃驚的話,那麽另外一人則是讓楊奉感到的是震驚。因為這五人之中最為關鍵的便是這個和楊奉年齡相仿的年輕人,讓楊奉第一次產生這種揀到寶的感覺,此人就是郭嘉,三國初期曹操的首席謀士。曹操一統袞州之後,手下的謀士可謂是甚多,能在這如許多的謀士中被曹操格外看重,並能被稱為曹操手下第一謀臣,可見郭嘉之才,官渡之戰中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論,就是出自此人。

郭嘉素有有“鬼才”之稱,是三國時期最厲害的軍師之一,以楊老三來看,能與郭嘉相比的也隻有劉備手下的謀士龐統、孫策手下的周瑜、曹操手下的謀士賈詡以及三國後期的司馬懿了。郭嘉本來最早是跟隨袁紹的,卻不受袁紹重用,後來便改投曹操,並一直身受曹操看重和信任。

自郭嘉跟隨曹操以來,獻計無數,雖然是喜歡兵行險著,卻總是算無遺策,先後輔助曹操滅袁術、敗呂布、戰袁紹、定遼東,可謂勞苦功高,隻是英年早逝,不然,諸葛亮七出祁山時遇到的對手恐怕是郭嘉而非司馬懿了,並且需要說明的一點是諸葛亮乃是內政高手,在智謀方麵也不見得是郭嘉的對手。

此次楊奉常山之行遇到的這五人幾乎是整個河北的精英,在曆史上,這五個人都曾是袁紹手下,隻是結局各自不同罷了。文醜在官渡之戰中被亂軍殺害;顏良死於關羽刀下,並非是武藝不及關羽,而是關羽的赤兔馬快;張郃、郭嘉因在袁紹手下不被重用而投奔了曹操;唯獨田豐的結局最慘,因直言進諫反被袁紹所殺。

壓抑住心中的震驚,楊奉暗下決心,一定要將這幾個人招至麾下,讓他們在自己手下發揮最大的能力。

楊奉的心中固然是震驚萬分,但是,趙雲等六人心中的震驚絲毫不亞於楊奉,剛才通過自報姓名,得知眼前的這個年輕人就是三年前靈帝金口親封為“當朝之文武全才”,大漢曆史上唯一一個在金鑾殿上被皇上親口舉為方正、封為漢中太守的楊奉。

更為重要的是,在張角之亂中,南陽、穎川、汝南、東郡以及廣宗等地的黃巾軍皆被楊奉所一一平定,可以說張角之亂幾乎是楊奉一人之功,更讓眾人欽佩的是楊奉寧願甘冒風險而將忠義的管亥私自放掉,從而使得楊奉因此而失去了一次很大的升遷機會,甚至於差點身首異處。

眾人對楊奉的大名可謂是知之甚久,更沒想到楊奉的武藝竟然也是如此高超,不能不讓眾人感到震驚。至此,眾人絲毫不再懷疑一個月前在北海城前以寡敵眾,並大獲全勝的楊奉正是大破平定張角之亂之人,也就是眼前之人。

正在眾人各自思想之時,隻見楊奉高舉酒杯,對眾人道:“奉當年在平地黃巾之時,便已久聞河北良將名士甚多,當時奉軍中正缺謀少將,卻是遍尋諸位蹤跡不到,不想今日竟然在此地與諸位偶遇,奉真是不枉此行。”

眾人皆為之動容,心中皆是暗想,沒想到楊奉在數年前平定黃巾之亂的時候便已經知道自己,想請自己出山了,真是可惜,當時要是自己前往楊奉營中投靠就好了,說不定現在也是有了不少戰功了。

隻有郭嘉一人聽了,不動聲色道:“哦,不知楊大人都是知道河北哪些良將名士?”除了田豐以前在朝中做過一個小官之外,其餘五人基本都是白身,而楊奉卻乃是漢中太守,又有祁鄉侯的爵位,所以眾人在稱呼上自然不敢亂喊,對楊奉便是以楊大人相稱。

