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遊戲之我是星球的遠大意誌

第五百三十三章:戰後波旁的海(三)波裏斯附庸國之變

第五百三十三章 戰後波旁的海(三)波裏斯附庸國之變

戰前波裏斯有四個附庸國,分別是波康、波旁、南波烏圖和埃多楠,而其中波康是在戰爭中收獲最多的附庸國,但即便如此,波康也為自己的勝利付出沉痛的代價。

戰前時波康隻有1個行省,即下轄9個主城的波康衛所,波康過去曾經利用波裏斯與波旁的戰爭,向南擴張到很南方的土地,但是卻在隨後與波裏斯的戰爭中,將南方的土地丟了個一幹二淨,隻剩下起家的波康衛所。

而在“波旁的海戰爭”中,波康衛所可以說是作為交戰最激烈的主戰場之一,不管是人口、田地還是建築,都遭到了相當大並且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恢複的破壞。

之所以會這樣,就要提到一個在這個世界上很早就出現的戰略理念:“禦敵於國門之外”,而波裏斯的策劃者們則十分傾向這個戰略。體現到戰爭中,就是讓戰場發生在國門之外,所以波裏斯在西線是渡海襲擊巴提斯,東線則是將主戰場放在波康。

是的,波康,雖然波康已經成為波裏斯的附庸國,但是附庸國這種東西,不就是養肥了用來宰的嗎?此時不用,更待何時?

當然,由於戰爭烈度、傾向(初期波利主要在西線與波裏斯交鋒)與時間(指時間並不長)的原因,初期波康並沒有遭遇到重大破壞,真正要對波康破壞負責的,是蘇裏維爾導致的餘庫叛亂之後。

餘庫叛亂之後,蘇裏維爾引入波利軍隊,於是波裏斯軍隊和波利軍隊在波康領土上反複拉鋸,關是首都巴布提斯就來回易手過三四次,而波裏斯更是在這裏有著兩次全軍覆沒的慘痛經曆,而不論勝負為誰,都給波康衛所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因此在戰後,盡管波康領土收獲頗豐,然而他們卻隻能用殘破的波康衛所去統治從波裏斯和波旁那裏新征服的3個行省,波裏斯的芬緹娜航道、穆拉德航道,和波旁的老航道,這也給波康造成了統治危機。

波康對芬緹娜航道的統治可以追溯到六百多年前的“第一次波旁島戰爭”,波康因此在1576年控製了這裏。而波康對穆拉德航道的統治較為短暫,隻能追溯到四百多年前,在“維利斯戰爭”之後的1707年控製這裏。

然而在1871年結束的老航道戰爭中,波康失去了對這兩個行省的控製,穆拉德航道被割讓給波裏斯,芬緹娜航道被割讓給波旁;而又在1926年結束的“第四次波旁島戰爭”中,波旁將芬緹娜航道割讓給波裏斯,這也就是戰前的領土劃分。

所以可以清楚地看到,對於芬緹娜航道來說,波康統治了兩百多年,又失去了三百多年;對於穆拉德航道來說,波康統治僅一百多年,同樣失去了三百多年,所以曾經這片領地有許多的波康人,但是在丟失三百多年以後,波康人注定是難尋蹤影的。

至於老航道那就更糟糕了,從波旁建國至今,老航道就一直是波旁的領土,或許有入侵者侵略過當地,但是還從未統治過這裏,波康是第一個征服並統治老航道的國家。

也因此,波康從一個戰前幾乎是波康人的國家,由於吞並了3個行省以後,戰後波康人在全國人口的比例下跌到29%,而波旁人是40%,古波旁人是39%。主體族群人口如此之少,必然給波康的統治帶來深深的隱患。

這也是後期波康十分爽快的將修恩多航道提供給席玉友的原因,因為波康知道自己不能再擴張領土了,否則憑借在戰爭中被燒成幾乎是白地的波康衛所,是無法壓製住自己新征服的領土。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拉齊奈王朝根據蘇裏維爾五世去世前的遺囑,將首都從巴布提斯搬遷至芬緹娜,以更好的統治這些異國之地。

最後一說,依靠著在“第四次波旁島戰爭”中給波裏斯帶路跪舔而被扶持上路的拉齊奈王朝,憑借著“波旁的海戰爭”的輝煌勝利,終於在全體波康人的心目中,從帶路黨變成了祖國的英雄。

這是波康的情況,至於波旁呢?如果隻看自稱為波旁的國家的變動,可能會驚喜的看到,這個衰弱已久的古老國度居然又活了過來,再次充滿著活力,隻是在誇耀之前應該摸著良心自問一句,這個波旁真的是過去那個波旁嗎?

過去的波旁,局限於老航道,統治族群是被蔑稱為腐朽的古波旁人,統治波旁的那博巴王朝**無能,隻懂得對波裏斯諂媚;如今的波旁,擁有修恩多航道和費爾馬航道這兩個行省,統治族群是波旁人,由席玉友的查安理王朝進行統治。

從地域,到族群,再到王朝,現在的波旁和過去的波旁幾乎沒有任何相同的地方,以至於從這個波旁建立之初,他的敵對者們就在不斷的嘲笑,這真的是波旁嗎?這不過是一個留皮換骨的怪胎國家。

但是不論批評者們怎麽嘲諷這個國家,既然他借用了波旁的國名簡稱,在神界中就認定他是波旁,所以波旁並沒有在2096年的災難中覆滅,而是再次新生了——盡管是以一種匪夷所思的方式。

席玉友在戰後重返費爾馬航道,接著就和修恩多航道的大執政官簽署了協定,同意修恩多航道擁有一定的自治權,這種自治權比不上波利的莫西征服衛所,但是比起正常直轄的行省還是要高得多的。

對於這種交換,席玉友盡管非常不舒服,但也是必然要做的事情,因為這是他對波裏斯發動叛亂進軍修恩多時,與修恩多航道達成的交易。

而在之後的合作中,雙方不是沒有想過火並了對方,可是席玉友能力太出色以至於修恩多航道沒法下手,而修恩多航道占據本土優勢也讓席玉友投鼠忌器,最後這種如履薄冰的合作持續到席玉友進軍費爾馬航道時才終於結束,雙方都鬆了一口氣。

進軍費爾馬航道以後,席玉友放棄了火並修恩多航道的想法,而修恩多航道的大執政官認為此時躲在波旁這個皮的羽翼下,是對修恩多航道最好的選擇,所以雙方在之後精誠合作,直到正式建國也沒有玷汙了這種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席玉友建國時他的族弟塞納菲斯建議更改費爾馬航道的名稱,將費爾馬航道更改為查安理航道或者席玉友航道,一是彰顯席玉友的偉大,二是要與墮落的費爾馬王朝劃清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