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

376 亞克爾曼

讓我們看看地圖,從敖德薩出發,往東北方向去大約100多公裏就是基希納烏,也就是比薩拉比亞(摩爾多瓦)的首府。向西南方向去大約100多公裏可以抵達伊茲梅爾。而伊茲梅爾跟羅馬尼亞僅僅隻有一線之隔,穿越普魯特河就是羅馬尼亞了。

讓我們再向西看一看,在伊茲梅爾港西南方向直線距離大約又是一百多公裏就是羅馬尼亞的首都布加勒斯特。也就是說,從敖德薩出發,對於高度機械化的紅軍裝甲部隊來說,僅僅隻需要一箱油就能跑到布加勒斯特。而羅馬尼亞的首都一旦淪陷,離布加勒斯特大約30公裏的普洛耶什蒂也肯定是保不住的,那時候第三帝國就將失去最重要的石油產地。

所以在五月份,當敖德薩的包圍被解除之後,軍.委就開始考慮烏克蘭南部的紅軍未來的進攻方向問題了。是從南向北穿插,切入德軍南方集團軍群肋部,還是直插羅馬尼亞,奪取對納粹至關重要的石油產區呢?

說實話,這兩種選擇都很吸引人,如果紅軍有充足的兵力,軍.委不反對兩項措施一起來。但是,很可惜,紅軍的兵力並不是取之不絕的,相反,烏克蘭南方的紅軍幾個集團軍實力實際上是比較虛弱的,頂多完成一個方向的戰略突擊,雙開是絕對不可能的。

也就是說紅軍軍.委麵臨的問題是攻城略地還是殲滅德軍的有生力量。按照最基本的軍事原則,攻城略地是不如殺傷敵人的有生力量的。但是羅馬尼亞的**可是不一般。

為什麽說羅馬尼亞的**不一般呢?僅僅是因為羅馬尼亞有石油嗎?

肯定不是的,在普洛耶什蒂的主要煉油廠被摧毀之前。石油確實是最重要的問題。但是隨著普洛耶什蒂石油產能的70%化為烏有。石油對軍.委的吸引力大大下降了。僅僅是石油不值得軍.委那麽猶豫。

真正讓軍.委動心的還是政治問題。是的,你沒有看錯就是政治問題,因為軍事從來就是服務於政治的。當時,政.治局看到了這樣一種可能:直取布加勒斯特,迫使羅馬尼亞退出戰爭,甚至讓羅馬尼亞倒戈也不是沒有可能。

實際上曆史上紅軍就成功的做到了這一點,在政.治局看來羅馬尼亞的退出戰爭或者倒戈將帶來連鎖反應,將讓東歐和中歐那一票或者被迫。或者勉為其難登上德國戰車的小國重新作出選擇。哪怕不能讓他們立刻退出戰爭或者倒戈,也將促進這些國家反法西斯勢力的複蘇,讓抵抗運動蓬勃開展。

這樣可以極大的打擊對納粹至關重要的東歐和中歐工業生產,迫使納粹分散精力去平息東歐和中歐的反抗,而從減輕紅軍在正麵戰場上的壓力。

這種可能性對政.治局來說太有吸引力了,包括李曉峰在內的全部政.治局委員都認為值得一試,而這就給軍.委接下來的戰略選擇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本著盡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基本原則,又要兼顧政.治局的政治需求,總.參謀部絞盡腦汁才想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

沃羅涅日方麵軍和紅旗獨立濱海集團軍將沿著鐵路向西北方向的基希納烏進攻,而烏克蘭第三方麵軍將從正麵黏住德軍和羅馬尼亞軍隊的殘部。為沃羅涅日方麵軍和紅旗獨立濱海集團軍的“左勾拳”爭取時間,在敖德薩北部地區將敵人合圍並消滅。

看上去這個計劃跟羅馬尼亞並沒有多少關係?表麵上是這樣的。但是總.參謀部在這份計劃的備忘錄中備注:一旦羅馬尼亞軍隊過快的撤出預設包圍圈逃往比薩拉比亞,那麽紅軍的主力將跟隨轉移,解放比薩拉比亞並伺機反攻進入羅馬尼亞境內。

