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

562 一鳴驚人

實際上進入到1919年12月,華沙以及福煦的殘兵就不在是焦點問題了,不管是協約國還是布爾什維克都在有意無意地淡化這個問題,就仿佛華沙所發生的一切都不存在一樣。

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原因非常簡單,隨著紅軍和協約**隊陷入對峙之中,隨著雙方發現誰也奈何不了誰,隨著雙方發現自己內部的問題比外部問題更加嚴峻時,雙方隻能不約而同的這麽做。

協約國的問題之前已經說了很多遍,這裏就不在重複了。布爾什維克內部的問題其實一點兒也不比協約國小,甚至可以說比協約國的問題大得多。

這麽說吧,四年的一次世界大戰以及兩年的國內戰爭幾乎完全將俄國的經濟摧毀了,1919年底,當列寧看到官方的統計報告時,幾乎要流淚了。

為什麽?太慘了!1919年俄國的經濟水平隻相當於戰前1913年30%多一點,工業下降了60%,農業下降了70%,整個國家的商業水平幾乎倒退了一個世紀!

這真心是很打臉的數據,誠然,俄國的現狀不是布爾什維克造成的,戰爭是最主要的原因。但是布爾什維克也確實沒有做到十月革命前承諾的那一切。

擺在列寧麵前的是一個超級麻煩的爛攤子,如果按照托洛茨基的理論繼續搞世界大革命,繼續輸出革命,俄國幾乎就隻有死路一條了。

所以列寧覺得必須要收手了。否則。另一場新的革命就要掀翻布爾什維克的統治。那時候他真心就變成笑話了。自然而然對於華沙和波蘭所發生的一切,導師大人要冷處理。

當然,托洛茨基是不太服氣的,他不斷地試圖反擊,試圖重新在黨內確定他的路線和方針。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那個著名的“一國能否建成社 會主義”的大討論就開始了。

托洛茨基以他最經典的理論闡述了為什麽單獨一個國家無法建設社 會主義的原因,號召全國人民必須認清楚他之前不斷強調的那一點——不斷革命才有活路!

反正托洛茨基是將其所有能夠發動的幹將都發動了起來,一時間似乎要翻天。不過比較奇特的是。列寧卻並沒有猛烈的反擊,相反導師大人表現得非常平靜,似乎就是坐著看托洛茨基表演。

也正是因為托派的瘋狂反撲,導致停戰談判進行得相當的不順利,就如上一章結尾中說的,打打停停一直折騰到1920年3月份才得出最後的結果。

那麽列寧當時為什麽任由托洛茨基折騰呢?難道他真的就這麽自信,就認為可以無視托派的反撲嗎?

肯定不是的,列寧和托洛茨基之間的差距是很小的,套用本朝太祖的話說就是“三天不學習趕不上lsq”。列寧隻要稍微打個盹,可能托洛茨基就會強行超車了。

而列寧之所以什麽都不做。原因很簡單,因為當時導師大人也很猶豫。從本質上說他同意托洛茨基的不斷革命論,認為隻有發動全世界無產階 級的力量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在這個問題上,列寧不說完全讚同托洛茨基的結論,但也基本上能同意。

而現在,世界的格局已經很明顯了,隨著德國革命的失敗,匈牙利革命、捷克斯洛伐克的革命相繼被撲滅了,等於說全世界隻有俄國的革命成功了,以落後的俄國能夠麵對全世界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嗎?

這個問題列寧不得不深入的考慮,作為一個見過世麵的革命家,他深深的明白俄國跟英法美等帝國主義大流氓的差距有多大,麵對大流氓的聯合絞殺,誰敢拍著胸脯說帝國主義都是紙老虎?

列寧不敢拍這個胸脯,但是他又意識到了這場戰爭真心是不能繼續下去,所以他老人家很迷茫,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抉擇了。正因為如此,他幹脆就放任托派反撲,讓黨內來一次自發的大討論,看看全黨上下在這個問題上究竟是個什麽態度。

如果托洛茨基在大格局極其不利的條件下都能說服全黨同意他的路線方針,那列寧也捏著鼻子認了。

那麽托洛茨基贏了嗎?

很顯然,老托輸了,而且是完敗!

在他提出一國無法建設社 會主義的論據之後,等了半天列寧沒啥反應的時候,老托還有些高興和得意,以為列寧慫胞了。可誰想到列寧沒有主動反擊,不代表列寧派就不會反擊。作為列寧最重要的兩個助手,斯 大林和斯維爾德洛夫很快就給了托洛茨基迎頭痛擊!

