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燈看劍

第165章 變局

在那個該死的朝議大會之上,那個他們費盡了無數心機,才終於把他逼到死角的眼中釘嶽飛,就這麽施施然地脫了罪,還官複原職,而且更上一層樓;在那個該死的朝議大會之上,那個一直以來被大宋上下,包括天子官家在內都自奉為上賓的女真議和使節完顏烏魯,就這麽被當廷驅逐,從而自此逆轉了宋金和議的局麵;也就在那個該死的朝議之上,那位庸怯懦弱的天子趙構,居然就這麽一改這十餘年來對他義父低眉順目,優禮有加的姿態,強釋嶽飛,力驅金使,還當著滿朝文武的麵,放言要整頓王師,克日北上,驅逐韃虜,恢複中原!

要知道,哪怕就在那朝議大會的一天之前,他們父子都還牢牢把握大宋朝堂的朝政大局;哪怕就在那朝議大會的一天之前,他們父子挾與金國和議之談,兀自能令得天子低眉,群臣俯首,甚至於朝堂之上那些百官臣僚,十有八九,都是出自於秦檜門下的裙帶姻親,門生故吏。

然而卻也就是這麽一場朝議大會,一切似乎就變了個樣,那位十餘年來一直庸怯懦弱,以至於朝政權柄實質上已經日益轉移到他們父子一黨手中的天子官家,居然就借著這麽一場朝議大會,將大宋皇朝至高無上的權力,又這麽輕易地捉回了自己的手裏,就這麽輕易地讓他們父子一黨,十餘年來的辛苦經營,十餘年來的安排算計,就這麽變成了一場玩笑。

這些日子來,每當想起那日朝堂之上,幾乎所有的官員們都在跟隨著那位天子官家山呼海嘯般大聲反複呼喊著那句“驅逐韃虜,恢複中原”的時候,那種熱淚盈眶,不能自已的場景,秦喜都會覺得有些不寒而栗。

他很清楚的知道,哪怕就在那場朝議大會之前,這些滿大殿的文人士子們之中,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費盡了心思想得到他們父子哪怕一絲青睞,不知道還有人削尖了腦袋希望能夠鑽進他們父子的勢力圈子當中,哪怕隻是能得他義父這位獨柄朝政的秦相公一言之讚,也足以讓這些個官員們興奮莫名,對於未來的仕途充滿無盡的幻想。

雖說在他這位義父獨稟朝政垂十餘年之後,還能夠夠資格上得朝堂議事的朝中文臣士子,幾乎都已經是經過了他們父子一黨認可的人物,然則在這秦檜獨稟朝政垂十餘年之後,對於在朝堂之上安插人選,已經成為一種慣例了,除了一些特殊的要職要缺之外,其他的職位人員雖然都還是經過了秦檜點頭,但他們父子卻多半並未給予多少關注。是以就在那場朝會之前,秦喜走上殿來,一路之上也還見到了不知多少人的媚笑之態,聽到了不知道多少如潮的諛辭,不知道這大殿之上還有多少人,以得他們父子一顧為榮,甚至往往以能夠躋身於他們父子一黨而自我標榜。

而且,比照昔時宋遼之例,與金國盡力締結和談之盟,這一原本由秦檜所提出來的策略,這些年來在大宋朝堂應對金國之際,已然隱隱成為大宋上下所共守的國是,這裏麵固然有著秦檜一黨暗中極力推動,再加上那位天子官家庸怯懦弱,一味偏安自守的原因,然則若是沒有朝堂之上文官集團的認可,卻也是絕不可能。

大宋自開國以來,除太祖太宗兩朝,武功再無可足道之處,雖說大宋曆代君王,無不自稱以克複幽燕之地為己任,然則這麽多年傳承下來,到得真宗皇帝之後的大宋天子官家,嘴上叫得再響亮,心裏卻也早已然明白所謂的克複幽燕已然成為一句牙疼咒般的空話罷了。

而也正因此,大宋朝堂上下,開始更加極力貶抑武功,而推崇文治,以至以朝堂史臣公然而稱論三代之功,不以武功而以文治,由是而得出有宋一代文治之盛,超邁漢唐,實為三代之後獨一無二的至盛之世這種讓遺笑後人的結論來。

事實上這樣一種荒謬絕倫的理念,追根溯源,最早應始於真宗一朝,當日裏的真宗皇帝禦駕親征,親眼目睹了宋遼之戰,經曆了亶淵城下險勝求和,與金國訂立亶淵之盟之後,心下基本上就已然明白了收複幽燕,克複神州的祖宗之誌,由他而後,實在再沒有多少可能實現,而大宋一向自居天下正統,卻不得不在亶淵之盟中以兄事遼,實可謂是顏麵盡失。

