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

56 調整

ps:想聽到更多你們的聲音,想收到更多你們的建議,現在就搜索微信公眾號“qdread”並加關注,給《天兵在1917》更多支持!

54號工程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樣子貨,根據康斯坦丁的說法,要解決上述全部問題,至少還需要一年的時間。也就是說縮水版的t-54最快也得在1936年才能投入生產。而這對於李曉峰來說根本是不能接受的,從1936年到戰爭爆發可是沒幾年的時間了,這麽短的時間不足以生產出足夠數量的t-54。

但是康斯坦丁說得很明白:“發動機和傳動係統的可靠性和壽命都有問題,暫時隻能發揮出75%的效能,對於一款總重量超過36噸的‘重’型坦克而言,很容易過熱拋錨。我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提高工藝技術水平,短時間內無力改善……”

其實這等於是宣判了54號工程的死刑,發動機的最大功率隻存在於紙麵上,現在通過變速箱之後,能作用在主動輪上的最大功率實際上隻有350馬力的樣子。而這點兒功率對於一輛超過36噸的坦克來說,無疑是不夠的,也就是說54號工程樣車的越野速度有點慘不忍睹。

“速度慘不忍睹還算好的!”康斯坦丁挖苦了一句,“實際上懸掛係統也存在問題,在扭杆懸掛的合金工藝上北方工業非常不成熟,如今製造出的扭杆懸掛幾乎無法負擔36噸重的坦克進行長期的越野行駛,尤其是第一對負重輪的那對扭杆懸掛。因為前部裝甲過厚。壓力非常大。在1000小時的越野實驗中,出現過斷裂故障。”

反正李曉峰是全明白了,54號工程恐怕是無法繼續,想要保證原本的技術性能幾乎是不可能的,要麽減重要麽盡快的搞定從發動機、傳動到扭杆懸掛的全部問題。當然,康斯坦丁已經說了,這是不可能的,需要時間。

於是乎在1934年6月下旬。經過一番冥思苦想和痛苦的糾結之後,李曉峰提出了一個建議——搞一款縮水的54號工程,保持54號工程的總體設計和布局以及保持原有動力係統不變,通過削弱裝甲,縮減底盤的幾何尺寸,實現輕量化。說白了,這就是某仙人想起了天朝翻版t-54搞的62式輕型坦克,既然54號工程搞不出來,太重了,那麽就先搞輕量化的62湊合吧!

康斯坦丁一開始還以為某人是瘋了。不過很快通過研究他就發現,這還真可以這麽弄。一番搗鼓之後,後來被稱為54s工程的t-35中型坦克就走下了繪圖板。

而且是很快走下繪圖板,到了1935年年初,通過寒帶實驗之後,在當年2月中旬就正是走上了北方工業的生產線。到了5月中旬,北方工業已經生產出了大約50輛交給eo公司試用。按照本年度的生產計劃,從七月份開始,生產將進一步提速,達到每月生產30輛的目標,到年底必須生產出300輛。

李曉峰原本準備讓eo公司駐維堡特區的部隊接收這批坦克,而現在伏羅希洛夫跟機械化部隊搶bt-2,隻好讓54s工程提前進入紅軍服役了。

那麽這個54s工程也就是後來的t-35中型坦克究竟是個什麽樣子呢?說白了就是62式的翻版,但是速度和越野能力比62式要差,原因也很簡單,62的12v150-3發動機有430馬力的功率,而北方工業生產出的b2發動機雖然紙上麵有500馬力,但實際能用的也就是350馬力,單位功率的下降自然導致了機動性下降。而且54s工程的底盤比62式要長和稍微高一些,原因自然是縱置發動機以及發動機散熱附件還是老b2-34的模式,而不是後來b54發動機的模式。

當然,總體而言,54s工程性能還是不錯的,戰鬥全重接近21噸,乘員四人,裝備一門45毫米坦克炮,最大公路速度有55千米每小時,最大行程450公裏,炮塔裝甲正麵防盾處有45毫米,車體首上裝甲35毫米,而且請注意,這還隻是垂直厚度,算上傾角之後,等效裝甲實際上更厚!