當然,當時還存在另一種可能,就是羅馬尼亞人不選擇向比薩拉比亞和羅馬尼亞方向逃跑,轉而跟隨德軍一起向西烏克蘭逃跑,那麽沃羅涅日方麵軍和紅旗獨立濱海集團軍以及烏克蘭第三方麵軍的任務也隨即轉變,將變為經比薩拉比亞直插西烏克蘭奪取利沃夫封鎖德國南方集團軍群逃跑的退路。

也就是說,紅軍的戰略攻擊方向完全取決於敵人的行動,如果羅馬尼亞人急著回家,那紅軍就緊跟著殺入羅馬尼亞。如果羅馬尼亞人死死地追隨者德國人一起逃跑,那麽紅軍將進行一次大範圍的包抄合圍,一舉將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留在烏克蘭境內。

紅軍的主要將領們自然是喜歡後一種可能,對於這種千裏穿插躍進然後包圍敵人的戰法,他們在內戰時期就鍛煉得很好了,他們很適應這種戰術,也喜歡這種幹淨徹底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能一舉殲滅德國的南方集團軍群,那幾乎可以狠肯定的說德國人撐不過1944年!

當然,紅軍的主要將領,比如烏博列維奇、特裏安達菲洛夫也很清楚這種可能性其實不大,羅馬尼亞人沒道理跟著德國人一起繞遠路逃跑,幹脆退往比薩拉比亞然後回家更直接也更安全。甚至相當一部分德**隊也會選擇這條路。

所以總.參謀部認為下一階段烏克蘭南部的紅軍更可能轉向比薩拉比亞和羅馬尼亞方向作戰,合圍德軍南方集團軍群並不現實。至少烏博列維奇是這麽認為的:“考慮到德軍的南方集團軍群還比較強大,而我軍雖然占有一定的優勢,但這種優勢並不是特別明顯。再考慮到我軍相當一部分部隊戰鬥經驗並不豐富,倉促之下進行如此大規模的大兵團穿插作戰,難度太高。更現實的做法是收複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然後在波蘭解決掉德軍的主力!”

應該說烏博列維奇的認識還是很清醒的,並沒有盲目的貪大求多。而且曼施坦因很快用實際行動告訴了紅軍。德**隊並不是隻有進攻快。逃跑的速度也是不弱的,想要在利沃夫一帶合圍他們基本是不可能的。

說完了紅軍這邊的戰略企圖,讓我們再看看德軍和羅馬尼亞軍隊的選擇,畢竟他們的選擇將決定未來的戰場究竟在哪裏。當紅軍為敖德薩解圍並擊潰了之前負責進攻敖德薩的羅馬尼亞和德國聯軍的消息傳到狼穴時,希特勒不可避免的雷霆大怒。

之前他一直準備從這個方向再擠出兩到三個軍的兵力去增強曼施坦因的突擊力,元首還抱著在切爾尼戈夫打一個大勝仗扭轉被動局勢的夢想。好嘛,還沒等他迎來這場勝利,南邊的敖德薩卻崩盤了。別說抽調兵力支援曼施坦因,恐怕他還得費盡心思的從其他戰線上抽調兵力去填南線的坑。

這麽說吧,希特勒認為南邊的突然失利打亂了他的全盤計劃,給“德意誌贏得轉折式的勝利製造了巨大的障礙”。總而言之,元首很生氣很狂躁。

所以元首立刻就給龍德施泰德下了一道嚴厲地命令,要求南線的羅德聯軍必須盡快的穩住陣腳,一定不能讓烏克蘭第三方麵軍和沃羅涅日方麵軍北上打亂曼施坦因的反擊。

按照希特勒的設想,羅馬尼亞軍隊和德**隊必須立刻就地構築堅固的防線,決不能讓紅軍北上一步。但是讓元首沒有想到的是,羅馬尼亞人實在是太不靠譜了。這些塗脂抹粉的紳士早就厭惡了沒完沒了的戰鬥。被紅軍擊敗之後,那真心是一個個跑得比兔子還要快。而且最最讓希特勒和德軍高級將領無語的是,這些羅馬尼亞人逃跑路線的選擇相當的簡單明了——那就是兩點之間直線最近,哪條路離羅馬尼亞最近,他們就往那條路上跑。

讓我們再看看地圖,從敖德薩出發逃往羅馬尼亞最近的道路是哪一條呢?肯定不是向西北進入比薩拉比亞,雖然比薩拉比亞當時屬於羅馬尼亞,但是羅馬尼亞士兵顯然不認為比薩拉比亞是他們的家。他們的目標是布加勒斯特是多瑙河!

