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仙俠傳

第二十二章 白馬聽經 主人煉功

經智雲禪師的一番解說,柳石基對小白馬不由得心生敬意,覺得能與它共患此難,還真是三生有幸,值!

原來,因柳石基一時的興起玩鬧,至受驚墜下危崖的小白馬,是傳說中的一匹馱經載像的千裏神駒。

相傳,在東漢永平十年的某個晚上,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他夢見一位神仙,金色的身體被光華環繞,輕盈飄蕩地從遠方飛來,降落在禦殿前。

漢明帝很是高興,第二天一早上朝,便把自己做夢的情景告訴了群臣,並詢問各位愛卿,這位仙人是何方神聖?

太史傅毅博學多才,他告訴漢明帝:聽說西方印度有位得道的神,號稱佛,能夠飛身於虛幻中,全身放射著光芒,君王您夢見的大概是佛吧!

明帝聞言心下喜歡,若能請到這位神人,來我之東方傳教度經,定能使國富民強。於是明帝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三人去西域,訪求佛道。

三年後,他們果同兩位印度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回到洛陽,帶回一批經書和佛像,並開始翻譯了一部分佛經,相傳《四十二章經》就是其中之一。

而且皇帝還令,在首都洛陽建造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儲藏他們帶來的寶貴經像等物品,並以那匹馱載經書佛像的白馬為寺院命名,叫白馬寺。

原來這中國佛教的“祖庭”和發源地還有著這麽一段動人的傳說呢,石基不禁翹神回望,那五百年華麗麗的歲月,在心間湧動。

“昨日所救的小白馬,先時情況危急,沒注意,以為它係平常之物。但救回時才發現,它附有的禪眼似水銀般,於腿間光暈流動,一如當年那匹馱經載像的白馬,才知它是一神物。”稍頓了下,萬方又接著道:“在它昏迷之際,貧僧我翻看檢查它的雙目,見它眼似垂鈴色澤浸,晴如澈豆淨分明,白縷貫睛行五百,瞳生五彩壽多齡。除此之外,它的鼻紋有字須“長壽”二字,壽旋頂門高過眼,鼻如金盞食槽橫,耳似楊葉根一握,鬃毛茸細萬絲不亂,麵如剝兔精瘦無肉。尤其是它頸長如鳳鸞,口叉須深牙齒遠,舌如垂劍色蓮形。這些都是當年負經白馬的模樣。”

萬方方丈的話,將柳石基拉回現實。他想,這位方丈觀查得可真仔細,描述起來,跟背古詩一樣,佩服!

即而又聽智雲禪師補充道:“我看它生有天然龍顱,目突且有重曈,兩側頂毛下,骨角生有龍犄,實為真龍降胎,白馬重生啊。”

石基聽了,不禁聯想到了西遊記中的白龍馬,但它的神俊非此袖珍小馬之氣可比啊。那小馬雪花也似的通體透白,按相馬術所言,確為“龍”駒。於是便問:“方丈,你確定這匹小白馬,就是當年的那匹馱經載像的白馬嗎?”

柳石基問這話,並不是不相信萬方和智雲禪師的話,而是覺得此事擱在一個常人眼裏,簡直就是如雲登空,太不可思議了。

“嗯,它是不是那千裏負經的白馬?信則有不信則無,隻看它這來生的造化了。”智雲禪師單手執掌,口念彌佛,表情中肯。

時間如流水,轉眼柳石基在寺裏已呆了十數天,身體基本恢複,在靜養的這段時間裏,為增進體內的真元,使玄氣更加的至純,他抓緊對華山心法的修煉。所喜,五台秀山,靈氣充溢,是絕好的吐納運功之境。

讓他最為歡心的是,按照小雨指點的方法,他已能將青罡劍運用自如,化劍為雨,脫手而去,旋手即回,丈劍飛起,提住真氣,至空中停留可達十來分鍾之久。但畢盡入門尚淺,功力還相差甚遠,體內真氣不足,仍非純陽之體,無法將劍與身合一,馭劍飛行。即便這樣,他業已十分的欣喜了,能飛起,離飛行還遠嗎?

他心裏明白,本體的三關(尾閭、夾脊、玉枕)尚未完全衝開,內丹正處於待結未結之時,體質未徹底改變,無法將氣煉至純陽,從而便談不上將劍祭煉成光了。因此,更為勤奮用功,除尚不能辟穀,有時仍要吃點東西外,基本都靜坐於寺後山崖處的一個石洞內打功煉氣,或在院中習劍。

這其間,他已將胸口那塊玉筒簡徹底收起,歸入錦囊。

至於那匹袖珍小白馬,在他身體康複期間,去寺院後的一間念經禪堂看試過兩次。見它完好無損,且更加神彩昂揚,四蹄蜷在身下,臥於一寬大的佛墊之上,高仰著殷秀的長頸,馬鬃披拂,似“白發魔女”般,二目流波,正專心致致,在聽位於上首盤坐的智雲禪師講經。

禪師講道聚精,小白馬聽得匯神,以至石基走進,它也無絲毫地反應。石基不便驚擾,也在側下坐定,盤於佛墊之上,耳際聆聽佛語,眼晴凝望小馬,它那專注的眼神,在藍窪窪的眸子裏顧盼生輝,很自然的將周圍人等帶入一種空靈。

“他真是一個靈物。”石基心想。

至到現在,他也沒能完全接收,此馬就是五百年前那匹馱經載佛的白馬這一實事。但最起碼他希望是,他知道這一理念上看法的差異,來自於自己本身的修為。自身入道太淺,不能將此信以為真,實屬正常,也許有一天,他柳石基真的得道修成了真果,那麽,他自然不信也信。

此後,他一直每天勤習功課,希望在煉功之時,盡快使自己身體完全恢複,好早些回去,便沒再去佛堂聽經。但他知道,那小白馬天天都在聽智雲禪師講經法,而禪師也是專為它特意騰出有限的時光,可見他是多麽的看重這匹前世的神駒。因此,石基也就安心於自己的修煉,不再去打擾他們了。

再說小雨,那日為找尋小馬和一起失蹤的師兄,把五台山各峰各頂各條山道溝澗,乃至各洞包括密林草叢等都搜索了個遍,就差沒把五台山的五座台峰給翻個個。可未了,這一人一馬毫無一絲的音訊,就象突然在人間蒸發掉了,但他唯一就是沒有去寺廟裏找。

不是沒有想到,主要是他覺得受驚的小馬若往高大恢宏的寺裏衝,如果是,那麽他在天空的上方,一定能窺其一二,看到寺廟遭受驚擾而佛僧大動的情景,但所有的寺院廟門都一點無此征兆。因此顧此失彼,反誤了最有可能的地方。

事已至此,他也別無辦法,眼看天色將晚,恐那邊的軍兵和喜豹他們再有閃失,那就真是雪上加霜了。便隻好暫停搜索,打道回府,準備明日再一路探查。

卻不想,在他飛走,去尋找柳石基和小馬,軍中群龍無首之際,被一群山中的野獸所襲,才引出梅彩逸出世救千軍,薛青拜師修道上青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