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李恪的事跡
吳王李恪的事跡三皇子李恪,生於武德二年或三年。
玄武門之變時,估計約有7-8歲。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目前一些無良電視劇的劇情已經到了人神共憤的地步,一個7-8歲的孩子也能上演一出波瀾壯闊的奪嫡詩史?更不要說發展什麽其他劇情。
估計此時孩子還在母親和父親麵前混鬧呢。
史料所載,唐太宗對這個第三個兒子還是比較喜愛的,當然不能與嫡子相比較。
這很明確,嫡子與庶子在古代的地位的差別一句兩句說不清楚,總之,按照古代製度:“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
這個製度是國本,不可能輕易撼動,皇帝也不是說了就算的。
在三皇子李恪年幼時太宗是比較喜愛的,雖然在武德三年封蜀王後,但以年幼而一直留在內廷,直到貞觀十年。
按照唐朝製度,庶子成人後必須離開京城前往封地。
因此不管唐太宗願意不願意,李恪都必須遵照製度離開京城,前往封地。
於是貞觀十年,李恪晉封吳王,他必須離開太宗前往封地任職。
這個時候太宗顯示出對這個兒子的不舍:帝謂左右曰:’吾於恪豈不欲常見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屏,吾百歲後,庶兄弟無危亡憂。”
可見,太宗對製度和對李恪的地位的明確,尤其是這句“吾於恪豈不欲常見之?”流露出太宗的無奈。
然後太宗的期望也表露出來:“使外作籓屏,吾百歲後,庶兄弟無危亡憂。”
大家看仔細,太宗說得是庶兄弟無危亡,也就是庶子和嫡子的分別,太宗希望李恪能擔當起維護庶子們平安的職責,說明在庶子中太宗對李恪的器重,也是他以後能被考慮立為太子的一個方麵。
在舊唐書中提到太宗有一篇書戒,一些MM立刻就說,看是李恪不安分,太宗對他的警示。
嗬嗬,說得以未免太沒人情味了。
這其是就是一篇父親對即將出行兒子的教誨,語言樸實,表達了太宗嚴父和慈父的真情。
從這裏我開始對太宗這位君主下了頗具“人情味”的看法。
新唐書的解釋就更正麵了:“帝賜書曰:“汝惟茂親,勉思所以籓王室,以義製事,以禮製心。
外之為君臣,內之為父子,今當去膝下,不遺汝珍,而遺汝以言,其念之哉!”很多人想給李恪潑奪嫡的髒水,未免潑的有點遠。
李恪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克盡職守,低調而自在。
我們繼續李恪的話題。
也就在李恪奔赴封地的時候,貞觀的朝局發生了一些潛在的變化。
什麽潛在的變化呢?李世民已經開始考慮更換太子了。
也就在貞觀十年的時候,李世民開始為李泰當太子積極籌劃,允許其在府邸開設文學館。
其心昭然若揭。
誰都知道開設文學館是李世民的專利,正是文學館的開設為李世民奪嫡立下了不小功勞。
嗬嗬,可李世民想的過於簡單:“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此一時彼一時。
李恪盡管聰穎非常,但那皇子的驕恣和父親的備加寵愛卻使他這年冬季惹了禍:他頻繁外出射獵,使安州百姓的禾稼很受了些損失。
李世民知道後大怒,立即下令免去李恪官職,並削去食邑三百戶!愛之切而責之重,李世民正國為對李恪寄予厚望,所以對他的過失也絕不姑息寬貸。
李恪免職回京後,李世民於日理萬麵中找李恪單獨作了一次語重心長的談話:“父之愛子,人之常情,非待教訓也。
子能忠孝則善矣,若不遵誨誘,忘棄禮法,必自致刑戮。
父雖愛子,將如之何?”如果說李治是太宗十個成年的兒子中運氣最好的一個,那李恪肯定是運氣最背的一個。
總的說來,李世民的兒子分三類:第一類是不肖子,就是對皇位野心勃勃的幾個孩子。
李承乾、李泰、李佑最讓晚年的李世民頭痛不已。
最後,流放的流放,幽閉的幽閉,誅殺的誅殺,結局最慘也最讓父親傷心。
第二類是縱情享樂的浪蕩公子,李愔、李惲、李慎、李明都是這種人,沒什麽出息,大部分讓武則天給殺了。
第三類就是少數幾個沒讓父親傷神,品行也還算端正的孩子。
少得很,隻有三個,李恪、李治和李福。
李治不用說了,出了名的孝順。
李福是太宗的十三子,也是個老實孩子,雖然平庸了點,但品行還是蠻好的,後來過繼給李建成,跟李治是唯一兩個沒死於非命的孩子,還陪葬昭陵,算是善終了。
李恪跟李治、李福都不一樣,那兩人是天生的老實,李恪是低調。
太宗曾說吳王英果類己,這倒是個大實話,眾所周知,李世民的家庭教育相當失敗。
12個這樣的兒子中,矬子裏拔大個也能把李恪拔出來。
但是聰明又能幹還不是李恪最大的優點,最可貴的是他深知一個人人都懂但卻很少有人能做到的真理“做人要低調”。
於是,他真得很低調,因為史書中關於他的記載還真是很少。
按理說,這麽好的一個孩子應該是可以善終的。
但是沒有,因為有些人的鋒芒是藏也藏不住的,有些人的災禍是躲也躲不開的。
所以很倒黴,他被人盯上了。
永徽四年,出了個大案子,那就是高陽公主兩口子的謀反案。
高陽公主因為情郎被殺相當不爽,繼而對社會產生了報複心理,戴綠帽子的老公房遺愛是以前是跟李泰一起幹事業的,夫妻倆在謀反的問題上達成了共識,於是糾結一幫李泰的餘黨,扯起旗子準備幹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不料還沒等行動就被哥哥房遺直給告了。
這下可把長孫無忌樂壞了,立刻抓住機會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皇室“大清洗運動”。
當然,清洗的主要對象不僅包括造反的李泰餘黨,還有早就想拔去的眼中釘李恪,這絕對是惡意的栽贓嫁禍。
我們的主角,房遺愛這個彪呼呼的卻又窩囊軟弱的紈絝很快就在長孫無忌留他一命的引誘中,作為證人告發了一向與他關係密切的李恪,可是他同樣沒能逃脫死亡的命運(這家夥,看的我生氣,真恨不得抽這家夥一頓)小王爺死之前曾大罵長孫無忌,罵得很難聽,並惡毒地詛咒他不得好死。
沒想到權傾一時的長孫無忌後來真的栽了個大跟頭,栽在鐵娘子武則天手裏,因為他不識時務地跟鐵娘子作對,但沒有鬥過這個女人,被流放並且死了。
因為李治的無能,才讓長孫無忌費盡心思地要消滅一切會威脅到外甥皇帝寶座的不安定因素;因為李治的軟弱,才讓長孫無忌能輕而易舉地借皇帝之手順利的除掉李恪。
菩薩心腸的李治哭著對長孫無忌說,好歹是我親哥哥啊,你竟忍心下手!唉,可是話說回來,難道這宣判的詔書不是你唐高宗親手按得大印麽?絕對是鱷魚的眼淚。
李恪這一生,除了感歎他時運不濟外,我真的無話可說。
這個人死的挺冤,這麽多年了,就請21世紀的各位觀眾口下留情吧!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