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

612 帝國之殤

總有人有一種錯誤的感覺,總覺得大英帝國的衰亡和美帝國主義的製霸是一種順順利利的權力禪讓。大英帝國將世界大權的權柄真心實意的交給美國,由美國代替英國執掌世界。仿佛這兩家是和平交接,是一派和氣。

可是曆史真是如此嗎?後來的英美特殊關係真的有那麽美好嗎?反正李曉峰是不相信這種鬼話的,權力誰不喜歡,可以當老大誰願意甘於人下當老二呢?尤其是那些已經當了很多年老大的人,讓他們乖乖的交出權柄,真的有那麽容易嗎?

可能有同誌要說,英國人之所以那麽“心甘情願”地當老二,原因是蘇聯的崛起,是紅色帝國給了英國太大的壓力,迫使英國向美國做出讓步,兩家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說實話,這也是扯淡。確實,二戰結束之後,由於共同對抗蘇東集團陣營以及**意識形態的需要,英美之間確實有很多共同話語。而且英國也確實損失慘重、帝國搖搖欲墜,為了防範德國再次崛起以及應對蘇聯的挑戰,英國確實需要美國的幫助。

但是,英美的特殊關係雖然有上述現實基礎,但所謂霸權的“和平禪讓”卻僅僅是修飾性的說法,說白了就是春秋筆法。英國兩國之間在新舊霸權興衰的關鍵時刻雖然沒有發生過熱戰,但不意味著兩國沒有為維護或者獲得霸權進行艱苦卓絕的戰爭,英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毫無疑問一直就是在為維護霸權而戰。

也就是說英國人絕不是心甘情願的將權柄交給美國的,如果英國人真有這麽好說話,拿破侖時代以及一戰和二戰根本就不會發生——反正英國不在乎霸權,隨手交出去不就完了。

可問題是,英國人有這麽大方?當年幹拿破侖英國人可是大出了血的,反法聯盟之所以能一次次的形成那是因為英國人在掏腰包,幾乎每個加入反法聯盟的國家都能從英國那裏拿到經濟援助。沒有英國人出錢,俄國人出兵,反法聯盟尼瑪就是一個笑話。

再看一戰,整個戰爭期間英國投入了史無前例的670萬大軍。大英帝國的各個自治領、殖民地也動員了起來,為戰爭貢獻了大量的軍隊和勞工,僅尼珀爾就有5.5萬餘名廓爾喀士兵加入到英屬印度軍隊中作戰。在主要殖民地中,印度貢獻了140萬軍隊,加拿大供應了63萬、澳大利亞提供了41.5萬,南非提供15萬,新西蘭13萬。

如果英國人對霸權的權柄是可以隨手讓渡的,他吃撐了全麵動員殖民地?

不光是動員幅度大,英國為一戰付出的代價也是沉重的,戰前,美國欠英國4億多英鎊債務,戰後則是英國反而欠美國8.5億英鎊。英國的黃金儲備因為一戰下降4200萬英鎊,海外資產四分之一在戰爭期間因為資金緊張而被迫出售。

不在乎霸權英國吃錯了藥打這一場仗?

甚至從一戰後俄國的情況也能看出英國對霸權是多麽的熱衷,當年英法兩國在1918年就秘密簽訂了瓜分沙俄的秘密條約,為了徹底的解除大英帝國霸權的威脅者——俄國,英國人為了幹涉俄國革命僅1918年到1920年就投入了4600萬英鎊的相關費用。

好在是當年列強的經濟在戰後崩潰了,讓負擔巨大的英國沒能力繼續投入巨額幹涉費用才不得不罷手,才改武裝圍剿為和平演變。當年連列寧都感歎道:“盡管存在資本主義的包圍,但我們已經基本能在國際上生存下去了。”

上述總總隻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英國是絕不願意將霸權相讓的,既然如此英國和美國之間的權力轉移也就不存在什麽和平禪讓了,而是赤果果的權力之爭。英國是輸掉了這場權力之爭,不得不向美國低頭。至於所謂的英美特殊關係,不過是英國人拿來麻痹自己以及美國人給英國人一個台階下而已。