楊奉微微一笑,知道郭嘉甚是心高,故意在考問自己,但是這個問題又豈能難倒楊奉。

楊奉略一思索便道:“河北名士良將甚多,奉所知隻是其中尤為出眾的一些,說出幾人之名不知對否,還請諸位指正。除了在座的六位之外,還有廣平沮授沮先生、清河高覽、審配等人皆是河北有名的人物。”

楊奉的這番回答不禁讓郭嘉、田豐暗暗吃驚,看來這個楊奉確實是胸懷大誌之人,竟然將河北的人才打聽得一清二楚。二人對望一眼,心中之意不言自明,但是郭嘉心中依然還有疑問,田豐、沮授等人確實是名聲在外,幾乎天下共知,自己卻是藉藉無名之輩,楊奉未必聽說過自己。

於是,郭嘉又道:“田先生和沮先生等人都是河北有名之士,天下共知,楊大人知二人之賢名也就不足為怪。隻是,嘉實是一小小無名之輩,豈能妄稱得上河北精英,楊大人真是抬舉嘉了。”

楊奉微微一笑,心想這個郭嘉還真是個鬼靈精,變著法子試探,看來田豐、郭嘉二人均有投靠我之意,所以更不能被其看扁了,楊奉心念一轉,忽然童心大起,決定要嚇一嚇郭嘉。於是,楊奉微笑著看著郭嘉,道:“奉孝現在雖然是籍籍無名之人,但是若能夠得遇明主,他日必將名滿天下。隻是,奉孝以後要注意身體,那些丹丸還是不要再吃,否則對身體是百害而無一利。”

郭嘉果真大吃一驚,心想,自己從自小身體虛弱,所以托人煉製了一些丹丸服用,連表兄高覽都不知道此事,楊奉從未與自己謀過麵,又是從何知道這些,如此說來,此人早就對自己的一切打探得清清楚楚,看來對自己也已是早有招攬之意了,看來此人不止是胸懷大誌,簡直是頗具野心。

田豐雖然聽不懂二人在說什麽,但是看到郭嘉臉色數變,心中也是暗暗吃驚,對楊奉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田豐深知郭嘉的能耐,認識郭嘉以來,從來都是見到他無論是遇到什麽難題都能夠輕鬆化解,而且是十分瀟灑從容,那裏見其這樣失態過。

之後,郭嘉果然再無發問,不敢再有多言,選擇了沉默。楊奉看到郭嘉的轉變,知道郭嘉已經被自己鎮住,心中竊喜,於是便話題一轉,楊奉與眾人談起了天下大事,談話中,楊奉每每的見解更是讓眾人欽佩不已,當然,這也是楊奉故意為之,麵對著這麽多三國時期的良將名士,自然是應該故意賣弄一番,也有好在眾人心中留下一個好的印象,即使此次招攬不成,也為日後的招攬留下後路。

由於談話時間較長,這頓飯足足吃了兩個時辰,大家才盡歡而散。吃過飯後,各藏心事的眾人便在常山村住下,準備第二日再各自行程。然而楊奉卻一直心係招攬趙雲之事,回屋後沒多久,便獨身來到趙雲的房間。

此刻趙雲也沒有休息,待楊奉進得屋後,兩人便客氣一番,分別落座。楊奉看到趙雲依然是兩眼通紅,眼角似乎仍有淚水未來得及擦幹,心下暗歎一聲,道:“子龍,是否仍為令兄之事傷心,隻是人死不能複生,還望子龍皆哀順便,注意身體要緊。”

趙雲道:“雲自幼父母雙亡,是大哥趙風一直撫養雲長大,雲本想此次藝成歸來之後能夠在這亂世之中投個明主,幹一番事業,來日封侯將相,也不負大哥的一番撫育之情,不想竟是這一身武藝使得大哥慘遭毒手。”說著說著,趙雲眼圈又是一紅。

楊奉一直感覺很奇怪,問道:“子龍,公孫瓚如何知道子龍學藝之事?”

一聽公孫瓚的名字,趙雲不由滿麵怒容,鋼牙緊咬,恨聲道:“隻因雲下山之時,無意之中救得那公孫賊子一命,不想那公孫賊子招攬不成竟然恩將仇報,滅我全村,殺我大哥,此仇不報,雲誓不為人!”