說實話,在20噸出頭的重量上,有現在這種性能,簡直就是一個奇跡,反正試用了54s工程的eo公司坦克兵對其是讚不絕口,強烈的要求趕緊多裝備一些。

不過李曉峰卻並不是特別滿意,主要是對火力不滿意,用於bt係列坦克和t-26的45毫米反坦克炮性能實在很一般,僅僅比37炮強一點兒。而原版的62可是能扛t-34-85的火炮的,哪怕現在沒有85炮可用,至少也得用76炮吧?

問題是,76炮紅軍的步兵部隊也搶著換裝,再加上一些官僚作祟,出口給北方工業的76就被叫停了,就是這些45炮都是李曉峰憑著麵子和關係弄到的。

當然,北方工業也沒有閑著,也開始改進54s工程,比如換裝更大口徑的火炮,比如換裝火炮穩定器,甚至還有將其改造為自行火炮的計劃。

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曉峰終於通過政 治交易讓54s工程,也就是後來最初被稱為t-35中型坦克,後來被稱為t-35輕型坦克的山寨版62進入了蘇聯紅軍服役。要知道,這真心是很不容易的。因為以斯 大林和托洛茨基在內一部分高層很反對引進北方工業的產品,整個三十年代都在打壓北方工業,而這一次將是一次空前的突破。

當t-35中型坦克進入紅軍機械化軍服役之後,伏羅希洛夫很快就後悔了,和他搶來的bt-2相比。t-35太高大上了。防禦上兩種坦克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t-35都能跟早期型的t-34掰腕子了。對於當時世界各國普遍裝備的37毫米戰防炮來說,想擊穿t-35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甚至在換成了76毫米或者85毫米火炮之後,火力上t-35也追上了世界主流水準,對於後來廣泛接收t-35的紅軍偵察部隊來說,這種火力太酸爽了!

而且t-35不同於粗製濫造的bt,北方工業的工藝比毛子國內還強不少,尤其是每輛t-35都配有電台,這對於指揮員來說。簡直是一大福音。

反正機械化軍是相當高興的,甚至在bt-7投入生產之後,都拒絕接收bt-7,依然強烈地要求裝備t-35,甚至一度t-35差點逼得t-34下崗失業。如果不是托洛茨基和斯 大林要扶植本國的軍工,在t-35和t-54的聯合絞殺下,t-34恐怕一點兒活路都沒有,甚至連帶著什麽kv係和is係重型坦克一起下馬。

這是後話,暫且不表,在斯 大林鬆口允許引進t-35之後。擺在軍 委主要領導層麵前的還有許多問題:比如部隊編製調整問題,比如部隊裝備暴露出的問題。

先說第一個編製問題吧。騎兵部隊強烈地要求裝備坦克就是一大改變,這意味著以斯 大林和伏羅希洛夫為首的騎兵派開始出現鬆動,開始意識到現代化戰爭真心沒有騎兵的活路了。哪怕給每個騎兵師補充一個坦克團有工業上的壓力,但從長遠看這是好事,值得提倡。

實際上相對於騎兵的編製調整,機械化步兵軍的編製調整才是大問題,從這一階段的戰鬥來看,機械化步兵軍的編製是不合理的,坦克過多,步兵過少,尤其是步兵的機械化程度很低,造成了戰場上一係列的配合問題。

烏博列維奇說道:“我認為機械化部隊必須加以調整,必須加強步兵的機械化程度,研製能伴隨坦克作戰的步兵車輛已經是迫在眉睫!”

經過一番爭論,在1935年均為簽發了第010/20號戰時定員標準,機械化步兵軍改稱為機械化軍,其基本編製為兩個坦克師,一個機械化步兵師,一個陸軍航空兵大隊,一個汽車團和若幹輔助部隊。

其中坦克師定員10940人,擁有坦克375輛,裝甲汽車95輛,野戰炮36門(實際上就是一個炮兵團,分三個營:12門152榴,12門122榴,12門火箭炮)、37毫米高射炮12門(也就是一個營),76毫米高射炮4門。

每個坦克師包含兩個坦克團、一個機械化步兵團和一個榴彈炮團。其中每個坦克團由四個坦克營組成,包括兩個中型坦克營(裝備t-34或者t-35),一個快速坦克營(裝備bt 係坦克),以及一個噴火坦克營。

