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

544 紅海軍的未來(上)

“艦隊回港了?”

霧風耶維奇很有些奇怪,報告這個消息之前,他以為自己的老板情緒會比較激動,因為從結果看來也完全值得激動。

俄國海軍從日俄戰爭之後就是一個笑話,當日本小矮人肆無忌憚地將曾經世界海軍第三強國按在地上一頓猛揍的時候,全世界都在看俄國的笑話。

在那次恥辱的失敗之後,俄國上上下下都沒對海軍有什麽期望了,短短的十年根本就不夠改變什麽。俄國人最樂觀的想法恐怕也就是海軍能守住波羅的海和黑海的地盤就謝天謝地了。

而在今天,俄國海軍竟然擊敗了世界第一和第二大海軍強國的聯合艦隊,不敢挫敗了他們從海上襲擊什切青的計劃,還擊沉了幾艘主力艦。這怎麽看都是一場空前的勝利,麵對這種振奮人心的大勝時,怎麽能夠保持冷靜呢?

可偏偏的,李曉峰就很冷靜,對他來說這場勝利根本就不算什麽。甚至這麽說吧,哪怕這回巴西列夫和蘇霍伊收獲的是一場慘敗,他也依然會很冷靜。

為什麽?因為海上的戰鬥無關大局,哪怕巴西列夫將一半的艦隊都送進了海裏也無所謂,反正之前某仙人覺得以戰後蘇聯的實力也養不活十幾艘主力艦。

之前他算過一筆賬,簡單的算了算就嚇了一跳。在戰鬥爆發之前,俄國海軍除掉前無畏之後主力艦的總噸位竟然高達五十三萬噸!這個數字基本上就是華盛頓海軍軍備協定中英美的海軍主力艦份額了。而且必須還要搞清楚,尼古拉耶夫造船廠裏那艘還在舾裝中的遠尼古拉一世,也就是即將被改名為波爾塔瓦的那艘還沒有計算進去。加上這艘妥妥的會超過55萬噸!

當然。俄國人這55萬噸是吞了公海艦隊撿回來的便宜。整體質量跟英美保有的那53萬噸還是有差距的。不過不管怎麽說,這個數字都相當的驚人!

問題馬上就出現了,這55萬噸主力艦跟俄國的國力不匹配,不是少了,而是太多了!以俄國的國力根本就養不起這麽一隻龐大的艦隊。想想吧,列寧這個人民委員會主 席為了經濟問題都要上吊了,哪裏有多餘的錢投給這麽一隻龐大的艦隊?

俄國的經濟根本就負擔不起,所以道理就很明顯了。俄國不可能保持有一支如此強大的主力艦隊,而且保持這麽一隻艦隊也完全沒有任何意義。去爭奪製海權?幹不過英美,難道僅僅將他們留在港裏當一支存在艦隊?

出於物盡其用的原則,李曉峰允許巴西列夫出擊,原本他以為以巴西列夫衝動的個性應該能跟英美的主力艦隊碰一碰,應該能消耗掉一半的艦隊。那樣的話,將原本沙皇俄國老掉牙的艦隊淘汰之後,剩下的艦船也就剛剛合適。

而且這麽做也能給英美兩國一點顏色看看,讓他們知道俄國海軍並不是軟骨頭,必要的時候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拚命。反正就是要讓英美兩國好好掂量掂量。讓他們不敢像曆史上的1920年代,隨隨便便的就用海軍調戲蘇聯。隻要達成了這個目的。巴西列夫的出擊也就變得有意義了。

基於這樣的想法,李曉峰自然不會結果感到震驚,反正輸了無所謂,贏了也不錯,有什麽好大驚小怪的呢?