原來,趙雲師從東漢末年著名的大武術家童淵,前文講過,童淵一生共計收徒三人,大徒弟張繡,二徒弟張任,小徒弟便是趙雲。張繡和張任二人藝成後,分別下山,張繡投奔了自己的叔叔張濟,張任下山後並未立即出士,後來被楊奉招攬。

童淵本已經不打算再收弟子,奈何一麵驚於趙雲的恒心和毅力,另一方麵主要是趙雲乃是習武的極佳材料,較之張繡、張任資質更高,不由使得童淵心動,最終收下趙雲作為關門弟子。對於趙雲從師的原始起由,還有一段小故事,這裏簡單介紹一下。

趙雲自小好武,十歲的時候,常山村來了一個名叫常山的斷臂老人,並在此地定居。這個老人戎馬一生,驍勇善戰,身經百戰,從軍三十年,不但戰功累累,而且還練就了一身的本領,隻因不會阿諛奉承,最後隻混到了什長的職務。後來,在一次戰役中,因為主帥的指揮失誤,誤中敵軍埋伏,混戰中常山為了救主帥一命,右臂被敵人一刀砍斷,當場昏死過去。

當常山再次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已已是身在亂屍崗中,周圍全都是死屍,原來他也被當成死屍拋棄在了亂屍崗(幸好不是被掩埋,否則肯定被悶死了)。九死一生後,當常山再次回到軍營的時候,主帥見他斷了右臂,已經不能再像往常一樣衝鋒陷陣,於是便絲毫不念其救命之恩,隻是隨手給了他一點錢,將他趕出了軍營。

經曆此事之後,萬念俱灰的常山已是無處可去,從軍三十年未曾回過家鄉,家中早就已經物是人非了,親人早已不在。於是,無奈之下的常山隻得開始到處流浪,直到有一天來到這個和自己的名字相同的常山村,加上村中人們的熱情友好,常山便決定在此地定居下來。

村中有二十多個和趙雲差不多大小的孩童,常山有感於村民的資助,便時常教孩子們一些武藝,時間長了,自然而然便成了一種習慣,所有的孩子在吃過正餐後都會不約而同地來到常山這裏學藝,一晃便是三年。

在這二十多個孩子當中,有三個孩子引起了常山的注意,那就是趙雲、夏侯蘭和褚燕。因為一起學習武藝的這麽多孩子,隻有這三人的資質最好,最能吃苦,進步最快。

三人當中,又以趙雲為首,不但資質較夏侯蘭、褚燕二人高出許多,而且常山發現趙雲的根骨極佳,非常適合練武。三年來,看到趙雲平時對武藝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勤奮耐勞的精神,常山感到如果讓趙雲一直跟自己學下去,可能會將這塊美玉糟踏了。

苦悶了很長時間後的常山突然想到了很久之前曾經聽說過的一個傳說中的人物——童淵,便將此事告訴了趙雲,希望他去碰碰運氣。聽了常山的描述,趙雲眼中不禁光芒大盛,心中湧起了對童淵的無限向往,從而產生了北上幽州學藝的念頭。

趙雲的大哥趙風知道自己這個弟弟對武藝有著無比的熱愛,雖然感到童淵可能隻是一個傳說,這個人也許並不存在,但是,趙風不忍拂了趙雲之意,否則趙雲很可能會因此而一蹶不振,於是便同意了趙雲的想法。

三天後,十三歲的趙雲懷著滿腔的熱情,告別了大哥趙風以及常山、夏侯蘭、褚燕等人,孤身一人北上拜師。

從未離開過家門一步的趙雲這一次可是吃盡了苦頭,一路上風餐露宿,飽一頓饑一頓,但是這些困難並未使得趙雲打消拜師的念頭。走了一個月後,趙雲終於登上了常山所說的那座徐無山,此山位處幽州境內遼西郡和右北平郡之間。

