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早該這麽讀日本

最早版本的兩種人生——武士與和尚

除了忙於遷都,桓武天皇還雄心勃勃地開拓疆土。當時,日本東北地區生存著另一個人種——蝦夷。據載,蝦夷人渾身多毛,個頭矮小,但是他們卻能征善戰,很有謀略,既會打遊擊戰,又會搞詐降。由於身體矮小,交戰時,他們就用長盾作為掩護,用長矛刺向敵人。並且,他們還會騎馬,時不時給日本軍隊來個突然襲擊,天皇的軍隊屢戰不勝。

在這種情況下,桓武天皇不得已重用了一個異鄉人,阪上田村麻呂。此人是日本首任征夷大將軍,被稱為日本史上最強武人,日本傳統化中的武神。

阪上田村麻呂是早期華僑後裔,據說其祖先是漢靈帝的子孫。日本人安土廣元在《華裔名將——阪上田村麻呂》中這樣介紹:

日本應神天皇二十年,有漢人阿知使主(亦稱阿知王)自稱漢靈帝之子之孫,因曹魏篡漢,率七姓十七縣人口途徑朝鮮歸化日本,被天皇賜以大和國高市郡檜前邑之地。

因為是外來戶,所以盡管祖上東征西討,為日本賣命,但仍不免受排擠,難有成就。阪上田村麻呂的父親也是一代名將,因為有軍功,被升為陸奧鎮守府將軍,但終究影響有限。阪上田村麻呂開始時也是默默無聞,如果不是趕上蝦夷之亂,他這輩子估計也難有出頭之日了。

像所有英雄人物一樣,傳說中的阪上田村麻呂也有著非同尋常的外貌。據說他身高五尺八寸(按唐朝時的尺度約一米八,在當時的確算得上是巨人),胸厚一尺二寸(這麽算胸肌還比較發達,**),體重有兩百多斤。他的眼神如鷹隼一樣犀利,胡子長得也很有個性,硬度不錯,跟張飛差不多。

這個被命運所垂青的男人一出手就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他先被任命為征夷副將軍,帶兵攻陷了蝦夷據點七十五所,勇不可擋。事後論功行賞,他被升為陸奧、出羽兩地按察使,再兼任陸奧鎮守府將軍,大權在握。兩年後,他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率領四萬大軍攻打蝦夷,一口氣進占蝦夷的根據地膽澤,並一直打到閉伊村,蝦夷無力抵抗,潰不成軍,最後兩個首領被活捉,剩下的人紛紛投降了。

阪上田村麻呂的人氣指數直線上升,高官厚祿唾手可得。可是勝利後的阪上田村麻呂卻解甲歸田了,從此不再參與任何政治活動。直到後來嵯峨天皇時,發生葉子之亂,他才出山平亂。

阪上田村麻呂死後,其墳墓世稱“將軍塚”。據說,每當日本國內有重大變故發生時,將軍塚內便會發出異常的聲音。《源平興衰記》上記載說將軍塚曾經先後發出三次異響,都有應驗。

此時,都也遷了,蝦夷也有人去平了,可桓武天皇還是不順心,因為每當夜深人靜之際,總有鬼來糾纏他,讓他心力交瘁。看來日本的和尚法力不夠。於是,桓武天皇決定派遣兩名高僧到唐朝去進修,鍍鍍金。

其中一名高僧是最澄法師,他幼年出家,受戒之後,在當時的高雄寺講天台宗教義。當是,中國佛教的天台宗教義雖已傳入日本,但零零碎碎,不成係統,為了完善教義,也為了天皇的囑托,於公於私,最澄義不容辭。

來到中國後,最澄先拜在道遂的門下。道遂是當時中國天台宗的權威,被天台宗尊奉為第十祖,“興道尊者”。

看到一個冒著生命危險來到中國的日本粉絲,道遂十分感動,再說,弘揚佛法是佛門子弟的責任,於是,道遂便傾囊相授,沒有絲毫保留。而最澄也是刻苦學習,不敢有片刻的懈怠。結果,一年之內,最澄不但得到了天台宗的真傳,還師從順曉和尚,學得了密宗,又拜禪林寺的備然大師,學習了禪宗。