每個機械化步兵團由三個機械化步兵營組成,其中每個營有三個步兵、一個機槍連和一個迫擊炮連。

至於師屬輔助部隊則包括:一個偵察營、一個汽車運輸營、一個工兵營、一個維修營、一個通信營、一個高炮營、一個交通管理連和政治部。

坦克師進行了調整,但是幅度並不大,真正大幅度調整的是機械化步兵師,每個機械化步兵師包括兩個機械化步兵團、一個坦克團和一個炮兵團、一個偵察營、一個高射炮營、一個反坦克營,額定人員11650人。

請注意機械化步兵師配屬的炮兵部隊有所不同,其炮兵團被大大加強了,含有四個炮兵營(12門152榴,12門122榴,12門火箭炮,以及12門76.2毫米加農炮)。

其反坦克營分為四個連:8+8+8門45毫米反坦克炮(三個連),8門76.2毫米f22。

高炮營則裝備兩個連的37毫米高射炮(各8門),4門76.2毫米高射炮以及相當數量的14.5毫米高射機槍。

機械化步兵師最主要的變化體現在機械化程度,開始大量的裝備ba-20型裝甲汽車,甚至按照總裝備的要求。開始研發新型能夠伴隨坦克作戰的履帶和半履帶車輛。

這就是馬上就要提到的mt-lb36型履帶裝甲輸送車。別看這個車有個mt-lb的前綴。但它真心和蘇聯在1970年代弄的那個mt-lb裝甲輸送車沒太多關係。這種由北方工業生產的履帶式裝甲輸送車其實就是天朝63式裝甲輸送車的山寨版。幾乎是一模一樣!

實際上對於已經搞定了54s工程的北方工業來說,弄一款基於現成技術的履帶式裝甲輸送車沒有任何難度。現成扭杆懸掛,甚至因為重量輕,難度更小。現成的發動機,將b2-34拆掉半組汽缸,改成直列式型號就ok了。

當然,這種戰鬥全重不超過13噸的裝甲輸送車防禦自然不太好,也就是抵禦機槍彈的水平。戰場生存力比較有限。但是相對於半履帶車輛,甚至相對於蹲在坦克上時刻擔心車禍的步兵們來說,mt-lb36就是很理想的載具。

可惜的是,蘇聯的工業能力實在有限,連載重卡車的缺口都填不滿,而且全履帶車輛造價更貴,mt-lb36也就隻能裝備機械化部隊和少部分近衛部隊使用了。直到二戰末期,當機械化部隊開始換裝真正能伴隨坦克突擊的步兵戰車時,換裝下來的mt-lb36才進入摩托化步兵部隊使用。

蘇聯紅軍在二戰中使用最廣泛的還是裝甲汽車,比如在德軍和美軍中使用廣泛的半履帶車輛。在1938年開始投產,裝備了一部分紅軍摩托化部隊之後。在殘酷的戰鬥中。很快毛子就放棄了這種越野能力不上不下,既沒有mt-lb36好,但是造價又比普通裝甲汽車貴很多的非驢非馬貨色了。

陸軍的改變不僅僅體現在新坦克、新的履帶輸送車上,更重要的還是體現在炮兵的機械化程度上,在此次衝突爆發時,哪怕是像機械化步兵第一軍這樣的王牌部隊,其炮兵也就是履帶拖拉機充當牽引工具,甚至還有不少是靠卡車牽引的,至於什麽自行火炮?聞所未聞。

隨著mt-lb36進入現役,情況開始改變了,首先是團屬的迫擊炮被裝上了mt-lb36的底盤,緊接著122榴也開始被裝上mt-lb36的底盤,實現了很原始的自行火炮。甚至基於mt-lb36底盤的指揮車、醫療車、通信車也開始普及,大大的改變了紅軍機械化部隊野戰條件下的保障能力。

而在mt-lb36底盤改裝上嚐到了甜頭的紅軍並不滿足這種成果,在1939年啟動了第二代履帶通用底盤的設計工作,準備研發一款能夠包打天下的通用底盤,這一款底盤將包括履帶輸送車、履帶步兵戰車、122毫米和152毫米自行火炮、以及火箭炮發射平台等等。