在這裏,趙雲果真見到了傳說中的武術家童淵,童淵此時已經六十有餘,身高八尺,鶴發童顏,白須飄胸,精神矍鑠,果然猶如神仙般的人物。但是,事情並非是一帆風順的,童淵卻拒絕了趙雲的拜師請求,並且將趙雲逐下山去。

可是,這並沒有打消趙雲拜師的念頭,雖然被童淵趕下山,不服輸的趙雲並未就此離去,而是花了三天的時間在山腳下搭了一間茅草屋,居住下來,想再次登山拜師。徐無山下盡是樹林,所以野兔、野鹿等動物極多,趙雲跟隨常山習武三年,打獵的本領還是有的,生活倒也不成問題。

十天之後,一切安頓妥當,趙雲再次登上徐無山,這是在一個晚上,而且還是個十五,圓圓的月亮照亮了整個徐無山,趁著月光,趙雲再次來到童淵居住的地方。還沒到跟前,趙雲便聽到有人在練槍,因為趙雲跟隨常山學的就是槍,所以一聽聲音便知道有人練槍。

一定是童淵,想到這裏,趙雲的心不禁撲通撲通跳得厲害,躡手躡腳的走到一顆大柳樹下,偷偷看去。

果然是童淵在練槍,這是童淵數十年來養成的一個習慣,每晚睡前要練一趟槍法方能安睡。不想趙雲雖然被趕下山卻並未離開,而且這次練槍正巧被趙雲無意中見到了,這是童淵所沒有想到的。從這之後,趙雲也打消了再次央求童淵的念頭,每晚都上山偷師,無論寒暑,不覺又過了一年。

這一年下來,趙雲已經將童淵的百鳳朝凰槍法練得十分純熟,隻是中間有幾變化不是很明白,卻又不敢去問童淵,畢竟偷師是自古以來的大忌。

最後,久受此瓶頸困擾的趙雲槍法一直再無進展,終於忍受不住,便冒險上山去向童淵請教。為什麽說是冒險呢,自古以來,偷師都是武術界的大忌,一旦被發現,不是被殺,就是被廢,下場都是極為悲慘,當然也有些人反而因此因禍得福,得償所願,趙雲就是這樣的情況。

聽了趙雲的敘述,童淵心中十分驚訝,沒想到一個十三歲的孩子竟有如此驚人的毅力,便讓趙雲將偷學來的百鳳朝凰槍法從頭演練一番。之後,童淵更是驚奇於趙雲的資質和悟性,於是便破例將趙雲收為關門弟子。

自此,趙雲算是正式拜在童淵門下,在童淵的親自指點下,趙雲進步神速。又過了兩年,趙雲不但掌握了百鳳朝凰槍法的要旨,並且還獨辟蹊徑,自創了一套適合於自己的槍法——暴雨梨花槍,此槍法有幾個要旨:快、刁、狠、幻,得到了童淵非常高的評價。

習武三年,趙雲已得到童淵真傳,這時黃巾起義已經爆發,趙雲便辭別師傅童淵,下山而去,準備投軍。

但是,在路過右北平之時,趙雲遇到公孫瓚和黃巾軍大戰,且公孫瓚正被黃巾軍團團圍困,形勢危急。趙雲聽說過幽州公孫瓚的大名,豈能見死不救,便奪得一馬匹,持槍衝入,所到之處無人可敵,將公孫瓚等人救出。

在這亂世之中,公孫瓚也算是個英雄,隻是太過狂傲,這次被困便是不聽手下勸阻,僅帶了十數騎探營,被對方發現後受困於此,若非趙雲正巧路過,公孫瓚必然喪命此處。見到趙雲武藝超群,公孫瓚便心生招攬之心,趙雲也聽說過公孫瓚是當世英雄,有心答應,卻想先回家一趟征求一下大哥的意見。

於是趙雲向公孫瓚稟明了想法,公孫瓚自然不會反對,點了點道:“此乃人之常情。”而且還命人備上禮物隨趙雲前去答謝,說是答謝,其目的就是監視住趙雲,不讓他逃出自己的掌握。

