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

374 新技術

簡單的對比一下兩種測距儀我們就能發現:合像式測距儀利用一根水平長管作為基準長度,在其兩端設置物鏡組,物鏡組的光軸垂直於測距基線,測距時分別產生關於目標的影像。一側在目鏡中成的像隻有上半部分,另一側隻有下半部分。由於測距基線的的存在右側的像相對左側的像偏右。通過旋轉偏光鏡使上下兩像重合。通過測量偏光鏡旋轉的角度就可以換算出與目標的距離。

體視式測距儀與合像式測距儀類似,不同之處在於目標在目鏡中成像後,測距人員通過在左右目鏡中同時觀察測距儀兩端對同一目標所成的像,由人通過視覺感官來對目標進行感覺。此時通過前後移動目鏡中的光標,當操作人員感覺目標與光標重合時直接讀出距離數據。

體視式測距儀的誤差之所以小於合像式,是因為其測距是依靠測距員視差直接感覺距離,直接得出距離數據,而合像式測距儀是通過對準上下兩部分的像,隻要沒能將像完全對準(而這是十分困難的),誤差就將在角度對距離的換算中會被放大。

所以在遠距離上視線張角較小時,體視式測距儀的精度將優於合像式。而且體視式測距儀對於不規則外形的目標也具有測距能力,所以體視式測距儀常用於校射和防空。

合像式測距儀雖然遠距離測距精度不高,但是相對於體視式測距儀來說,其對於人員的操作壓力較小。而且得到近處目標距離的速度更快。精度也較高。所以雖然遠距離精度對於體視式測距儀處於劣勢。但用於對本方艦隊航行時航跡標繪還是有意義的。因為此時的目標是近距離編隊中的友艦和固定的航標,而且此時需要較快的數據率,同時可能需要快速轉換測距的目標,而對精度要求較低。所以合像式測距儀一般適用於這種場景。

當然不管是合像式測距儀還是體視測距儀都屬於光學測距儀,對光學玻璃和磨鏡工藝都有比較高的要求,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搞得定的。其對使用的人員還有比較高的技術要求,並且反應速度比較慢,並不適合一兩千米內的炮戰。

對坦克兵來說。迫切需要一種測距速度更快更準確的測距儀,而很顯然不管是合像式測距儀還是體視式測距儀都不能滿足這種需求。唯一能滿足這種需求的也隻有激光測距儀了。不管是反應速度還是精度,激光測距儀都能完爆上麵兩種傳統的光學測距儀。唯一的問題是,當時落後的工藝製約了激光器的體積和功率,而且早期的第一代激光測距儀對人眼還有一定的損傷。

當然對於急迫的紅軍裝甲兵來說,這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在充足的資金投入下,刊用的裝甲兵激光測距儀在1944年上半年就誕生了,最初的那一批裝備給了t-54坦克。這直接導致t-54的戰鬥力直線上升,配合d-10t和新的100毫米滑膛炮。終於可以在遠距離上精確的狙殺德國坦克了。

當然,也隻有少數t-54和原is係列的重型坦克才能享受安裝激光測距儀的待遇。這一批坦克也僅僅裝備給近衛部隊,畢竟第一代激光測距儀的造價頗高,並不是廉價的t-34和t-35能夠享受的。

不過紅軍也沒有停止改進t-34和t-35的火控,雖然不可能給它們安裝昂貴的激光測距儀,但在李曉峰的建議下,紅軍裝甲兵開始在低檔坦克上普及測距機槍。所謂的測距機槍其實就是跟坦克炮同軸安裝的重機槍,在1500米左右的距離上,該機槍的彈道特征基本跟坦克炮一致。

具體的使用辦法是:當炮長發現了敵人之後,立刻進行測距,然後按照測定的距離裝訂測距儀機槍的標尺,再立刻打一個短點射。之後觀察測距機槍曳光彈的彈著點,如果擊中了目標,就立刻用坦克炮射擊。否則,則說明測距失誤,按照測距機槍彈著點進行修正之後再次射擊,直到命中目標為止。

實事求是的說,測距機槍的性能有限,不過是火控設備發展早期的“對付”的辦法,對於提高遠距離射擊的命中率效果有限,尤其是對射擊遠距離移動目標不是特別給力,而且操作比較繁瑣,尤其是在測距一項上並沒有本質的改進。

不過在1943年,這已經是很高大上的解決方案了,至少廣大紅軍坦克手還是比較歡迎這個方案的。很快在1943年7、8月份,一場給t-34和t-35改裝測距機槍的工程就風風火火的展開了。

而從1943年10月開始,德國坦克兵就突然發現紅軍坦克手的遠距離交戰能力直線上升,不光是那些“珍稀”的t-54遠距離炮戰變得很凶悍,連帶著廣大“爬蟲係”的t-34和t-35也開始拓展交戰距離,讓德國坦克兵和反坦克炮兵苦不堪言。