斯 大林就如曆史上一樣,爭鋒相對的提出了一國可以建成社 會主義的理論,林林總總的論據是一大堆,不說這些論據是否正確,總之極大的改觀了黨內對他看法。

以前布爾什維克內部對斯 大林是個什麽看法?當時大家普遍認為斯 大林同誌處理實際問題是一把好手,是個踏實肯幹的同誌,不過就是理論水平不高,無法在理論上領導黨前進。

說白了,那時候黨內的大部分人都認為斯 大林就是做具體執行工作的人,幹實事可以,但是政治遠見不夠高明(否則二月革命會犯路線錯誤?),這樣的同誌更適合當二把手,比較適合配合一把手開展工作。用現在的話說,斯 大林隻適合當總 理或者國務卿,得有人在前麵領著他。

而這一回斯 大林在理論上跟托洛茨基大打嘴仗,不說取得優勢,至少這種做法是相當讓人欣喜的。如果斯 大林能主動的補上這一塊短板,那麽他的前途似乎會更好一些。

所以在這場大論戰中,斯 大林很是出了一把風頭,甚至比之前一直比他表現要好得多的斯維爾德洛夫更加的奪目。講心裏話。小斯這回的反應有點減分。

為什麽會減分呢?因為小斯並沒有在理論上跟托洛茨基爭鋒。在論戰中他提都沒提世界大革命的事兒。反而是從實際出發,具體地點明了俄國的情況有多麽危機多麽困難,這個時候不能繼續戰爭,應該休養生息雲雲。

客觀上說,小斯說的都是實話,而且是非常務實的大實話,那麽為什麽會減分呢?

原因非常簡單,這些實話黨內的大佬們都知道。大家夥非常清楚當下的局麵有多麽困難。正是因為大家都一清二楚,所以小斯的發言給他們一種炒現飯的感覺,太缺乏政治新鮮感,沒有任何能讓他們眼前一亮的東西,和斯 大林主動補齊短板的行動比起來,小斯等於是原地踏步。自然而然的會減分了!

那麽小斯為什麽會選擇這種減分的應對手段呢?他真是江郎才盡了嗎?

不是的,客觀上說小斯的理論水平跟斯 大林相比其實是半斤八兩的水準,跟列寧和托洛茨基比起來是差了一大截。這一次托洛茨基在他最擅長的領域發動攻擊,客觀上說隻有列寧才能擋得住。像小斯和斯 大林這一類水準碰上去就是被吊打的。

小斯自然不想被吊打,而且列寧這一次的態度也相當的讓人猜不透。心裏的沒底的小斯自然而然的選擇了最穩妥的應對方式。

求穩對政治家來說沒有錯,但是在你求穩的時候人家卻孤注一擲賭博成功了。就比如說斯 大林,這一次他就賭對了。他的做法確實讓列寧更加欣賞,知難而上爭鋒相對的跟托洛茨基在理論上打對台,不管能不能贏,這種態度就硬是要得。在未來無比艱苦的年代裏就需要這種硬骨頭的領導幹部。

否則,大家都畏難,那麽在帝國主義的聯合封鎖和絞殺之下俄國還有什麽前途而言?當領導的都慫了、都草雞了,下麵的群眾能不亂套?

總而言之,這一次列寧故意不表態,也未嚐沒有看一看接班人表現的意思。而很顯然,斯 大林在意誌上得分更高,讓導師大人第一覺得自己沒有選錯人。

至於小斯,那就隻能吸取經驗教訓了,因為隨著和平時期的到來,今後類似的考驗會更多,他不能每一次都求穩,因為俄國當時的政治環境就沒有求穩的生存空間。不客氣地說,從布爾什維克奪取俄國政權的那一天起,就隻能在夾縫中努力奮鬥,沒有保守、守成的生存空間。作為這樣一個國家的領導,隻能迎難而上,決不能掉頭逃跑!

好在小斯還有很多次機會,錯過了這一回還有下回,反正整個二三十年代會鬥爭的一塌糊塗,隻要不是一直犯錯誤,堅持到底總能有收獲!

當然,必須要說明的一點是,在這一個回合中得分最高,最亮瞎狗眼的並不是斯 大林!跟那個亮瞎狗眼的牛人比起來,斯 大林的表現隻能說不錯。為什麽呢?因為前麵提到過,在理論方麵鋼鐵真心不是托洛茨基的對手,甚至他和小斯加一塊也不是托洛茨基的對手,雖然他已經表現得很有勇氣了,但實話實說光靠他並不能擊敗托洛茨基。

如果這場爭論真的隻是鋼鐵一個人迎戰托洛茨基,那鋼鐵估計會被爆翔或者吊打,反正灰頭土臉是少不了地。在這場論戰中如果沒有布哈林的加入,結果就是鋼鐵完敗。但是有了布哈林的加入,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可能有看官會有疑惑,布哈林不是跟托洛茨基是一夥的嗎?他為什麽會跟托洛茨基打對台呢?

呃,這個問題真心隻能去問布哈林本人,因為在布爾什維克的曆史上他也是個奇葩。十月革命勝利後,因為反對和德國議和,反對簽訂喪權辱國的《布列斯特合約》,這個家夥差一點就要分裂布爾什維克了。

而曆史上,德國投降,《布列斯特合約》無疾而終之後,這貨又能主動的檢討,在中 央委員會做自我批評。而列寧逝世之後,在革命路線以及經濟建設問題上,這位又跟從前的小夥伴老托分道揚鑣。站在了鋼鐵那一邊。

總之。布哈林的心思你別猜。那是猜也猜不透啊!

當然,不猜是不可能的,那麽布哈林為什麽要反對托洛茨基的路線呢?