回到常山,趙風兄弟相見自是十分歡喜,從大哥口中趙雲才知道常山在一年前就去世了,而褚燕和夏侯蘭則在兩個月前便一起參加了黃巾軍。

常山的去世使得趙雲十分傷心,算起來常山應該是自己的啟蒙老師,並且自己能夠拜在童淵門下學得這一身本領,常山可謂是功不可沒,如若不然,在常山村長大、從未出過山的趙雲如何知道世上尚有童淵這等高人。

看到二弟如此難過,趙風便安慰了趙雲幾句,然後便轉告了常山臨終前讓趙風轉告給趙雲的囑托,隻有十一個字:他日藝成,莫以公孫瓚為主。刹那間,縈繞趙雲心頭多年來的疑惑終於煙消雲散了,在大漢的版圖之內如何會有常山曾多次提到的經常性的戰鬥,原來就是在幽州邊境上和外族之間的戰爭。

而常山所說的那個無情無義的主帥便是北平太守公孫瓚,這個問題趙雲當年也曾多次問過常山,常山總是避而不答,每次都是一句話:他日藝成,我自會告訴你。沒想到這個人就是被自己機緣巧合救下的公孫瓚。

於是,趙雲當時便書信一封,婉言拒絕了公孫瓚的邀請,讓來人帶去交給公孫瓚,並將所有禮物一律送還。

看過信後,公孫瓚勃然大怒,大罵道:“趙雲小兒竟敢如此輕視於我。”遂將信扔給手下眾人,眾人一一看過信之後,頓時明白公孫瓚發火的原因。田豫上前道:“主公,趙雲此人武藝高強,實乃不可多的大將之才,棄之可惜。主公不妨親自上門求賢,一顯主公求才若渴的心情,二顯主公寬容待人的胸懷。不但趙雲可為主公所用,四方豪傑聞之也會爭相來投。”

其實田豫說的沒錯,以趙雲的性格,雖然說常山臨終前曾經留有“他日藝成,莫以公孫為主”的遺言,但是趙雲畢竟沒和公孫瓚共事過,若是公孫瓚真的親自屈尊降駕親自相請,趙雲反而會懷疑常山的話,絕對會同意出山相助。隻是,公孫瓚並非心胸開闊之人,更是自滿傲慢之輩,是斷然不會放下架子,親自上門去請一個曾拒絕過自己的無名小卒,無論這個人多麽有本事。

田豫的話音剛落,旁邊嚴綱心中也打起了小算盤,趙雲此人武藝如此高強,若主公真將他招來,自己必然排位在其後,說不定以後還會失去主公的信任。

想到這裏,嚴綱便下了決定,要想盡辦法不讓主公將趙雲請來,於是道:“主公不可,主公乃堂堂一方郡守,豈可因為一個籍籍無名之輩而屈尊,隻恐日後為他人恥笑;況且即便主公禮賢下士,如此將趙雲請來,怕隻怕日後主公更是難以駕馭,以成禍害。”

嚴綱的話讓公孫瓚聽得很舒服,嚴綱所說竟然和自己想得一樣,公孫瓚的臉上不禁流露出一絲笑容。忽又想到趙雲武藝超群,若不能為我所用,他日必成心腹大患,於是,公孫瓚臉上笑容不由一緊,嚴綱見到,心中暗喜,膽子更壯,並且善於察言觀色的他,已經猜到公孫瓚心中的擔憂,於是便繼續道:“主公若是擔心其日後成為主公心患,可派兵將其剿殺。”由嚴綱的話可以看出,大漢的氣數已盡,日後必是亂戰的局麵,很多人都預料到了。

田豫心中大震,急忙勸道:“主公萬萬不可,若是如此恐失天下英雄之心。”公孫瓚此刻雖然有誅殺趙雲之心,奈何眼前黃巾為重,不得不先將趙雲之事放在一旁,全力應付眼前的黃巾之亂。

於是,佯裝聽從了田豫的勸告,公孫瓚道:“國讓言之有理,瓚豈是如此忘恩負義之人,方才嚴綱所言乃是玩笑之話,當不得真。”田豫跟隨公孫瓚已非一日,知公孫瓚所說的並非真話,心中暗歎:公孫瓚如此不能容人,他日必不長久,我何必在此受累。於是,田豫心中便有歸隱之心。

