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第一集何為《易經》(圖)(1)
第一集何為《易經》
凝聚著中國古聖先賢古老智慧的《易經》,曾長久地被誤解為一本算命的書。隨著科技的發展,東西方文化的交融,《易經》越來越受到中外科學界、文化界的重視,西方學者稱之為“一部奇妙的未來學著作”。
那麽,《易經》究竟是一部什麽樣的書呢?它是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測又簡單易懂的書。麵對這一組互相矛盾的詞語,我們不禁要問,《易經》究竟是什麽?我們又如何才能夠讀懂古老而神秘的《易經》?而懂了《易經》的道理,對於我們的人生會有什麽意義呢?
要了解《易經》,首先要從“何為《易經》”這個題目開始。《易經》是什麽?所有文獻都是這麽記載的:《易》是群經之首。因為不管是五經還是六經,都把《易經》擺在最前麵。實際上這句話太客氣了,應該是“《易》為群經之始”。因為它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是諸子百家的開始。
《易經》是什麽?這種問題大概隻有中國人聽得懂,外國人不太喜歡這樣的問題,因為這種問題的答案不管怎麽說都對,但是怎麽說都隻是說對一部分,不可能全對,因為《易經》太大了。就像偌大的北京城(見圖1-1),不管是乘坐飛機、火車,還是通過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城鄉道路都能進得來,可是進來以後,誰都不能說自己真的就算是了解整個北京了。圖1-1關於《易經》,為什麽總是見仁見智,各執己見?就是因為每一個人都隻是從一個角度去看,都隻看到一個方麵,每一個人隻講對一部分,很難把它講得很全。所以研究《易經》,一定要有比較寬廣的包容性。
《易經》是怎樣完成的?按照一般的說法,叫做“人更三聖,世曆三古”(《漢書·藝文誌》)。《易經》的完成,經曆了三位聖人:第一個是伏羲,第二個是周文王和周公父子,他們一家人算作一個,第三個我們大家更為熟悉,就是孔子。伏羲在上古,周文王在中古,而孔子在近古,或者叫下古(見圖1-2)。圖1-2
明明是四個人,為什麽說是三個呢?這跟《易經》有很大的關係。因為“三”是奇數,是陽的,而四是偶數,屬陰的,所以我們說是三位。我們看唐裝,它的紐扣不是五個就是七個,不會是四個或六個,也是這個道理。
實際上,《易經》成書所經曆的時間非常長,所經曆的聖人也很多,應該說,《易經》是我國古聖先賢集體創作的成果。我們中國人,差不多所有東西都是集體創作的,很少有一個人單獨完成的。
《易經》廣大精微,無所不包。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呂氏春秋》),這兩句話大家非常熟悉。大到沒有外麵,夠大的吧!小到沒有裏麵,夠小了吧!我們今天很喜歡講係統,而世界上最大的係統,就是《易經》。因為所有能列舉出來的大係統,像太陽係、銀河係等等,都不可能大到“其大無外”;所有能列舉出的分子、原子、質子、電子等等,都小不過“其小無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