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陶器的製造
§9陶器的製造(1/3)
陶器的發明,在製造技術上是一個重大突破,它既能改變物體的性質,又能比較容易地塑造便於使用的物體的形狀。既具有新的技術意義,又具有新的經濟意義,它一出現,就成為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們須臾不可離的必需品。
陶器,是人類留傳下來的所有不朽的先古文化遺跡中最顯著的標誌,人類的陶器是對其文化進步的最好的反映並標誌了其文化承續。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誌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人們把粘土加水混和後,製成各種器物,幹燥後經火焙燒,產生質的變化,形成陶器。它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劃時代的意義。陶器的出現,標誌著新石器時代的開端。陶器的發明,也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在人類發展史上開辟了新紀元。
陶器究竟是怎樣發明的,目前還缺乏可靠的材料予以詳盡地說明。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的注引中指出:“古奎是九世紀最早提出陶器發明的第一個人,即人們將粘土塗於可以燃燒的容器上以防火,其後,他們發現隻是粘土一種可以達到這種目的。因此,製陶術便出現於世界之上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進一步指出:“可以證明,在許多地方,也許是一切地方,陶器的製造都是由於在編製的或木製的容器上塗上粘土使之能夠耐火而產生的。在這樣做時,人們不久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
在世界陶器史上,在製陶人聚居的地方,漸漸地形成了陶器碎片的遺跡堆,那些陶器碎片與其他的瓦礫混在一起。這些遺跡堆通常在暴露地方被發現,而其中容易腐爛的材料大部分都消失了。除了在罕有的幹燥氣候或那些有遮蓋的遺跡堆,在那些暴露的遺跡堆中僅僅可以找到那些不易損壞物體,例如:石頭、貝殼、骨頭以及對於斷代紀錄最重要的一些有考古價值的陶器碎片。這些遺跡堆總是位於其製造者居住地附近,通常深達數尺。這一沉積的橫斷麵告訴我們,在碎片積累地附近居住的瑪雅人有著一段悠久製陶曆史。製陶藝術並不起源於瑪雅低地。危地馬拉高地形成期陶器所展現出來的精致表明在這一區域既可能是一個玉米農業的發源地,也是早期陶器發展的一個焦點區域。
在最早的形成期時代發現的陶器式樣簡單,圖案色彩單一,一般是鞋型的煮壺,平底淺鍋和有灶的碗狀物,還有一種奇特的三足杯型陶器。這些陶器在中美洲的某些地方一直沿用至今。同時還發現圓
柱型或扁平的泥土印章,動物肖像的哨子,以及一些手工製成的小雕像。隨後的下一個時期陶器采用了新穎的顏色和式樣。漫長的後形成期時代,在危地馬拉高地製陶業持續發展,例如三足缽及未經著色的圖案的盛行,陶器的造型和裝飾的極大豐富並善於變化。出現了一定數量的手工小雕像。源於秘魯的兩種主要的樣式——吹奏樂器及有嘴的壺也在這一時期出現。
彩色陶器的出現是古典主義時期在瑪雅中部區域的標誌。形成期晚期時代在中美洲的大部分地區,橙色上釉的陶器塗上紅漆用以裝飾,外部以刻線來勾勒輪廓。在最初的彩陶中,黑色或白色油漆構畫出輪廓來代替刻線勾勒。更早的圖案十分簡單且大部分是幾何圖案。
我國已發現距今約10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殘陶片。河北徐水縣南莊頭遺址發現的陶器碎片經鑒定為10800~9700年的遺物。此外,在江西萬年縣、廣西桂林甑皮岩、廣東英德縣青塘等地也發現了距今10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
因1973年在河北武安磁山首次發現而得名的磁山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測定,距今7900年以上。1977年考古人員在河南新鄭裴李崗發現了與磁山文化時代相當、內容近似的文化遺存,因此合稱為“磁山.裴李崗文化”。磁山.裴李崗文化早於仰韶文化,是黃河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代表。該文化的陶器主要有鼎、罐、盤、豆、三足壺、三足缽、雙耳壺等,器物以素麵無文者居多,部分夾砂陶器飾有花紋。
1973年首次發掘於浙江餘姚河姆渡而命名的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左右,在該文化遺址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河姆渡文化的陶器為黑陶,造型簡單,早期盛行刻畫花紋。
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和陝西省西安市郊的半坡遺址都發現了大量做工精美,設計精巧的彩陶。這兩個新石器時代遺址都屬於母係社會遺址,有6000年以上的曆史。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陶器的質量也逐步提高。到了商代和周代,已經出現了專門從事陶器生產的工種。在戰國時期,陶器上已經出現了各種優雅的紋飾和花鳥。這時的陶器也開始應用鉛釉,使得陶器的表麵更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澤。
我國發現的早期的殘陶片,質地粗糙,厚薄不等,摻雜有大小不等的石英粒,質鬆易碎。用以燒製這些陶器的原料都是就地取土。根據這些陶片中存在的礦物,以及測量少數陶片的燒成溫度,可以確定這些陶器的燒成溫度大致在700℃。
在仰韶文化時期,陶
器以紅陶為主,灰陶、黑陶次之。當時處於新石器時代的母係氏族社會,但製陶業已經比較發達,燒製陶器的黏土是經選擇,具有一定塑性的黏土。陶器基本上是手製成型,也有部分小型器件采用模製。到了仰韶後期,開始出現慢輪修整,普遍使用陶窯燒製陶器。在陶窯中,陶器不再直接在火焰上燒烤,火力也比較均勻,減少了陶器的龜裂和變形。當時有一種細泥彩陶,它表麵呈紅色,裏表磨光,且造型獨特。此外,這些陶器上還繪有生動、逼真、美麗的圖案,這充分表現了繪畫者的想象力和創造才能。
龍山文化時期的陶器以灰陶為主,製陶工藝的珍品是黑陶。這種陶器器壁薄如蛋殼而堅硬,厚度僅1-3毫米,表麵漆黑有光。燒製這種陶器的關鍵工藝是在燒成後期,用泥封窯頂,同時滲水入窯,煙熏滲碳。
到了中原龍山文化後期,在江南和東南沿海一帶出現一種印紋硬陶。由於原料中酸性氧化物相對增加,因此燒成溫度達1100℃。到了商代,印紋硬陶開始大量生產,它外形美觀、堅硬耐用,成為深受歡迎的陶器品種。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商代的白陶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到了西漢時期,上釉陶器工藝開始廣泛流傳起來。多種色彩的釉料也在漢代開始出現。有一種盛行於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種盛行於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唐三彩的色釉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
陶器的發明並不是某一個地區或某一個部落古代先民的專利品,它是人類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任何一個古代農業部落和人群,都能各自獨立創造出來。原始村落中定居的人類產生了對盛裝器皿的需要,這大概首先是從附近小溪或河流中向居住點取水的需要,其次是積存、烹飪食物的需要。人們發明了陶器。陶器雖然易碎,但比石器輕,可製成各種形狀和不同規格,盛裝水和食物無異味,它和木器同為家居生活的主要器皿。很明顯,隻有具有長期用火經驗的人類才能發明製陶技術。而且,製陶技術也是冶銅煉鐵技術的基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