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

181 危機初現

列寧之所以拒絕斯 大林的提議,那是有原因的,雖然李曉峰成功的解決了莫斯科反對派的問題,但是這麽搞多少有一點上不得台麵,用一次就已經夠那啥的了。再多用幾次完全有可能徹底的激怒布哈林。

列寧並不打算激怒布哈林,因為哪怕布哈林在對德問題上的立場跟他完全不一致,一直在跟他唱反調,但是,這畢竟還隻是黨內的分歧,就算很有些不愉快,布哈林也沒有打算分裂黨,甚至還拒絕了社會革命黨左 派要求聯合起來推翻列寧重組新的聯合政府的決議。從本質上說布哈林的行動還算是克製,也算是盡可能的顧全大局。

而如果按照斯 大林的意思,學著某仙人的搞法,將黨內的反對派們統統送去脫產學習,這絕對會激化矛盾,讓布哈林做出最壞的選擇。

列寧並不打算逼著布哈林狗急跳牆,雖然大體上已經談妥了條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和平就會馬上降臨在俄羅斯的大地上。他清楚的認識到,協約國集團是不可能輕易的讓俄國從世界大戰的泥團裏脫身的。當協約正式生效的那一天,很有可能就是俄國內戰爆發的那一天。

列寧的這種判斷是有事實根據的,在十月革命剛剛勝利的時候,不管是協約國集團還是同盟國集團,都不約而同的做好了幹涉俄國革命的準備。

1917年11月,協約**代表同俄國西南方麵軍和羅馬尼亞方麵軍指揮部的軍代表在雅西開會,製定了使用駐比薩拉比亞的羅馬尼亞軍隊、捷克斯洛伐克軍以及烏克蘭中央拉達的軍隊在南方作戰的計劃。

11月27日英、法、意三國政府首腦會議。作出了支援南高加索民族主 義份子的決定。12月22日。在巴黎召開的協約國代表會議決定同烏克蘭、哥薩克各州、西伯利亞、高加索和芬蘭等地的反 革命政府保持聯係。12月23日英法兩國就各自軍隊將來在俄國領土上作戰的地區問題簽定了協定。協約國在策劃武裝幹涉時,不僅打算把俄國革命鎮壓下去,而且還要肢解俄國,將俄國變為殖民地。

這還是協約國集團,實際上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集團一樣也不是什麽好鳥,德國人一麵跟蘇維埃政權進行和平談判,另一麵也積極的從事著幹涉活動,在臨近戰線的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他們的猛烈進攻直接摧毀了三國在十月革命之後誕生的蘇維埃政權,扶植起了新的資產階 級傀儡政權。而在白俄羅斯、烏克蘭,德國人更是借中央拉達的手,煽動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獨 立。

總而言之,蘇維埃和布爾什維克的所麵臨的是一個滿目瘡痍的爛攤子,一個不留神,原本的沙俄帝國就會全麵崩潰,俄國將被列強肢解成為幾十個互相敵視的小國家。

在這種情況下,列寧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的團結黨內的一切力量,如果布爾什維克本身都分裂了。那麽還談什麽保衛十月革命的果實?

不過斯 大林對此還是有不同意見的:“列寧同誌,保持黨的統一和團結固然很重要。但是以布哈林同誌為首的反對派始終在反對中央的既定政策,一直在給我們製造麻煩。短時間內根本就看不到他們轉變的跡象……在這種情況下,就算他們留在黨內,也無法跟我們形成合力,反而始終在拖後腿……”

頓了頓,斯 大林很嚴肅地說道:“在這種情況下,團結和包容他們沒有任何意義,我認為……”

列寧打斷了他,說道:“我知道你想說什麽,我也知道反對派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擾。但是你必須要看到,這種情況隻是暫時的,隨著國際形勢的轉變,他們遲早都會醒悟,我們應當更有耐心一些!”

這真是列寧的真實想法嗎?應該說不完全是,他不願意跟布哈林集團徹底決裂的真正原因還是因為托洛茨基。雖然之前老托及時的轉變的態度,避免了一場大危機。但是,那是畢竟被迫的,從本質上說老托還是更想不戰不和的。

所以一旦列寧對布哈林集團采取激烈的措施,很難保證托洛茨基不會再次改變態度。你得看到布哈林集團的勢力,有很大一部分跟托洛茨基關係是十分密切的,如果列寧對這批人不管不顧的一刀切,將他們清除出黨,那托洛茨基絕對接受不了,因為這極大的削弱了他的勢力。

列寧必須照顧托洛茨基的情緒,老托雖然可以對德國人妥協,但是他絕不會接受自己淪為黨內的二流勢力。到時候,他突然翻臉了,那布爾什維克就真正的分裂了。

所以,從大局出發,列寧隻能選擇忍耐,而且前麵他已經在莫斯科占了便宜,打亂了布哈林的節奏,不客氣的說,布哈林所希望的連鎖反應根本就不可能實現了。在這種情況下,列寧當然要見好就收,繼續施壓沒有任何意義。

而且在當前,列寧覺得有更重要的工作,雖然對德談判工作的告一段落,必須要積極的開始準備迎接可能即將爆發的內戰和帝國主 義集團的幹涉了。

“我們的工作重心必須轉移到備戰工作中去,”列寧異常嚴肅的說道,“有情報顯示,我們的敵人,資產階 級的反 革命份子已經同協約國集團勾結起來了,他們正在積極的準備扼殺革命!”