關於測距儀的話題暫且說到這裏,回到之前的主題——導航。激光器的實現使激光陀螺儀得以實現,但是以當年蘇聯在這個領域的基礎,很快搞出刊用的激光陀螺儀還是很為難的。李曉峰很快發現,第一代激光陀螺儀僅僅能在實驗室裏少量製造,體積和精度都不說,這個成本就斷然無法接受。無奈之下,某仙人也隻能作弊,采購了一批20世紀60年代水準的激光陀螺儀裝備給紅軍遠程航空兵使用。當然,數量是比較有限的,基本上每個轟炸機團大概能分到兩到四部。

不過這並不是什麽大問題,對於當年的大機群地毯式轟炸來說,並不需要每一架轟炸機都裝備激光陀螺儀,一個編隊有兩架裝備有激光陀螺儀的導航機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其他的飛機跟著飛就ok了。

從1943年9月開始。德國人明顯就感到奇怪了。明明他們已經采取了有效的手段幹擾紅軍的無線電導航設備,但是蘇聯的重型轟炸機卻總能準確的找到轟炸的目標。哪怕是一片漆黑的夜晚,進行了嚴格燈火管製的城市依然會被紅軍轟炸機找到,然後炸成一片火海。

對於紅軍究竟是如何精確導航定位的,德國人始終是百思不得其解,他們傾盡了一切努力企圖破解這個秘密,但是在kgb的嚴防死守下,沒有取得任何突破。

不光是德國人百思不得其解。連帶著盟友英美也是直撓頭,同樣對德國進行戰略轟炸的他們也麵臨著導航問題,哪怕是大不列顛離德國更近,但是在德國人采取了嚴格的對抗措施之後,導航問題依然迫在眉睫。導致英美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升級己方的無線電導航係統。而他們也很想知道紅軍究竟是如何做到精確定位和規避幹擾的。尤其是後者,他們的興趣不是一般的大。

當然,蘇聯不可能向英美公布激光的秘密,好容易領先了將近20年,蘇聯自然不可能拱手將這個領域的優勢送出去。為了迷惑英美,kgb散布了大量的假情報。並有意的誤導英美。

比如宣稱蘇聯製造出了極高精度的機械陀螺儀,引誘英美在這個領域投入大量的寶貴資金。還比如蘇聯宣稱發明了一套全新的無線電導航係統。這套係統能完全避免德軍的幹擾。這也使得英美花費了大量的氣力去刺探紅軍所謂的新型無線電導航係統的秘密,從而暴露了一大批潛伏的間諜和被收買的變節的叛徒。

英美當時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資金企圖搞清楚蘇聯的導航之秘,但是最後不論是極高精度的機械陀螺儀還是所謂的新式無線電導航係統都被證明是子虛烏有。以至於英美最後下結論認為紅軍之所以能夠精確導航唯一的可能是培養了一批極高素質的領航員,這一批牛人讓紅軍避免了德軍的幹擾。

一直到20年後,當美國人製造出激光陀螺儀後,才有一種猜想:會不會在當年蘇聯人已經發現了激光的奧秘呢?

一開始,自傲的美國人認為這是無稽之談,認為以蘇聯的理論和工業水平根本不可能在1940年代製造出刊用的激光陀螺儀。一直到1965年,也就是李曉峰退居二線的那一年,大批量的解密了二戰中的超級機密,其中激光陀螺儀赫然在列。那個時候美國人才發現在這個領域他們已經落後了蘇聯太遠太遠,當他們剛剛開始使用激光陀螺儀的時候,蘇聯已經廣泛使用第二代光纖陀螺儀了。

當然,李曉峰也沒有把所有的雞蛋全部放入激光陀螺這一項上,慣性器件的導航雖然抗幹擾能力強(無法幹擾),但是慣性器件有累積誤差,當航程足夠遠的時候,偏差量就會被越放越大。僅僅依靠慣性導航是無法滿足軍事需求的。

必須有其他手段輔助慣性導航,從而更精確的導航。為此,李曉峰命令kgb的相關機構開展了新的無線電導航係統的研發,這也就是所謂的tacan係統,全稱是tactical air navigation system(戰術空中導航係統),也就是後世所謂的塔康係統。

塔康係統是一種近程極坐標式無線電導航係統。曆史上是美帝在40十年代後期開始研發,1952年投入使用。其原理是:從飛行器上每秒發射30對、間隔為12微秒的詢問脈衝對(成對發射的脈衝)。

當地麵台收到詢問脈衝對後發射同樣間隔的回答脈衝對。而飛行器把收到回答脈衝對的時間與詢問脈衝對的時間相比較,得出脈衝電波在空間傳播的時間,從而得到飛機到地麵台的距離。

這就完成了測距工作,當然這還不夠,還必須能夠側向。而側向工作則由地麵台發射九個呈現心髒形波瓣的調幅形式脈衝信號。這一調幅包絡包括由旋轉心髒形圖樣的15赫方位信號和由九個波瓣旋轉產生的135赫方位信號(這兩個信號的相位與地麵台相對飛機的空間方位有關)。

具體的原理就不細說了,反正通過對比上述兩個脈衝信號,並應用除波瓣技術。飛行器就可以得到一個比較準確的方位信息。從而實現定位。再配合慣性導航設備進行比較,自然能得到精確的定位信息。

這一套塔康係統從1944年開始研發,一直到1949年才投入使用,基本能夠滿足500公裏以內的導航要求,對於紅軍的前線航空兵來說是非常的實用。

當然,李曉峰還是不會滿足了,在此之後,他竭力推進紅軍對衛星導航的研究。從1950年開始預言,一直到1965年蘇聯第一顆實驗型glonass升空,在15年內燒掉了200億美元。這筆巨資讓當年的政.治局異常的肉疼,可誰讓李曉峰強烈地堅持呢?