不過這場海戰的勝利還是讓某仙人有些驚奇,蘇霍伊的海軍航空兵讓他意外了,竟然能夠擊沉和重創數艘英美主力艦,可以說這場海戰大部分戰果都是空軍的。而巴西列夫的艦隊僅僅擊沉了一艘虎號,以及caradoc號輕巡洋艦,而為此卻付出了四艘甘古特級全毀以及四艘德製戰巡被重創的代價。

總而言之,空軍的表現更好,除開他們取得的戰果,海軍隻能說收獲了一場慘痛的失利。

不過對李曉峰來說失利了也好,至少巴西列夫幫他解決了四艘甘古特,解決了近十萬噸的份額,值得表揚。

不過饒是如此,剩下的45萬噸也是個大問題,乘著現在機會合適,李曉峰決定思考一下剩下的艦隊的處置方法。

黑海艦隊如今還剩兩艘瑪麗皇後級和一艘還未完工的尼古拉一世(以後稱之為波爾塔瓦),將那些無用的前無畏退役掉之後,黑海艦隊恐怕有些單薄,可能還需要補充,所以那邊問題不大。

至於大平洋艦隊,好吧,原本那邊就最弱,日俄戰爭之後一直就屬於跛腳狀態,而隨著協約國幹涉俄國革命,太平洋艦隊就被協約國瓜分了。那邊可以說是真空狀態,不需要考慮裁剪的問題,可能還需要補充實力。

不過考慮到未來二十年歐洲方向是重點,而且遠東方向的工業和海軍配套設施一直都跟不上,調主力艦過去沒有意義,反正調過去了也不是日本海軍的對手。太平洋艦隊暫時就玩玩空潛快,當一隻近海防禦力量吧!

說實話李曉峰對俄國的地緣環境很是無語,北冰洋、大西洋、波羅的海、黑海、太平洋都有所涉及,看上去四麵開花,實際上卻將海軍的力量完全分散了。這些海域之間的聯係完全是割裂的,除非不惜工本瘋狂的投入,否則在哪一片海域都占不到便宜,反而有被人各個擊破的隱患,至少日俄戰爭就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對於海軍未來的規劃,李曉峰隻能抓住重點,重點建設一支拳頭部隊,而不是像沙皇時代隨處亂插手。

重點肯定不是太平洋方向,那個方向無法確保未來蘇聯的利益,客觀上說日本人雖然很可恨,但暫時並不是蘇聯最大的敵人。蘇聯的敵人在歐洲,重點建設的艦隊也肯定隻能在歐洲方向。

不過在歐洲,俄國海軍也有三個方向(直白點說就是三個出海口)。第一是波羅的海。為了這個出海口彼得大帝是豁出去了老命。第二就是黑海方向,在這裏俄國人也沒少掀起血海風雲,第三就是北冰洋方向,這個方向因為緯度和氣候的關係,在沙皇時代一直都被忽略了。

那麽李曉峰準備從哪裏下手呢?一個個分析吧,首先說黑海方向,講心裏話這裏是個澡盆,博斯普魯斯海峽扼住了北極熊通往地中海的通路。之前北極熊也試圖打殘東亞病夫然後衝向溫暖的地中海。不過在英法和奧匈帝國的牽製以及土耳其的全力反抗下。並不是很成功。

一戰之後,雖然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都被打殘了,但是不管是英國人還是一直將地中海視為自己地盤的法國和意大利,恐怕都不會允許俄國人在地中海下腳。而且在凱末爾上台之後,土耳其也不是軟柿子,不是可以隨便拿捏的。

而且就算能打通博斯普魯斯海峽又如何?地中海不過是一個稍微大一點兒的澡盆而已。李曉峰沒興趣在澡盆裏折騰,也沒興趣同時將英法意土四國的仇恨拉到身上,那是作死。某人還想像曆史上一樣從意大利那裏拿到點技術,最明智的選擇就是別去蹚地中海的渾水,讓英法意三國在地中海這個澡盆裏折騰去吧!