說到這裏,列寧重重的一揮胳膊:“所以,我們必須要做好軍事準備工作,當務之急就是成立一支真正聽黨指揮的軍隊!”

列寧的建議獲得了政 治局的一直讚同,哪怕是不完全同意對德妥協的捷爾任斯基和遠在布列斯特處理談判的最後細節問題的托洛茨基,都高度讚揚了列寧的遠見。

2月1日(曆史上是2月22日)。人民委員會公布了《社會主義祖國在危急中》的緊急法令。為了保衛社會主義祖國。成立了以列寧為首的人 民委員會臨時執 行委員會。另外還成立了以斯維爾德洛夫為首的革命防務委員會,以動員力量保衛革命。

2月3日這一天是勞動人民踴躍參加紅軍的日子。彼得格勒數萬名工人參加修築工事,莫斯科和其它城市的勞動人民也都以彼得格勒人為榜樣行動起來。為了紀念這些曆史**件,2月3日被定為蘇軍建軍節(曆史上是2月23日),每年都舉行慶祝。

紅軍的成立當然是具有曆史性意義的大事,對於新生的蘇維埃俄國來說,肯定是利好的。但是凡事都有兩麵性,紅軍的成立也立刻引起了協約國集團的注意。對他們來說,絕對不會眼睜睜的看著布爾什維克鞏固自己的政權,更不可能坐視紅軍的壯大,必然會很快的采取行動了。

2月中旬,就在俄德在布列斯特即將達成一致,準備簽訂和平條約的時候,在倫敦,召開了協約國集團總理和外長聯席會議,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建議:“我們不能坐視俄國退出戰爭,更不能坐視共 產主 義在這個國家肆意的蔓延。盟國應當采取統一的措施,從政治、經濟和軍事上幫助俄國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我認為。是時候在俄國開展軍事行動了!”

貝爾福所主張的軍事行動,其實在稍早些時候,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幹涉俄國革命的特別會議上就達成了共識,這些行動應該是三管齊下:

首先,由協約國集團聯合起來直接出兵,在俄國西北部和東部地區開展軍事行動,切斷俄國對外貿易的窗口,從經濟上困死蘇維埃政權;

其次,大力的資助俄國內部的反布爾什維克勢力,煽動他們發動武裝叛亂,最好是能夠成立聽命於盟國的傀儡政權,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割裂和肢解俄國。

最後,利用好捷克斯洛伐克軍團,煽動該軍團充當反蘇的馬前卒。

行動飛快的就展開了,首先英美兩國打著保護軍需倉庫不被德國人占領的借口,直接出兵占領了俄國北方的摩爾曼斯克。熟悉俄國地理和曆史的朋友都知道,摩爾曼斯克是北冰洋上重要的不凍港,也是後來的紅海軍重要的海軍基地。

在波羅的海被德國海軍封鎖的情況下,該港是俄國少有的能直接對外溝通的重要出口。在1917年,協約國援助俄國的軍事物資大部分都是從該港輸入的。占領了摩爾曼斯克,也就是等於是掐斷了俄國通往大西洋的窗口。而且在當時,該港還囤積了大量的物資。

不過英美兩國的借口也著實是比較可笑的,摩爾曼斯克靠近北極圈,周邊哪有德國佬的影子?如果這裏都被德國占領了,恐怕什麽彼得格勒、莫斯科都早就淪陷了。

當摩爾曼斯克被英美兩國占領的消息傳到彼得格勒的時候,布爾什維克發生了極大的震動,雖然之前政 治局預見到了協約國會幹涉俄國的革命,但是完全沒有想到,他們的動作會這麽快!

“摩爾曼斯克被占領了,我國通向外界的通路已經基本上被堵死了,”列寧很沉重的說道,“現在,我們必須要討論和決定,是否奪回摩爾曼斯克?”

這個問題讓眾人沉默了,奪回摩爾曼斯克說容易也容易,雖然英美兩國下手很快,但是他們占領摩爾曼斯克的軍事力量並不算強大,如果有心奪回摩爾曼斯克,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讓政 治局的大佬們猶豫的是,奪回摩爾曼斯克有意義嗎?是的,摩爾曼斯克是北冰洋上重要的不凍港,可以通向大西洋。但是,也必須看到,沙俄營建摩爾曼斯克不過短短十幾年,真正覺得它有意義還是1915年波羅的海被封鎖之後的事情。

短短兩年之間,不足以讓摩爾曼斯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當時,那裏依然是高緯度不適於人類生存的不毛之地。而且以當時摩爾曼斯克的海運吞吐能力。也不具備戰略性的意義。