當然,在未來,政.治局會發現這兩百億美元花得實在太值得了,不僅一次性的解決了紅軍的精確定位問題,連帶著在民用市場上也大大的撈了一筆,在未來半個世紀內創造了不下於兩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

關於新技術的話題就暫且說道這裏,讓我們回到戰場上。看看四月初蘇德兩方的態勢情況。就從北至南說起好了,在東普魯士。依然是對峙的僵局。德軍雖然沒有能力越過猶太人建造的一道道鋼鐵長城,但是猶太人也沒有反攻之力,國力有限尤其人力資源太珍貴的他們並沒有多少機動兵力,寶貴的幾個裝甲師更多的承擔著移動反坦克炮台的作用,他們就是救火隊員,一旦發現了德軍的突破點,就立刻機動前往滅火。

而這種獨特的戰術也給未來猶太人應用裝甲部隊留下了有悖於當時主流的設計思想。猶太人希望獲得一種裝甲堅固而機動性又良好的反坦克平台。從一開始猶太人的裝甲部隊就是立足於防禦的,這跟好朋友紅軍的崇尚進攻完全不同。這也導致紅軍的先進坦克並不能完全滿足猶太人的需求。

在1960年代,猶太人發展出了獨特的梅卡瓦坦克,這種發動機和變速箱前置,通過大量使用傾斜裝甲堆砌出的這種超級重的坦克是個不折不扣的異類。它並不適合真正的裝甲戰,在麵對勢均力敵的對手時,很容易被打癱,好在猶太人當時具有一定的戰場優勢,能夠控製住戰場回收被打癱的梅卡瓦然後進行修複,但是立足於防禦的梅卡瓦充當移動炮塔使用還是不錯的。

北線對雙方來說都是僵局,真正複雜的是中線和南線,在中線隨著第二次布良斯克戰役遭遇慘敗,從明斯克一直到莫濟裏這一線德軍處於全麵的劣勢和被動,基本上可以說喪失了維持戰線的能力。如果不是紅軍之前進行連續作戰消耗比較大,沒有能力繼續乘勝追擊,將德軍趕到白俄羅斯和東波蘭邊境線都不是大問題。

而南線德軍的形勢也僅僅是稍好一點,攻占了基輔對於德國人來說是政治上的強心劑,至少德國國內對此一片歡欣鼓舞,讓希特勒的個人聲望達到了頂峰。

但是我們都知道,基輔並不是被德軍攻占的,而是紅軍主動放棄的。紅軍之所以放棄基輔實際上是為了反攻,隨著烏克蘭第二方麵軍返回基輔以北,烏克蘭第一方麵軍和烏克蘭第二方麵軍收複基輔以及合圍殲滅曼施坦因集群和德軍第17集團軍的時機已經基本成熟了。

對紅軍來說,實施這一作戰基本上就是時間問題,隻要補給就位,隻要烏克蘭第二方麵軍完成休整,就馬上可以給德國佬一點顏色看看。請注意,在基輔方向紅軍的兩個方麵軍集中了大約8個集團軍的龐大兵力,而與之對敵的德軍僅有四個集團軍,雙方的實力差距幾乎是倍數!

如果再考慮到沃羅涅日方麵軍和烏克蘭第三方麵軍已經做好了戰鬥準備,在未來紅軍的兵力將膨脹到至少12個集團軍。而德軍哪怕是再壓榨一遍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意大利炮灰也湊不出多少人,這麽說吧,一旦基輔之戰爆發,德國人將迎接一場狂風暴雨!

這場暴風雨將席卷烏克蘭,一直將德國人趕到東波蘭並威脅羅馬尼亞。這麽說吧,德國人的形勢那真是藥丸!

當然,希特勒是不可能服輸的,元首始終認為這場戰爭的勝利者隻可能是他和德意誌。尤其是當元首找到了扭轉戰局的關鍵性要塞、堡壘戰術之後,他認為被動僅僅是暫時的,堡壘化的基輔等大中城市消耗掉布爾什維克魔鬼的有生力量之後,偉大的德意誌將一鼓作氣的奪取勝利。

不過,在當時看好元首這一套戰術的人實在是不多,比如說曼施坦因就對這一套所謂的要塞和堡壘戰術不屑一顧……全本小說網

ps:

鞠躬感謝一片雪1、frankregill、騎王和尤文圖斯同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