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燈看劍

第110章 異變

包大仁拾步入廟,入眼處便是那李綱手書的那個大大的“恥”字石碑,血紅的字體筋骨賁張,令人哪怕是在此時此地,都能近乎直覺地體會到李綱當日裏書寫這個字的時候,那種憤懣,那種怒火,那種恨不得立即提槍躍馬,痛斫胡人頭的男兒血氣。

包大仁並不是第一次來到這裏,以往每次看到這個飽醮鮮血書就的“恥”字,總是忍不住要為那份直欲噴薄而出的血氣引吭長嘯,然而現在他在這塊“恥”字碑前默立片刻,卻隻是輕輕一歎。

山河零落依舊,可是臨安城內是處鶯歌燕舞,又有幾個人還能記得當日李綱相公用畢生心血書就的這個字?

當日裏李綱相公入朝主政之後,便將修成這座節烈賢良祠,立起這塊“恥”字碑作為至要緊的第一樁事情來做,就是因為他對於那一場君臣間的秉性看得太過清楚,所以他痛心,他激憤,他害怕。

他害怕用不了多久,這個江南小朝廷從上到下,就會忘了那一場原本應當是畢生難忘的切膚之痛。

所以他建節烈賢良祠,立“恥”字碑,並奏準天子官家,應依時依節,由天子官家親率文武百官並攜臨安城內父老鄉紳,一同到此致祭。

他要不斷地提醒他們,不要忘記江北,不要忘記原本的大宋,不要忘記那一夜汴梁城的怒吼,那一夜父老兄弟們的哭號血淚。

知恥近乎勇,隻要臨安城內的天子官家與文武百官,隻要江南半壁的大宋子民,還能記得那一份國恥家仇,那麽大宋終有一日,能夠向女真人討回這筆血債。

大宋以孝治天下,當日裏現今這位天子官家得位不久,而父兄為女真人所擄,生死不知又是鐵一般的事實,是以並不敢將主和之議明說出來,自也沒有理由反對李綱的這一提議,斯後李綱雖被罷相,然而這一應時獻祭的條款卻終究是流傳了下來,隻是隻是既然朝堂上下都是一派以粉飾太平為樂的氛圍,這個所謂天子率百官鄉紳親至節烈忠良祠明恥獻祭的儀式,卻也就漸漸流於形式了。

隻怕連史官都記不清趙構有多少年未曾來到過這個地方了,隻是每年由太常寺循例發一道恩詔,說明因天子事忙,特委近臣代天子前往之類的,今日包大仁前來,但是因為身居起居舍人之職,代替天子官家,前來舉行這個明恥獻祭儀式。

換在以往,縱是包大仁自己,對於這等已經漸流於形式的儀式,卻也並未曾多有放在心上,然則這些天來,他經過在主持加征那兩項捐賦的過程之中,親身見識了臨安城內萬民對於國仇家恨的淡漠,親自嚐盡了人情冷暖,這一番再次立在這塊血紅的“恥”碑麵前,卻是有了一種全然不同的心境。

他終於體會到李綱老相公是何等地高瞻遠矚,早在數十年前,他就已經預知到了臨安城內,乃至整個龜縮於江南一角的宋室皇朝,會出現這樣的局麵。

甚至他也已經猜到了,到了這般的時刻,這個節烈賢良祠,這塊血紅色的“恥”字石碑,必然也將是如今日這般門庭冷落車馬稀的境況。

然而他卻還是要把這個“恥”字大寫出來,他還是要把這座節烈賢良祠豎立起來,因為他要讓後世子孫知道,終究曾經有過一些前輩,血是熱的,因為他希望這座“恥”字碑跟這座節烈賢良祠,能夠煮沸一些後人尚未曾冷透的漏*點。

包大仁那血紅的“恥”字石碑前肅容默立了片刻,口中默禱,這才舉步向那供奉著曾為了力拒女真不惜灑血斷頭的一眾節烈先賢的內殿邁了過去。

原本他代天子官家致祭,自有一番應奉儀軌,然則自多年前始,天子官家便再不將到這節烈賢良祠致祭當作一回事,爾後太常寺揣磨上意,卻也是連年裁抑供奉,簡化儀軌,盡量將這“明恥獻祭”之儀式淡化到若有若無。

畢竟大家都自知道,現今這位天子官家雖是偏居一隅,卻是向來喜歡以中興之祖自居,這等“恥”字當頭的儀式,實不啻於往這位天子官家以太平粉飾起來的顏麵上扇耳光,太常寺又怎麽會如此不識趣,來做這樣的事情?!

若不是其間礙著一個“孝”字,隻怕早已是上下一心,一道旨意廢除了這個不合時宜的東西了。

更何況,現下臨安城內沸反盈天,各部院有司,倒是有多半已是不理事務,要不是因著太常寺衙門原來便隻是掌管鹵薄儀仗的清水職司,非是那些可借國法擅行私意的刑獄部院可比,主掌太常寺的太常卿胡不惡又是年過七旬的老人,向來並未曾過深地介入到朝堂之上的文武爭端之中,隻怕這一節應奉的“明恥獻祭”,早已被大家夥拋到九宵雲外。

倒是現下主常臨安防務的劉琦對於這座節烈賢良祠十分欽慕,日前曾說過要與他一同前來致祭,隻是此時軍隊入值臨安各部院衙門,而秦檜與嶽飛又雙雙被扣在宮中,劉琦實質上成為臨安城內一應大小事務最終裁決人,要維持眼下這等暫時的平和均勢以待天子官家歸來,全仗他閃轉騰挪的功夫,隻要稍有不慎,便自變生頃刻,是以此時劉琦可謂日理萬機,千頭萬緒,縱然心下再為渴慕,也未必倒能成行,是以包大仁見他未至,卻也並未曾再去打擾於他。

祠堂司儀官員替他拉開了內殿高大的正門,便自恭行一禮,退了出去,又自將殿門合了上來,卻是退在祠堂正門之外等候。

包大仁雖則官品仍自不高,然則此時名義上卻是替天子致祭,雖則已然一應從簡,卻也仍是不可輕慢。

深暗的殿門,隔絕了外界的喧囂,天氣原本便自陰沉難見,此時更是惟有神台前的長明燈,以及那牌位兩畔的燭火,映著這深廣寥廓的大殿,平添了幾分莊嚴肅穆。

這也是原本李綱參與製定的“明恥獻祭”儀式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原本應當是由天子官家親至,幽閉在這大殿之中一個時辰,本意是希望能讓天子官家與這些節烈忠良獨處獨對,回想他們的事跡生平,傾聽他們無聲的訴說,然則此時趙構早已是多年不來,包大仁也是升遷為起居舍人之後,第一次替代天子行此儀軌,卻也是絲毫不敢馬虎。

他恭步上前,拈起神台前的信香,就著燭火點燃,端端正正舉在額前,正欲默禱,忽然一個若有若無的聲音,陰滲滲地似從九幽之下傳了出來,一聲接一聲輕輕地喚道:“包大仁……包大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