曆史上也是如此。美國大兵哥占領了摩爾曼斯克之後,並沒有以此為據點,向俄國腹地發展,反而隻是無所事事的在那裏蹲了一年多,最後日子實在難過,直接收拾行李打包回家了。

並且,也必須看到,就算能奪回摩爾曼斯克。布爾什維克也不可能利用這口出口做什麽大文章,整個大西洋都被英國皇家海軍封鎖了,隨著美國參戰,世界第一和第三強的海軍已經牢牢的控製住了大西洋。連德國公海艦隊都隻能龜縮在基爾港等死,以當時俄國海軍的實力,還不是出去送菜的。

更何況俄國海軍的主力還在波羅的海和黑海方向,在北冰洋是一片空白。所以就算奪回了摩爾曼斯克,也無法利用起來,還是毫無意義。

“那我們也不能坐視英美兩國的行動不理吧?”捷爾任斯基很生氣的問道。

列寧、斯 大林和斯維爾德洛夫麵麵相覷的對視了一眼,他們也一樣憤怒。但是國家的硬實力擺在那裏,連英國一家都搞不定。更何況是英美兩國聯手,似乎除了抗議,他們什麽都不能做。

抗議有用嗎?前頭英國總領事哈爾遜就是前車之鑒,英美兩國根本就不會在乎這種嘴炮,說不定還會冷嘲熱諷一番。這有什麽意義?

“我認為,”列寧很沉重地說道,“我們需要注意的不僅僅是一個摩爾曼斯克,他們的目的也絕對不會是僅僅想要一個摩爾曼斯克。這隻是一個信號,代表著他們將全方位的開始幹涉我國的內 政,我十分懷疑,此時此刻,他們正在醞釀著新的陰謀。我們應該提高警惕了!”

會議室裏又是一陣沉默,捷爾任斯基等人都露出凝重的表情,如何保衛革命,保衛蘇維埃,現在就成了當務之急。

“我們應該加快組建紅軍,”斯 大林首先說道,“應該更快的發動群眾,隻有……”

他的話還沒有說完,克魯普斯卡婭急匆匆的闖進來,打斷了他的話頭,隻見她將一封電報遞給列寧,“安德烈同誌發來的急電,裏麵的情報十分重要!”

列寧將信將疑的接過了電報,匆匆地掃了一眼,緊接著麵色大變,他一麵將電報遞給身邊的斯維爾德洛夫,一麵焦急地說道:“同誌們,兩個壞消息!協約國集團已經製定好了全方位幹涉我國的軍事行動計劃,準備於四月份出兵占領符拉迪沃斯托克!”

轟的一聲,會議室裏炸鍋了,捷爾任斯基等人再也顧不得等待,一窩蜂的向斯維爾德洛夫湧過去,他們都想看看電報上到底寫了什麽。

而列寧則自顧自的說道:“這還隻是其一,根據安德烈同誌的調查,英法美三國的代表正在積極的聯係捷克斯洛伐克軍團,馬薩裏克已經化名穿越西伯利亞,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秘密會見了法國領事,然後前往日本和美國……”

所謂的捷克斯洛伐克軍團(簡稱捷克軍團),起因相當的複雜,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本糊塗賬。捷克和斯洛伐克屬於奧匈帝國的版圖,但是這兩個民族一直謀求從奧匈帝國的統治下獨 立(奧匈帝國本身類似於此的問題還很多,該國民族問題相當的複雜,比當年的俄國強不到哪去)。

隨著一戰的爆發,一部分僑居國外(比如俄國)的捷克和斯洛伐克人加入到了協約國的陣營,參加一戰。而戰場上為奧匈帝國服務的捷克斯洛伐克人也成建製的向俄國投降,調轉槍口打德奧。

沙俄為了利用好這隻難得的有生力量,就將捷克斯洛伐克的僑民和俘虜組織起來,組建了捷克軍團。為了民族獨 立,該軍團的戰鬥力還是比較強的,至少比沒有理想還厭戰的俄**隊要強。

但是隨著十月革命的勝利,隨著布爾什維克堅定的要退出這場世界大戰,捷克軍團就成了一個難以解決的大問題。前麵說了,他們是為了民族獨 立而戰的,自然是不想退出戰爭的。但是俄國退出戰爭又是大勢所趨,這隻軍團該怎麽處理呢?

一開始,布爾什維克跟捷克軍團達成的協議是,讓他們回國。曆史上,捷克斯洛伐克民族委員會、蘇維埃俄國以及協約國達成了協定,捷克軍團取道西伯利亞,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上船經巴拿馬運河返回歐洲。

但是以馬薩裏克為首的捷克軍團首領,卻對這個計劃不甚滿意,他不願意就這麽灰溜溜的回國,而且對俄國不講信用的退出戰爭十分不滿。之後,在協約國集團的拉攏下,經過西伯利亞去往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途中,該軍團突然反水,充當了協約國集團幹涉俄國革命的馬前卒。

熟知這段曆史的李曉峰,一早就盯上了捷克軍團的動向,一發現馬薩裏克開始有異動,他就立刻通知了列寧。在曆史上這幫貨可是幫了協約國集團的大忙,給了他們直接幹涉俄國革命的借口並攪得俄國一片混亂,現在李曉峰可不想讓布爾什維克重蹈覆轍。全本小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