那位真宗天子早期也算得上是為政清明,勵精圖治,然則他所麵對的問題,卻是奉行大宋皇朝那以文馭武,將從中禦的祖製從根子上幾乎必然引發的武備鬆弛,軍隊戰鬥力不強的問題,真宗皇帝不過一守成之主,沒有那個魄力,也沒有那個能力,卻扭轉這樣的局麵。

然則作為數十年來一直接受著大宋為天下之中的宋室君臣來講,亶淵之盟後宋遼之間的局麵,著實讓他們實在難以麵對,是以至上而下,無不極力找出一個讓他們能夠說服自己的說法,來證明他們認識之中維係天下的秩序並沒有崩潰,來證明他們所置身的天下,仍然還是他們先前所認識的那個天下。

也正因此,真宗一朝後期的君臣,才會如此近乎誇張般地強調著他們共同治理下的這片國度,是如何地繁華,是如何地興盛,甚至借助封禪、符瑞等種種舉動,來向所有人,包括向他們自己竭力地證明這一點,以使他們忘卻一些必須要麵對的問題,為此這些可以說是當世掌握著近乎所有知識的治國君臣,居然會如此堅持地認定一些至為荒謬的理論,並且對此深信不疑。

而秦檜昔日剛剛鼓吹與金國和談,將對金國之策略由拚死一戰而轉為不惜割地求和的過程之中,也自是借助了大宋朝堂上下君臣的這種心態。

畢竟當日裏南渡之初的大宋君臣,在那種乍一下由萬方來朝的天朝上國,變成個風雨飄搖,幾乎無立椎之地的流亡朝廷如此劇變之下,君臣上下在心態上麵無疑也正麵臨著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雖說當時的局麵之頹壞,實不可與真宗年間相提並論,而靖康奇恥對於大宋君臣,對於文人士子心中那套對於天下的認知體係的衝擊,也決不是亶淵之盟所能比擬,然則待得南渡之後的朝廷漸次安頓下來之後,他們那種急需於一種能夠讓他們坦然麵對如此慘敗,讓他們能夠繼續支撐住他們心中那種認知體係的說法的心情,卻也更要比亶淵之盟後真宗一朝的君臣,更要迫切上千倍百倍。

錯非如此,在當日那等情勢之下,大宋開國太祖開基立國的汴京神器,仍舊陷落於胡虜之手,大江北岸千千萬子民,兀自輾轉於鐵蹄之下,而嶽飛、韓世忠輩那四路鐵軍並舉,已然漸漸取得對於金國大軍的戰略攻勢的時候,縱然秦檜再謀深智遠,以其一人之力,也決無法扭轉整個局麵。

以今時今日秦檜之力,或可稱得上權傾朝野,隻手遮天,但在當日裏他剛由女真金人的手上隻身逃歸之時,卻幾乎是無根無底,雖說他早在汴京城破之際,就已然是以禦史中丞的高位被女真人擄掠北去,但經過靖康之變,昔日的康王趙構即位為君,在江南半壁重新站穩了腳跟之後,這個南國小朝廷早已然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秦檜在當時那個大宋朝堂之上的份量,著實也說不上有多重要。

可以說若不是借著這個和談之議,迎合了當是時大宋君臣上下那種在劇烈動蕩之下急欲於救得一個安穩的立身之所的需要,又恰恰給了這些個希望能夠對於靖康之恥有一個恰當的解釋,從而可以繼續維持他們所熟悉的那一套將從中禦,以文禦武的治道秩序的南渡君臣,一個恰到好處的借口,秦檜也絕無可能在短短的時間之內,由一個被放歸的逃臣,驟得高位,躋身中樞,而在那些年間,秦檜更是挾金自重,借著將自己打造成宋金和議之間不可或缺的關鍵性人物,從而漸漸張大相權,至有時至今時今日這等獨稟朝政十餘載,官員臧否盡出其手的局麵,這裏麵固然有著秦檜長袖善舞,長於經營的原因,但卻也可以說明,與金國和議能成為大宋國策,本身也就是符合文官集團的心理需求,是整個大宋朝堂之上文官體係一致認可,甚至於落力推動的結果,而至於偶有些對於這項策議持不同態度的臣僚,在秦檜獨稟朝政十餘載之後,也早就已經遠遠地被貶黜到不知道哪個窮山惡水之間了。