不知道最澄是不是真的學會了這些教義,反正到了第二年,最澄覺得自己可以畢業了,於是,他就找了個人給自己寫了個畢業鑒定。

按說,一個和尚,要找也得找個佛門中人,懂行的,最好是一個得道高僧,如道遂,來給自己寫畢業鑒定。可最澄似乎很懂得“官方”才是權威的、有效的、給力的證明,他直接找到郡府太守陸淳,希望他可以為自己寫幾句話,證明他是科班出身、學有所成。

陸太守一開始很奇怪,心想我與和尚沒交情呀,怎麽會有和尚找上門來,還是個日本和尚?聽了最澄的來意後,陸太守被感動了,日本和尚不容易呀,本著國際友誼的精神,陸太守揮筆為最澄寫了幾句既稱頌又得體的話:

最澄闊梨,身雖異域,性實同源。明敏之資,道俗所敬。觀光於上國,複傳教於名賢。遂公法師,總萬法於一心,了殊途於二一觀。而最澄親承秘密,不外荃蹄;猶慮他方學者,未能信受其說。所請印記,安可不從。

最澄喜滋滋地帶著這份官方證明返回了日本。到了日本,最澄便將證書到處拿給人看,以證明自己的資格。有了資格就好辦事了,沒人敢提出異議,最澄就在高雄寺設置灌頂台,正式創立了日本天台宗,開始傳教。所以,最澄被稱為日本天台宗的初祖。

當然了,學成歸來,就要為桓武天皇祈禱了,可別忘了,最澄當留學生的一切費用,如學費、差旅費等,可全是天皇出的。還別說,最澄為天皇誦經以後,桓武天皇的病真的有了好轉。天皇大喜,自然對天台宗青眼有加,天台宗得到這樣的支持,很快就在日本紮下根了。

另一名去唐朝留學的日本高僧是空海法師,也叫遍照金剛。空海法師屬於傳說中那種有“佛緣”的人,怎麽說呢?話說當年他十九歲,大學二年級,專業明經科,前途不可限量。有一天突然遇到一名僧侶,對他大談佛法,並授予他“虛空藏菩薩求聞持法”的稱號,於是乎,他就成為傳說中那種“頓悟”的人。頓悟後他就退了學,加入了山嶽修行的行列。

空海法師輾轉到長安後,沒有急於拜師學藝,而是一邊造訪寺廟,一邊尋找名師,頗有現代大學生的求學觀念。第二年3月,空海法師拜在了青龍寺惠果法師門下,跟道遂法師的一樣,惠果法師也被這外國學生給感動得一塌糊塗,於是也是傾囊相授,把看家本領都使出去了。不料,這年12月惠果法師圓寂了,作為惠果法師的愛徒,空海給師父寫了銘記碑,至今尚存於西安。此後,空海便四處參學,研習佛法。

兩年多過去了,空海決定返回日本。這兩年多時間,空海學到了不少東西,不過,最重要的是,他收藏了大量的佛教經典,並在返回日本時把這些佛經也帶了回去,對日本的佛教產生了巨大影響。

空海法師所修的密宗受到了日本朝野的歡迎。空海法師致力於弘揚佛法,他以東寺為中心,開展密宗的傳教活動,因此日本也把他所傳的密宗稱為東密。空海法師又仿照唐朝的辦學方法,在平安京設立了“綜藝種智院”,並聘請老師講授佛法和儒學,不管是僧是俗,是貴人是貧民,都可以進來學習,所以這也是日本最早的平民教育機構,也是最早的私立大學。

空海法師對日本的貢獻非常大,他完成了真言宗宏大的教學體係。同時,他還是一個藝理論家,著有《鏡秘府論》,是日本漢詩學的第一部著作,對後人影響極其深遠。

不過,對桓武天皇來說,空海法師來得稍晚了一些,隻趕上給他超度亡魂了。

當時的日本,朝廷沒錢了。兩次遷都,花錢如流水。打蝦夷,更是費錢。總之,桓武天皇是將國家的錢花得差不多了,如果再不挽救,估計國家就破產了。在這樣的情況下,藤原緒嗣、菅野道真等人就上書桓武天皇,請求實行德政,停止建造宮室和對外用兵。可能是年紀大了,也可能是反思自己的過去,桓武天皇不再有以前的雄心,全盤接受了大臣們的建議,施行德政。

桓武天皇的病日漸沉重,到了第二年3月,七十歲的他安息了。他大半生都為鬼所糾纏,夜夜不得安寧,想必這次他能與那些“鬼”冰釋前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