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金山寺
就在紫衣道人吳永明聯係京城,解救華九難幾人的時候,距離良渚二百多公裏的一座千年古刹中。
古刹禪韻十足,盡管已是深夜,但仍有肅穆的誦經聲環繞。
從古至今,佛寺大門稱為“山門”,又作“三門”,“禪刹七堂伽藍”之一。
“三門”,象征“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
這座千年古刹,山門正中懸掛“金山”兩個大字。
沒錯,此地就是傳說中法海禪師修行所在,金山寺!
左右一副楹聯:
有山有水有林亭映帶左右;
可詠可觴可絲竹懷抱古今。
在這副楹聯中間是另外一副長聯:
一峰浮玉,十地布金,憶裴頭陀江岸披緇,蘇內翰山門留帶,光陰瞻逝水,誰續勝緣願宏開寶宇琳宮,永鎮蒼崖翠壁;
萬頃煙濤,千林風籟,想焦仙人幽岩瘞鶴,陸處士中泠品泉,卜築有芳鄰,堪尋陳跡莫辜負蓮花貝葉,同聽暮鼓晨鍾。
筆者在這裏解釋一下:現實生活中,金山寺和雷峰塔並沒有什麽關係。
他們根本就不在同一個地方。
金山寺坐落在江蘇鎮江,而雷峰塔則位於杭州西湖南岸夕照山上。
隻是因為兩個建築同時出現在小說《白蛇傳》中,讓人們一提到兩者多半就以為雷峰塔在金山寺內。
但金山寺的開派祖師法海是真實存在的。
法海禪師是唐代名相裴休之子,俗名裴文德。其父裴休曾任宰相。
禪師苦行得道、受到整個江蘇地方民眾敬仰。
從來沒有小說裏拆散別人家庭的曆史說法。
史書中僅有一則驅趕咬傷人獸的白色蟒蛇進入長江的記載。
金山寺大雄寶殿中,一位須發皆白、麵容祥和、正在誦念經文的老僧緩緩睜開雙眼。
“南無阿彌陀佛。”
“千載歲月,無麵佛祖終於故地重遊,小僧自當登門拜訪,了結當年因果。”
老和尚身後一個小沙彌麵露驚訝。
“南無阿彌陀佛。”
“容慧禪師,您、您要出寺雲遊?!”
老和尚微笑起身。
“老僧在寶刹已經‘掛單’千年,如今也該告辭了。”
說完後,老和尚從隨身布包中取出厚厚一遝經書,恭敬的放在佛前。
“千載收留老僧無以為報。”
“這卷《大方廣佛華嚴經》就留在貴寺以作善緣。”
老僧說完,再次對著殿中供奉的佛像深深跪拜。
起身後拿起禪杖、手托木魚,赤腳大步離去。
就在容慧禪師走出大雄寶殿的時候,金山寺住持大僧已經等在院中。
“南無阿彌陀佛。”
“禪師遠行至佛光不明之地,小寺當有助力奉上。”
說完抬手一招,四件滿是禪韻的古物靜靜漂浮在容慧禪師眼前。
金山四寶:周鼎、《金山圖》、銅鼓、東坡玉帶。
容慧禪師先是一愣,隨後慈悲的臉上露出愧色。
“當年無麵佛祖從老僧手中‘借’走《佛祖鎮魔經》,今前往討要並無把握。”
“若是再失落金山四寶……貧僧罪過大矣!”
和老僧不同,金山住持倒是滿臉淡然。
“容慧大師不必顧慮許多。”
“一切皆為身外之物,得之我所幸,失之我所命。”
“倘若大師此行不能全功,我金山寺也在鬼佛目光所及之處。”
“南無阿彌陀佛!”
容慧禪師不再多言,行了佛禮後大步朝山下走去。
那速度極快,不一會兒就消失在茫茫夜色裏。
正是佛門六大神通之一,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漏盡通中的神境通。
和道家的“縮地成寸”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小沙彌看著容慧大僧離開的方向,天真的問金山住持。
“祖師,容慧禪師他要去哪裏?很危險麽?”
金山住持麵容肅穆。
“大僧他要去見佛。”
小沙彌聞言長長的鬆了口氣,同時目露向往。
“容慧禪師已經能侍奉佛祖麵前了?我也要努力修行!”
金山寺住持聞言內心苦笑。
我等還是僧,他卻在千年前已經成佛……隻可悲卻是一尊鬼佛!
收起紛亂的思緒,金山住持盤膝坐在大雄寶殿中央,口誦容慧禪師留下的《大方廣佛華嚴經》。
“爾時,世尊處於此座,於一切法成最正覺,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
注:本文中的神境通僅代表一種術法,用來疾行趕路,不具備其他神乎其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