所以羅馬尼亞人沒有選擇逃往比薩拉比亞,而是出門左拐,朝著黑海之濱的亞克爾曼逃去。

可能現在大家夥用搜索引擎或者在地圖上找半天也找不到這個亞克爾曼了。倒不是說這座城市被毀滅了,實際上僅僅是改了一個斯拉夫化的名字——別爾哥羅德-德涅斯特羅夫斯基。不過我們還是按照曆史將其稱為亞克爾曼好了。

亞克爾曼其實是土耳其語(不要驚訝,克裏米亞當年還是毛子從土雞手裏搶來的呢!),意思是白色的要塞。該城位於德涅斯特河下遊,確切的說是德涅斯特河入海口峽灣附近。該城隔著巨大的峽灣同敖德薩“隔海相望”。

亞克爾曼離敖德薩確實很近(20公裏),有兩條路線抵達敖德薩,一條是繞過峽灣經德涅斯特河,另一條是走峽灣入海口處的跨海大橋,那裏直接有鐵路連接敖德薩。

羅馬尼亞人選擇的是哪條路呢?其實兩條路都走了,原本攻擊敖德薩西南城區的羅馬尼亞軍隊直接從“跨海大橋”逃命,而其他的羅馬尼亞人則選擇繞過峽灣。

當然,不管他們選擇的是哪條路,有一條是相同的,那就是羅馬尼亞人跑得真心是很快,愣是讓有心追趕的紅軍小夥子望塵莫及。而這也讓軍.委和總.參謀部目瞪口呆。

因為羅馬尼亞人完全不按套路出牌,選擇了一條總.參謀部之前想都沒有想過的路線,這幫貨怎麽就向著伊茲梅爾方向跑了呢?這和說好的不一樣好吧?

於是乎烏克蘭第三方麵軍和沃羅涅日方麵軍趕緊就請示軍.委:“這到底是追還是不追呢?”

說實話,軍.委,尤其是烏博列維奇是無比的蛋疼,追吧,之前軍.委選擇的戰略重點不在那個方向哈?不追?難道就這麽眼睜睜地看著羅馬尼亞人跑了?

經過一番緊急磋商,軍.委給沃羅涅日方麵軍和紅旗濱海集團軍下達了命令:“立刻追擊!”當然,與此同時,軍.委也命令烏克蘭第三方麵軍向北進攻。肅清烏克蘭南方的納粹殘餘勢力。

作為沃羅涅日方麵軍的司令員葉廖緬科對軍.委的命令是有些含糊的。他的方麵軍下屬三個集團軍(37、38、41)集團軍。再加上配合作戰的紅旗獨立濱海集團軍也僅僅有四個集團軍的實力。這點兒兵力就往羅馬尼亞腹地衝,似乎很危險哈!

整體而言,葉廖緬科是疑慮重重,自然的動作就遲緩了一點,並沒有立刻貫徹軍.委的指示馬上開展追擊,而這就給了德國人可以利用的機會。

什麽機會呢?希特勒獲知羅馬尼亞人朝著老家撒丫子跑路之後,又是火冒三丈,不過此時元首知道光生氣沒有任何意義。他看到了一種很危險的可能性,那就是紅軍乘著羅馬尼亞軍隊慌亂的當口一口氣殺入羅馬尼亞,顛覆其法西斯政權。

不得不說,在政治方麵希特勒的水平還是很高的,他看穿了蘇聯政.治局的企圖,並立刻做出了反應。他當即命令和羅馬尼亞人一起撤退的德軍立刻停止跑路,馬上重整部隊前往亞克爾曼,並要求一定要守住亞克爾曼。