那麽英國人究竟是什麽時候輸掉這場爭霸的呢?在李曉峰看來,英國人不是1947年輸掉霸權的,也不是1945年,而是再往前推二十年的1925年。

1925年是個很關鍵的年份,雖然這一年並沒有發生什麽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這一年卻是一個分水嶺。在這一年之前到一戰結束的那一刻,其實是曆史大神留給英國寶貴的調整時期。這個階段英國雖然因為戰爭受創嚴重,但是長達五年的時間完全可以做一些事兒的。如果抓住這五年進行變革,英國未嚐沒有延續霸權的可能。

可惜的是,1920年到1925年英國人什麽都沒做,然後從1925年到1935年還是在打瞌睡,這十五年揮霍掉的不僅僅是時光,而是大英帝國的最後的生機。

那十幾年的英國和之前一百年的英國沒有任何變化,老邁的紳士堅持著以往的傳統,越來越不合時宜,直到被淘汰。那些年的英國頑固的堅持帝國主義路線和自由貿易的教條,外交政策依然是千年雷打不動的維持大陸均勢原則。

說實話,這些都不合時宜了。帝國主義的什麽就不去批判了,維持大陸均勢的外交政策也不廢話,這兩點已經說過太多太多。現在說點經濟上的內因。

思維僵化和盲目自由就是英國經濟的死穴。由於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以英國的精英們始終處於一種自我滿足的狀態的中。亞當斯密和李嘉圖等英國經濟學家所提出的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在英國幾乎等於是經濟學聖經,是絕對不能違反和褻瀆的。

所謂的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其核心是強調限製政府行為、減輕稅負和自由貿易。19世紀這一理論是符合客觀現實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英國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不過這一理論的實現也是客觀建立在英國首先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擁有超越其他國家的技術優勢這一前提之下。

隻不過等到了19世紀末,這種技術優勢已經喪失殆盡,英國的工業能力和技術更新速度已經被美國、德國超越,繼續推行低稅、不幹預的經濟政策幾乎等於在產業競爭上放任自流。19世紀中後期到1900年,美國的關稅稅率大概保持在40%到50%之間,這一政策有效的保護了美國國內的產業,使其獲得了超越英國產業的基本環境。比如在1869年美國國內來自外國的進口成品占據市場份額大概是14%,而到了1909年時,這個數字就隻剩下6%。

再反過來看英國,1880年之後的十年間,進口額的增長了大約7倍,英國從之前的出口國變成了國外商品的最大銷售市場。變成人家的商品銷售市場基本上也就等同於宰,這在國際經濟體係中是處於完全被動的位置,按道理說以英國精英們的智力,不會看不到這是很要命的事情,但現實卻是英國人幾乎對此熟視無睹。

為什麽呢?原因還是出在日不落帝國上,經曆過拿破侖時代、一戰洗禮的大英帝國獲得了全世界最廣袤的領土,截止到1931年英國共獲得了大小殖民地59處,殖民地總麵積達到了驚人的3480萬平方千米,所轄人口總數也達到了4.63億。

這意味著什麽?這意味英國擁有廣袤的廉價初級原料產地以及同樣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可能有同誌又要說了,這難道不是好事嗎?誰不希望家大業大呢?

是好處不假,但是也存在著隱憂。因為資源豐富、勞動力又廉價。對於英國的老板們來說,隻要從事最簡單的農業種植和開礦就能賺大錢,既然賺錢如此簡單,何必去搞複雜的工業,何必去攀科技樹呢?