且說,趙雲自回到家中,一方麵每日教授大哥趙風及村中眾人武藝,一麵不斷打探黃巾消息。

一日,趙雲探得黃巾軍在進攻渤海河間郡的時候,被一好漢張郃,單槍匹馬連殺數員大將,迫使黃巾軍軍心大震,無功退兵,可見張郃此人武藝不凡,趙雲便心生會一會張郃的想法,獨身來到河間郡。

張郃是三國時期的魏國名將,曹操部下“五子良將”之一,先從韓馥,後投袁紹,在與公孫瓚的交戰中多有功勞。官渡之戰時,張郃因受郭圖陷害,率眾投降於曹操,得以重用,隨曹操平定北方,遠征烏桓,平馬超,滅張魯,多有戰功。

後來,張郃隨夏侯淵駐守漢中,在夏侯淵被殺後暫代主帥,維持敗兵。魏明帝時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張郃奉命救援隴右,在街亭大敗蜀將馬謖,導致諸葛亮撤兵;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張郃隨司馬懿前往相拒,後來諸葛亮糧盡退兵,張郃追至木門,與諸葛亮軍交戰,被飛矢射中右膝墜馬而亡。

趙雲孤身來到河間郡,與張郃大戰了七十回合不分勝負,兩人便惺惺相惜,結為好友。

趙雲在河間郡一住就是十天,兩人在一起秉燭夜談,探討武藝,甚是投緣。張郃家中頗有資產,且其為人樂善好施,交往甚多,所以河北的能人異士,張郃幾乎全都認識,有巨鹿田豐、渤海顏良、南皮文醜、清河高覽等人。

張郃遂將眾人一一介紹給趙雲認識,沒過多久,趙雲便和眾人皆成為好友。趙雲一麵向田豐請教兵法謀略,一麵同顏良、文醜等人切磋武藝,深有所得。

後來,趙雲又通過高覽結識其表弟郭嘉,郭嘉是曹操早期軍事智囊團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戰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為其大局觀出色,在對於作戰目標的選擇和作戰時期的把握上經常有精辟獨到的成功建議,在曹操徹底粉碎袁紹,呂布等幾個實力強大的軍閥,成就北方霸主地位的過程中居功至偉。

郭嘉達於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賞也被傳為佳話。隻可惜天妒英才,在北征烏丸清剿袁勢餘患後,篤疾而夭,年僅三十八歲。此時郭嘉僅有十四歲,卻已顯示出了其超凡的見解和聰穎的智慧,每每的見解均令趙雲眾人心服口服,田豐心知不如郭嘉,歎道:“郭奉孝,真乃天生的奇才。”

本來,公孫瓚的白馬義從便是黃巾軍的克星,何況,公孫瓚又得劉關張引軍相投,實力更是大增。在劉備的相助下,公孫瓚很快便大敗幽州黃巾軍,斬首一萬,招降數萬,自此公孫瓚勢力漸大,也日漸驕橫。

平定幽州黃巾之亂後,公孫瓚記起趙雲之事,打算親自前往。

其弟公孫越道:“一個無名之輩的趙雲何勞二哥親自前往,小弟願代兄長剿滅此人,將其頭顱獻給二哥。”公孫瓚大喜,卻擔憂趙雲的高超武藝,於是便派他的近衛軍“白馬鐵衛”及兩千白馬義從,另外還讓大將嚴綱等十數員大將跟隨前往。

這次公孫瓚唯恐公孫越出事,專門動用了如此龐大的陣容。隻是不想趙雲外出未歸,而遇到了楊奉,這卻是公孫瓚無論如何也意料不到的,於是就有了楊奉白馬之困的驚險,以及公孫越一行人的全軍覆沒。

其實就算沒有楊奉的出現,公孫越等人隻要遇上趙雲,因為有顏良、文醜、張郃三人出現,也是必然難逃全軍覆沒,兵敗身死的厄運。所以,隻有趙雲落單的時候,公孫越才有可能凱旋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