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改造者

正文_第九章 歸家

這天晚上,袁惠新與洪谘夔和秦九韶二人商量去淮西的事,他的二位兄弟表現的很熱衷啊「廢話,都在紹興憋了好幾年了,能不想出去看看嘛?」袁惠新呢,辛棄疾是肯定不會同意地,他們和我都走了,這紹興書院還辦不,所以,隻能悄悄地離開了紹興書院,跟袁惠新一起走的還有秦蓉。這樣三人告別諸位的離別之言,踏上了前往安豐的路。

“叮,袁惠新離開紹興書院,成長任務第一階段結束,智力上升為70(69+1),政治上升為40(38+2),統帥上升為30(28+2),由於對全真劍法的修煉,武力上升為49(39+10),並進入成長任務第二階段,洪谘夔、秦九韶、秦蓉成為編隊成員,與洪谘夔、秦九韶、秦蓉好感度上升”任務手表上出現了這樣的字樣。

一路,在宿州過了一宿。接著一路沿著官道,經過五天的行程,來到了安豐的地界,距離定遠縣城也已不久的路程。。

“袁兄,前邊過不了十裏路就是定遠縣城了。我們快到了。不過這天快黑了,不如,我們在前邊,找家店,住一宿如何?”秦九韶略帶焦急地道。。。。「尿急,憋不住了。袁兄你快點啊」

“恩。我看還有這幾裏路,快些。在關城門前還是能趕到的,不如,我們快些。還能在城裏住呢。。”說話的是洪谘夔,嗬嗬,一路上可是沒少發牢騷,這會又與秦九韶較上勁了。嗬嗬“蓉姐,你的意見呢。”袁惠新和藹可親的說道「麵對秦蓉時,總是一副模樣,真是。。。。」

“我無所謂。袁公子,還是你決定吧。。”

“好。我們就加快些,上定遠縣城去過夜。。。”

好勒,,,,,「命苦的秦九韶啊」

快馬加鞭,一人一馬。。。

眾人來到定遠縣城時,早已疲憊不堪,找到一家客棧休息第二天一早。袁惠新就在眾人的陪同下,來到了定遠城西20裏處的小溪村。這裏草長鶯飛。馬兒四處的奔跑,一匹匹健壯的馬兒,讓袁惠新看到了未來他率百萬騎兵的場景,很宏大,我的騎兵就在這裏,袁惠新不由自主的說

道。。。

單騎飛奔中,馬上,主角很難受,作者很心痛。想想第一次騎馬叫摔了下來,現在是第二次不過技術還是不行啊,不過距離不長,還能湊合。。。就是*磨得厲害,,,咋的下一代要保住啊。。。。。

怒了,袁惠新怒了。鋒利的雁翎刀就在自己身上,座下是從辛棄疾那裡帶出來的戰馬。袁惠新笑了,因為他馬上就要檢視自己這些年苦練的成果了。這兩年來,苦練馬術與武藝,雙手都是死繭,屁股也被磨大了,手粗好握刀,屁股大好騎馬,雙腿用力一夾,年老的戰馬開始衝鋒!

等到袁惠新的戰馬跑起來的時候,他便在這塊小草場上來回奔馳,一定要將自己的騎術練純熟為止。

袁惠新笑嗬嗬地帶著大夥騎著馬在草場上盡情的奔跑,秦九韶在馬上蹦蹦跳跳,一時站起來,一時坐下去,一會兒又做幾個馬術動作,高興得什麽似的,石雕一般的臉上竟也洋溢著笑容。

“叮,袁惠新、秦九韶,習得馬術(3級)”

雖然現在的馬不能讓袁惠新完全滿意,但已經足夠他用了。袁惠新在想是不是應該推動賽馬和馬術運動。當然,最好呢還是去找來阿拉伯馬,同時推動賽馬,那就萬無一失了。

回到客棧之後,其他的幾個人整日優遊玩樂,而袁惠新則開始辦幾件事。第一件,準備計劃在臨安開辦釀酒廠,開始大量銷售高度米酒,並繼續囤積大量金銀。第二件,袁惠新略微改進了南宋時代的火炮,提高了南宋時代火炮的威力。第三件,則是開始尋覓優良種馬,特別是西域大馬(這個時候,中國的馬並不比西方的馬差),計劃在鎮遠鏢局建立良種馬牧馬場。

於是袁惠新和其他的人說了自己思鄉心切,眾人於是決定不去安豐了,大家並行而還。第二天小二告訴袁惠新在定遠縣城南麵的幾條村子裏麵有非常出色的鐵匠,有感於鏢局內冶鐵業糟糕的技術水平,袁惠新迫切地感到需要這個時代優秀的鐵匠的幫助,於是便帶了洪谘夔和秦九韶他們去看那幾條村子。

這是幾個世世代代以冶鐵為生的村莊,兩宋時候的中國,

大體上每個大村子裏都會有一兩個鐵匠能夠修理農具或者能夠打造簡單農具,但是複雜的鐵器就由這種城市裏或者農村裏的專業群體來完成,這一帶的村落,就是兩淮地區最出色的冶鐵重心了。冶金畢竟是一件需要集體勞動的,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不是一個人兩個人就可以勝任。走在這個村子裏麵,到處可以聽到丁丁當當的敲打聲,呼赤呼赤的風箱聲,還有用冷水淬火的聲音。袁惠新冷眼旁觀,原來,這裏的鐵匠不但掌握了淬火技術,而且有各種熱處理技術,比如用粘土包裹劍身,僅僅對劍刃進行淬火的不完全淬火技術。甚至還有對武器進行防鏽蝕處理的,有一定的合金鍛造技術。真是教人大開眼界呀。

袁惠新走進了一個匠戶家裏,隻說是來買刀劍防身用的,那匠戶點了點頭。於是袁惠新隨便讓他打造一把精鋼長刀,當然,錢不是問題。於是那鐵匠找出來一塊好鐵,材料遠及不上臨安城中的鋼,然而他一番鍛打和處理,打造出來的刀竟要比鏢局裏的鐵匠用鋼打造的更好,真是讓人不得不服氣。沒什麽好說的,這裏的鐵匠技藝就是要比鏢局的高多了,他們有各種各樣的技巧來彌補材料的不足。打完之後,袁惠新便四處打聽,重金聘請,還允諾隻要他們到了我鎮遠鏢局十年,我就送給每個匠師一座小田莊,讓他們有產業,變成地主,而且提供從這裏到臨安所有路費,也可以跟我們一起走。結果有不少匠師見條件優越,便同意跟我們去,一天下來,也有一百多個。主要都是年輕人,因為年紀大的人都有些根基,不願意輕易離開本鄉本土的。不過年輕歸年輕,卻都是匠戶家庭出身,往往是小兒子之類,技藝精湛,而且沒有什麽拖累的,可以在臨安紮根。

又招募了些出色的石匠,一群人浩浩蕩蕩,千裏跋涉,淮備登上回家的路途,為了路上安全,袁惠新又出錢聘請了一些淮西的豪俠之士作為護衛。南宋到了這個時候,糜爛的已經糜爛了,然而純潔的,卻依然還是這樣的純潔,可見國家經受儒家道德教化數百年,靈魂並未糜爛。

拜別了定遠縣城,收拾起剩下不多的行囊,便走上了歸家的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