可能是三個原因,首先布哈林可能一開始就對什麽世界大革命沒興趣,如果他對世界大革命那麽推崇的話,對德議和那一會兒,他就應該維護大局,畢竟從大局看列寧的主張是對的。而且站在世界大革命的角度出發。俄國革命勝利帶動德國革命也獲得勝利之後,不平等的條約不就是擦屁股紙嗎?

所以很有可能,布哈林當時對世界大革命或者對世界革命的全局沒有興趣,他隻關心俄國的問題。請注意這一點,很重要!

其次,布哈林非常同情俄國無產階 級尤其是俄國農民階 級,對於內戰時期的幾乎是無情的經濟政策是不滿意的。在他看來如果繼續戰爭,那麽這種畸形的政策就隻能繼續,那麽無產階 級必然還得繼續在水深火熱中掙紮。

所以,布哈林對托洛茨基繼續戰爭、繼續輸出革命的搞法是有意見和相當不滿意的。而他不滿意了,那真心是天王老子都不怵。當年關於《布列斯特合約》的問題。他又不是沒跟列寧和托洛茨基論戰過。

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原因,在當時的布爾什維克內部,布哈林可能是理論方麵,尤其是經濟理論方麵的大牛。縱觀布爾什維克當時的那些革命家們,能在理論上稱之為牛人的不多,甚至可以說除了列寧、托洛茨基之外,也就隻有布哈林了。

作為一個理論方麵的大師,布哈林根據自己的推論,是不同意托洛茨基下的單獨一國無法建設社 會主義的結論。按照布哈林的推導,他認為單獨一國也能建設社 會主義!

像布哈林這一類的學霸,得出了結論之後,那真心是很難改變的,你如果不能讓他心悅誠服的認錯(比如《布列斯特合約》那一回),那麽就要做好跟他論戰到底的準備。反正不把道理搞清楚,不讓布哈林心悅誠服,你就準備被他煩死吧!

很顯然,托洛茨基並沒有做好這樣的準備工作,實際上他根本就沒有料到,反對他最激烈也是最有力的不是來自列寧派,而是來自托派內部!

當托派的二把手公然造一把手的反,當布哈林當著托洛茨基的麵一條條的反駁他的理論時,可想而知效果有多轟動,後果又有多驚悚。

反正托洛茨基是被擠兌得下不來台,而布哈林還偏偏是一點麵子都不給,那架勢真心是真理越辯越明,是不怕打破砂鍋問到底。

實際上看到這一幕的時候,大跌眼鏡的不止是托洛茨基,連列寧都有一種是不是布哈林拿錯了劇本的感覺。這位哪裏還有一點兒托洛茨基親密小夥伴的感覺,那簡直是不共戴天的仇人。

措不及防之下,托洛茨基被打懵了,準備不夠充分的他被布哈林衝了一個稀裏嘩啦,再加上斯 大林抽冷子的打悶棍,幾番交鋒下來托洛茨基完敗!

軒然大波啊!之前不管是列寧還是托洛茨基都認為黨內的下一代除了小斯和斯 大林最有出息之外,其他的人都隻能充當角色球員。認為布爾什維克下一代領導人很有可能依然是兩巨頭模式。強勢的小斯帶著弱勢一點的斯 大林,兩個人互相補充互相促進。

可這一次布哈林一鳴驚人了,從他在這一次論戰中表現出的水準,誰敢說他比小斯和鋼鐵差?甚至在列寧看來,布哈林所表現出理論水平超出了小斯和鋼鐵一大截,僅僅從理論的角度說,補充和發展馬 列主 義的重任更應該落在他的肩上。

可以設想一下,布哈林主管意識形態工作,黨 務交給斯 大林,全局由小斯負責,這種分工合作方式似乎也挺不錯的。不是在開玩笑,列寧確實有些動心了,布哈林除開有時候犯二很奇葩之外,在理論方麵真心是很強大。有這樣一個革命理論家把持俄國的意識形態領域,這至少可以保證兩三代人之內,俄國的革命不會走歪路!

當然,這種前景雖然很美妙,但是列寧並不會馬上就開始進行布置,因為暫時不用著急,以他和托洛茨基的年紀,在一線幹十年是輕輕鬆鬆,退了二線也能幫著掌舵把關,後麵至少有十幾年的時間看一看布哈林是不是真的有這個能力。

對於導師大人來說,馬上結束關於世界大革命的爭論,趕緊的搞定同協約國的談判,盡快的恢複俄國的經濟才是最重要的問題。至於什麽接班人,他列寧才剛剛50歲,未來的十年將是他狀態最好的十年,他完全有信心在未來的十年中開創俄國的新篇章!

所以我們很快就能看到,在一九二零年四月一日,又是愚人節的這一天,蘇維埃俄國、東普魯士人民共和國和協約國在華沙達成一致,雙方結束戰爭狀態,按照軍事分界線進行全麵停火,至於波蘭的前途問題,將交給在瑞士蘇黎世召開的新一輪談判去解決……全本小說網

ps:

鞠躬感謝尤文圖斯同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