其實後世類似的例子也不是沒有,什麽中東的油老板、拉丁美洲的委內瑞拉以及北極熊都掉進了這個坑裏。對這幾家來說,石油資源大大的有,賣原油多簡單多方便,搞工業投資大見效慢,怪累得慌的。

所以我們能看到俄羅斯一直在吃蘇聯的老本,*也不過靠著賣石油賺了點錢就收獲了人民的愛戴。可一旦石油需求不旺盛,連沙特這樣的土豪都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正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生活太優越也是有害處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人一旦習慣的懶惰,再想勤奮恐怕是很難的。

英國人也是如此,龐大的殖民地給了英國人無數的機會,來錢太容易讓他們忘記了祖輩積攢這點家業的艱辛,一個個的都變成了敗家子。一個個都走容易賺錢的路子,不老老實實的攀科技樹搞技術革新,轉而去賣資源或者更幹脆的玩錢變錢的金融把戲,結果優勢是越來越小,直到被後來者趕上。

前麵說了,其實英國在一戰後還是有機會的,以當時英國的金融資本的力量完全可以拿出很大的一部分資金來搞技術革新,並同時對殖民地進行真正的開發(而不是簡單的搞種植業或者幹脆掠奪資源)。

但是曆史告訴我們,英國人並沒有這麽做,金融大鱷一個個是一毛不拔,而政治精英又盲目堅信前人的經驗,將自由貿易變成了教條,不可逾越半步。結果就是,進行貿易的基礎產業能力喪失而空有貿易額增長的表象,產業能力長期處於劣勢又導致貿易市場被新興國家逐漸占領。國內市場被外國商品尤其是德國商品占領後,又引發了國內上上下下的不滿和恐慌,經濟上的問題由此轉移到政治和外交領域,成為後來引爆英德矛盾的主要原因。

可能有同誌又要說了,當年美國才是工業的no1好不好,德國貨能讓英國恐慌,引發政治危機,那美國貨怎麽就沒有呢?這不是正好證明了英美關係是特殊關係嗎?

還真不是這樣的,當年美國因為其國內購買力更加強大,國內市場就能消化掉大部分工業產品,所以美國貨對英國市場的衝擊很小。而德國則不一樣,本來國內人口有限市場小,而國外又因為一戰戰敗殖民地完全丟光光,隻能去英國市場裏打拚,所以德國對英國的衝擊更大。

其實英國人也是自己作死,如果他真能把殖民地好好發展,而不是僅僅將殖民地當成掠奪和剪羊毛的對象,其龐大的殖民地的購買能力其實是相當驚人的。可惜的是英國完全不在乎殖民地的死活,然後自己國內的產業又不做技術升級,導致空有龐大的殖民地,卻沒有多少購買能力。然後英國人又大大方方的開放一切市場,被更強大的對手擠兌之下,能不垮嗎?

這麽說吧,打垮大英帝國的不是以德國、美國為首的新挑戰勢力,而是英國的精英們。這幫人過於急功近利才導致了後麵的矛盾總爆發。試想一下,一旦到了有一天,英國人既沒有了金融優勢,有沒有了技術優勢,最後賴以稱霸的軍事大棒也不給力了,他還能像之前那樣勉強靠吸殖民地的血維持生存嗎?

有同誌可能會發牢騷了,你丫的唧唧歪歪說了這麽多,跟上一章有一毛錢的關係嗎?嗬,還真有關係,之前說了艾德禮很天真的以為隻要有了現金流不做太大的改變就能繼續維持大英帝國的老一套,而這也是他積極的對日本下刀子的根本原因。但是我們從上麵的那些唧唧歪歪能看到,大英帝國完全不是因為沒有錢才倒掉的,一時的資金注入就像是輸血,確實能讓其苟延饞喘幾天,但問題是根本的問題不解決,當這些敲詐來的資金揮霍掉之後,怎麽辦?

難不成你還能一次兩次三次的敲美國的竹杠?現在是有日本戰爭賠款這個借口,下一次呢?恐怕下一次大英帝國要麽賣身還賬要麽割地還賬。可祖宗留下的底盤是有限的,能經得起這麽一次次的折騰?更何況美國也不是大傻瓜,這一次是拿你英國沒辦法,但是過了這一次,他有的是手段讓你就範,比如說在大英帝國賴以苟延饞喘的殖民地上做文章,來一個釜底抽薪……全本小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