然而卻也正是因為如此,那天朝堂之上的那一幕,就更是分外地讓秦喜感到心膽俱寒,因為他直到現在也想不明白,為什麽就在這轉眼之間,局勢就會變到了這樣的一步田地。

事實上早在那位天子官家匹馬出城,將嶽飛一幹人等自風波亭中放了回來之後,秦檜就曾與包括他在內的幾個在朝中親信子侄商議過這件事情,畢竟雖說當日裏他們都還自是以為所謂的天子官家匹馬闖關之類的傳聞,多半是被他們收買了的那幾個內待為了多要賞錢而故意誇大其辭,然則既然那位天子官家居然會做出了釋放嶽飛這樣的舉動,那個中的意味,就實在值得他們仔細推敲了。

畢竟這些年來,秦檜手中權勢不斷擴大,幾乎已然隱隱有淩駕於皇權之上的趨勢,而嶽飛無論如何食古不化,對於軍中總是還擁有著極大的影響力,這位天子官家若是動了心思,意欲引嶽飛來治秦檜,倒也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隻不過那日裏他們私下討論之後,直至第二天秦喜步入大慶殿參加朝議之前,他的心情也都還一直是非常輕鬆的,畢竟在他們看來,這位天子官家這一著不外是病急亂投醫,雖說或許會給他們帶來那麽一點兒的麻煩,但卻沒有多大的實際威脅。

畢竟大宋皇朝以文人士子共治天下,這是自開國太祖皇帝陛下就傳下來的祖製,隻要現在的天子官家承襲的是大宋皇朝的法統,那麽他也就必須遵守這樣的祖製,而經過這麽些年來的經營,朝堂之上的文官集團,早已多半盡數是秦檜門下,秦檜更自是通過對於那些武將的打壓,隱隱成為身寄天下文人士子之望的文人魁首,在這個時候,寄希望於嶽飛這樣一個純粹的武夫,來意欲重奪已然漸次轉移到秦檜手中的國柄大權,在秦喜他們看來,實在無異於飲鳩止渴,隻怕勢必激起那些文人士子的一致反彈,到時恐怕這位天子官家的大位,都未必能夠再行坐得穩當。

秦喜他們幾個心腹,早在於上殿之前,就已然把那天朝議可能發生的情況的反複商議推演了許多遍,原本心下對於那天可能發生的情況,都自認為頗有把握,但秦喜卻是怎麽也沒有想到,那天大慶殿上的一場朝議,居然會出現這樣的場景,居然會是這樣的一個結局。

那個似乎換了一個人的天子官家,似乎就隻是借著那麽短短的幾番話,居然就這麽成功地扭轉了整個局麵,居然就這麽讓那些個很可能在片刻之間都還是死心塌地的秦檜一堂的文人士子們,就這麽忘掉了文武之別,就這麽忘掉了他們的立場與態度,居然就這樣在朝堂之上歡呼了起來,居然就這樣在朝堂之上,向著那位天子官家歡呼了起來。

秦喜知道,那位天子官家能夠做到這一點,必然因為他看到了些他們父子一黨忽略掉了的東西,而這一被他們父子所忽略掉的東西,卻是重要到能夠讓這位天子官家在轉眼之間,重新奪回了把握整個朝局走向的大權,卻是重要到能夠讓秦檜數十年經營,讓他們父子一黨十餘年心血,就在那天的一場朝議之間,潰敗得幾近於煙消雲散。

秦喜直到現在都還沒有想明白那位天子官家捉住的到底是什麽。

當然,或許這並不是秦喜真的不明白,隻不過因為他實在不願去想,因為他隻要每一次隱隱想到了那個可能的答案,他就總是感到一陣莫名的惶恐,然後繼之而來的,是一陣強烈至無可遏抑的羞愧未名與惱羞成怒相交織的怪異的情緒。

馬車想來拐進了一條繁華的街市,“呯呯”的連聲炸響,不斷響起在馬車兩側,哪怕放下了厚厚的布簾,也難以隔絕外麵的光影變幻,想來不知還有多少煙花爆竹,正在同時的燃響,正如那如潮湧般的歡呼聲,哽咽聲,祈福聲,笑罵聲,不斷地傳入秦喜的耳中,無論如何也阻隔不住。

民心!

這就是民心!

難道自己以前關於人心、人性的一切認識,居然真的都是錯的麽?!

秦喜仰起頭,一時有點兒微微地發愣,連秦檜在呼喚他的聲音,居然都沒有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