亞克爾曼太重要了,隻有在這裏擋住紅軍,才能避免羅馬尼亞發生連鎖反應。堅守住這裏,不僅可以讓猶如驚弓之鳥的羅馬尼亞人重新冷靜下來。保住這做重要的橋頭堡,還意味著將來可以再次攻打敖德薩。希特勒固執的認為,現在僅僅是一時的被動,未來他將重整旗鼓。

很快,原本屬於德軍第17集團軍的第44山地軍就接到了元首嚴令,這些可憐的山地步兵不得不停下逃跑的腳步轉身返回剛剛被他們拋棄的亞克爾曼。感謝上帝,葉廖緬科的遲疑導致紅軍僅僅有少量先頭部隊抵達了這座城市,一番不算激烈的戰鬥之後,還沒站穩腳跟的紅軍就被打跑了。

當然,僅僅靠殘破的第44山地軍肯定是不可能守住亞克爾曼的,為了保住這座重要的要塞和橋頭堡,希特勒給羅馬尼亞政府施加了巨大的壓力,迫使羅馬尼亞人將原本駐守在伊茲梅爾地區的守備部隊調往了亞克爾曼(約兩個步兵師),此外又將部分逃回來的潰兵組織起來,又拚湊了大約三個師的兵力投入了亞克爾曼地區。也就是說,在軍.委再次命令葉廖緬科立刻進行追擊時,亞克爾曼地區的軸心國守備力量大約是這樣的:

德軍第44山地軍的第257步兵師和第100輕型師(這其實都不是精銳的第44山地軍主力部隊,其主力是第1、第2、第4山地師)。

羅馬尼亞第6、7、14步兵師,第2、第7山地步兵旅以及第8騎兵旅。

羅馬尼亞和德軍總兵力合計大約為五萬人。而他們的對手沃羅涅日方麵軍第41集團軍和紅旗獨立濱海集團軍總兵力高達15萬人,雙方的力量對比大約是三比一,德國和羅馬尼亞居於絕對的劣勢。

這對於德軍指揮官耶內克上將來說,簡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且這位步兵上將也認為這項任務毫無意義。這位上將曾直接對龍德施泰德抱怨說:“愚蠢的波西米亞下士為了眷念土地而白白的讓我們去送死……”

這話聽起來似乎有道理,實際上希特勒的軍事才能沒有那麽不堪,他當然知道堅守亞克爾曼很危險,但是不擋住紅軍的兵鋒,那麽羅馬尼亞就危險了,為了更久的將羅馬尼亞和它的油田留在己方陣營當中,亞克爾曼必須守住,紅軍也必須被擋住。即便明明知道堅守很困難,但象征性的猛烈抵抗也是必須的。應該說,作為高明政客的希特勒比他的將軍們有著深邃的洞察力和判斷力。

不過耶內克上將的也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抱怨了,因為在軍.委的督促下,葉廖緬科不得不加快了步伐,華西列夫斯基指揮的第37集團軍快速前插,截斷了耶內克的部隊向伊茲梅爾逃跑的通道,而緊隨而來的科涅夫的第38集團軍也出現在了亞克爾曼城郊,而在後麵托爾布欣的第41集團軍也是蓄勢待發。

總而言之,耶內克被團團包圍了,除了一門心思的死守下去,他沒有任何辦法了。在此後的兩天裏,紅軍席卷了亞克爾曼西南的大部分地區,兵鋒直指伊茲梅爾。也就是亞克爾曼這個討厭的釘子將紅軍的交通線截斷了,使紅軍繼續前進麵臨補給問題,這才讓紅軍不得不認真的麵對耶內克上將和他的部隊。

在葉廖緬科的命令下,托爾布欣的第41集團軍被選定用來攻打亞克爾曼,倒不是葉廖緬科喜歡托爾布欣,而是這位大胡子將軍很清楚軍.委更欣賞科涅夫和華西列夫斯基,這兩位的部隊更加精銳,不能消耗在啃骨頭的攻堅戰中。

一開始托爾布欣很高興能接受這個任務,認為攻占亞克爾曼並不是什麽難事,但是很快這位胖胖的未來的陸軍元帥就發現這塊骨頭很難啃了……全本小說網

ps:

鞠躬感謝sc-vx、豬瀟灑2、失落的殘楓、使地飛和尤文圖斯同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