按照紅軍的計劃,這款第二代通用底盤將換裝紅軍所有的機械化和摩托化部隊,充分地發揮出大縱深作戰的威力。可惜的是,二戰的突然爆發,打亂了紅軍的計劃,換裝工作才剛剛開始,殘酷的戰鬥就讓紅軍不得不繼續維持之前落後的裝備生產線,一直到1943年,當戰場環境大大好轉之後,才重新開始換裝工作。

當然,在1935年談這些還有點早,畢竟mt-lb36都還沒有服役。而且和機械化軍力突然增加的陸軍航空兵大隊來說,mt-lb36都顯得不是那麽高大上。根據羅科索夫斯基的建議,這個陸航大隊將裝備十八架武裝直升機,暫時當然是s11湊數,今後會有大發展的。

這一係列改變被正是提交給軍 委討論之後,問題就來了:爭論的焦點問題是共產國際履帶牽引平台的普及問題和空軍戰機的換裝問題。

你問什麽這兩個問題會是焦點呢?很簡單,首先,履帶牽引車涉及到了拖拉機的產能問題,這種基於t-24坦克底盤改裝的履帶牽引車性能還是不錯的(至少能滿足紅軍炮兵的要求),但是工廠為了完成工業任務,也就是為了保證集體農莊化的進行,農用拖拉機才是優先項目。

在這一點上斯 大林甚至跟托洛茨基是一致的,他們反對共產國際牽引車擠占農用拖拉機的份額,甚至認為這種履帶牽引車太貴了,紅軍應該使用農用拖拉機就行了。

說到底還是囊中羞澀以及蘇聯的基礎設施建設太差勁,看看英國人、美國人、法國人對履帶式牽引車有太多興趣嗎?沒有,半履帶車輛對他們來說就足夠了。

可蘇聯糟糕的交通和基礎設施讓紅軍的炮兵麵對的是個爛攤子,高等級公路太少,野外泥濘的土路上,重型火炮的牽引工作真心是要命,別說什麽載重卡車就是半履帶牽引車都不夠用的。

對於這一點和蘇聯紅軍掉進一個坑裏的德國人是深有感觸的,隻有他們才明白紅軍炮兵為什麽對全履帶的牽引車那麽熱衷,哪怕僅僅隻是拖拉機都比精良的奔馳卡車強!

好在這回的爭論中,之前李曉峰給了伏羅希洛夫很大的麵子,優先滿足了紅軍騎兵對坦克的要求,這使得斯 大林必須還這個人情,在拖拉機的問題上,他沒有過多的刁難某仙人,同意1935年度大量的生產共產國際牽引車,還規定了一個指標——產量不得低於2000台。

這給托洛茨基氣了個半死,也使得這位在空軍的問題上是暴起發難:“從這二十多天的戰鬥中,我們能夠看到遠程航空兵的作用微乎其微,沒能夠做到將敵機消滅在機場上的任務,而對於關係到前線戰鬥的近距離支援任務,它們又毫無作用。我不得不懷疑遠程航空兵的作用,我們的財政十分緊張,每一分錢都必須花得有價值,而在遠程航空兵上,我根本看不到這樣的價值……既然如此,我就必須要問,遠程航空兵有必要繼續投入嗎?比如從美國進口b17轟炸機的計劃,就非常的不妥,這種昂貴的四發轟炸機在我看來根本是沒有必要的!”

托洛茨基不光攻擊了b17項目,還攻擊了伊-16和伊-20項目:“伊-16的表現十分糟糕,飛行員同誌對其惡評如潮,這種性能不怎麽樣的單翼機在我看來就是一個錯誤。空軍應該將目光放在雙翼機上,隻有像伊-15一樣可靠的飛機才能保衛蘇維埃的天空。應該立刻修改伊-20項目的技術要求,應該改為發展更先進的雙翼機!”(小說《天兵在1917》將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鮮內容哦,同時還有100%抽獎大禮送給大家!現在就開啟微信,點擊右上方“+”號“添加朋友”,搜索公眾號“qdread”並關注,速度抓緊啦!)全本小說網

ps:

鞠躬感謝風飄影動、湯圓0212、hzwangdd和尤文圖斯同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