排除掉黑海。同樣的基本上也就可以排除掉波羅的海了,因為這裏也是個澡盆。這個澡盆的出海口雖然寬一點,但是口子上蹲守的卻是皇家海軍這樣的龐然大物,硬闖贏麵很小。而且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上還有德國人,德國人雖然被打殘了,但是後勁不可小視,如果在波羅的海方向過分的強勢,很有可能會跟他們鬧得很僵。

不管怎麽說俄德兩國在一戰後有廣闊的合作空間,而且二戰還要靠德國人將英法拉下馬,沒必要在波羅的海方向給德國人太大的壓力。而且不光是德國,這裏還有瑞典,這個國家也不可小視,雖然是中立國但也是北歐小集團的帶頭大哥。在波羅的海過於強勢,會引起瑞典人的不安,將他們推向英法的懷裏就不好了。怎麽說在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領域瑞典人也是有所建樹,是可以合作的。

總而言之,不管是波羅的海還是黑海,都屬於封閉性海域,要想出頭,首先要挑戰英國人,其次還有一票二流強國在一旁虎視眈眈,強硬地突圍風險太大,很容易變成孤家寡人,根本就劃不來。

李曉峰思考了很久之後,將目光北移,盯住了摩爾曼斯克和北冰洋。相對於波羅的海和黑海的封閉狀態,北冰洋要好太多了,簡直可以說是一片坦途,想要從這裏進入大西洋唯一的問題就是氣候。除了冰封狀態讓人很不爽之外,擋在北極熊麵前的也就隻有皇家海軍了。

看上去走這邊依然有強敵,但是強敵隻有一個,挪威和丹麥根本就不算什麽軍事強國,至少跟法國、意大利、土耳其、德國、瑞典比起來,簡直就不叫事兒。

對於俄國人來說,要麵對的敵人隻有英國,在這個方向再也沒有其他強國幫英國人擋子彈了,它那一套合縱連橫的把戲就不好用了。而且隨著三十年代的到來,隨著德國和日本強勢崛起,皇家海軍的注意力就會被極大的分散,根本沒辦法盡全力在北冰洋方向圍堵俄國。至於美國人,他們暫時對歐洲興趣不大,海軍的重點放在日本人那邊。

可以說選擇北冰洋作為突破口,阻力是最小的。當然麻煩也有不少,首先是惡劣的氣候和地理條件。冬季的冰封對於一隻大洋艦隊來說限製太大了,而且北冰洋附近一直都不是沙皇的建設重點,基礎設施相當的薄弱,一切都要重頭開始,投入不是一般的大。

當然,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而且盡早的讓俄國的工業向北向向內陸轉移對未來的二戰也有好處,至少不用在遭到德國人的閃電戰之後再想著搬家。

說實話,有時候李曉峰對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二世的選擇都有些無語,一個搶下了聖彼得堡獲得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就滿足了,另一個則埋頭向黑海這個坑裏鑽。你們能不能一氣向北。去掃平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將挪威和芬蘭完全納入版圖。後麵不是舒服得多?

占領挪威後將擁有直接麵向大西洋的出海口,不必南下跟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以及英法對撞強。有了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整個俄國的西翼就完全展開了,再也沒人能將俄國堵在北冰洋和波羅的海。更不至於讓北約在冷戰時期利用挪威的空軍基地直接威脅北方艦隊。

當然,這些也是馬後炮,畢竟那時候科技條件有限,苦寒的北方畢竟沒有溫暖濕潤的南方吸引人。

不過李曉峰決定糾正這個錯誤,反正一戰勝利到二戰爆發之前的這將近二十年時光。俄國的勢力是不可能向西歐或者南歐發展的,倒是可以未雨綢繆重點加強北冰洋方向,一旦小胡子朝挪威出手,蘇聯完全可以抓住機會分一杯羹。

甚至操作得當的話,在二戰勝利之後,將整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納入蘇聯的勢力範圍也不是沒可能。那樣的話,北方艦隊將直接麵對英倫三島,徹底地擺脫被封鎖的被動局麵,那時候就輪到英國人和美國人頭痛了。

當然這些還太遙遠,暫時李曉峰隻能提前開展布置。打好基礎,之前他已經向導師大人進言。在內戰結束,在擊退了協約國的幹涉之後,應當修建兩條重要的運河!

第一條運河就是伏爾加河和頓河之間的運河,這條運河修通之後,黑海和裏海就打通了,黑海艦隊完全可以支援封閉的裏海,確保俄國在裏海周邊的漁業和石油利益。

第二條運河就更加重要了,那就是溝通北冰洋和波羅的海的北海—波羅的海運河。這條運河曆史上也修建過,不過船閘和規模太小,隻能用於將北方的林業資源運到彼得格勒。

在李曉峰的規劃中,這條運河的規模應該更大,必須要滿足波羅的海艦隊調往北冰洋的需求。如此一來,北冰洋和波羅的海將打成一片,兩大艦隊完全可以合為一體。這其中的戰略意義是不可估量的!

當然,要修好這條運河需要付出的代價也是相當大的,曆史上蘇聯就是用內戰中的幾十萬反 革命份子修建的這條運河(修完之後,反 革命份子也被解決得差不多了)。

李曉峰當然不會這麽浪費人力,而且光靠人力也沒辦法修建他想要的那種規模的運河。幸虧之前搞到了不少黃金,否則這條運河還真修不成。

而且,這還隻是基礎設施方麵的建設,回到最開始的話題,艦隊尤其是主力艦方麵,俄國在未來二十年需要一支什麽規模的海軍才是重點問題。

現有的艦隊肯定要裁撤,在這場海戰爆發之前,除了黑海艦隊的那三艘無畏艦之外,李曉峰暫時想要保存的也隻有兩艘巴伐利亞和四艘國王級,十來艘的規模應該是足夠了。

但是這場海戰讓李曉峰改變了部分想法,縱觀這場海戰,表現最突出的是空軍,除開空軍之外最突出的其實是那四艘德製戰巡。跟後麵沒有速度的主力艦隊相比,四艘戰巡簡直就是救火隊員,沒有他們優良的表現,巴西列夫的艦隊表現得可能更差。

從這四艘德製戰巡的表現看,擁有速度優勢的主力艦還是有用的,而且從後來二戰中的主力艦的表現看,高速戰艦才能跟上航母編隊,才有意義。

很顯然,包括巴伐利亞級在內的老式德製戰列艦雖然看上去不錯,但速度實在太慢了,根本無法跟上航母編隊活動。看看日本海軍的戰列艦,表現最活躍的不是用舉國之力營建的兩艘大和,也不是條約時代的七巨頭中的長門、陸奧,而是四艘略顯老態的金剛級,原因是什麽?隻有他們有速度而已。

所以李曉峰決定留下四艘德製戰巡,將他們加以現代化的改造,用燃油鍋爐全麵替換掉上麵的燃煤鍋爐,速度達到30節左右問題並不大。而且必須看到,德製戰巡的底板還是很不錯的,大部分都有300毫米的水線裝甲,比金剛級203毫米的底板強多了,至少進行現代化改造的時候不用動水線裝甲,加強炮塔和水平裝甲就行了。

李曉峰大概的谘詢了一下,四艘德製戰巡裏塞德裏茨號和毛奇號比較麻煩,改造的時候可能要有大動作——拆除艦體中部的兩座炮塔,將其讓位給鍋爐艙,如果不想削弱太多的主炮火力,那就要拆除艦橋並後移,然後在原本艦橋位置新增一座主炮塔。這樣一來,兩艦可以增加鍋爐數量,其增加的功率完全可以抵消增加水平裝甲以及防雷突出部的重量。

至於興登堡和德弗林格爾就不必這麽麻煩了,改進的時間可以放在三十年代,到時候全麵替換上麵的老舊鍋爐,代之以新式鍋爐和蒸汽輪機的動力,完全足以抵消增強裝甲以及大量高炮的重量。

而這樣四艘快速戰艦無疑比老舊的慢速戰列艦價值更高,不過如果保留四艘戰巡,那麽就要淘汰四艘戰列艦,那麽是淘汰四艘國王級還是淘汰兩艘瑪利亞皇後和那艘還沒建成的波爾塔瓦呢?全本小說網

ps:

鞠躬感謝廢人s同誌和尤文圖斯同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