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世界曆史進程的科學發明

§7絲綢的發展

§7絲綢的發展(1/3)

全新世大暖期(大西洋期)為中國帶來了溫暖的氣候,令桑樹和蠶的養殖可以在黃河流域廣泛的進行。傳說中,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取絲”,但現實中絲綢究竟是何時被發明尚具爭議。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說法,是中國科學家在1958年考古發現的,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絲綢織品。古羅馬人對東方古國的絲綢可說是著魔般偏愛,因此稱中國為“絲國”,即Seres。據說,絲綢進入羅馬以後,曾達到12兩黃金一磅。盡管如此貴,羅馬貴族們仍然對其趨之若鶩。為進口絲綢,羅馬帝國流失了大量黃金、白銀,以至後世的許多哲學家把絲綢當作羅馬帝國腐敗的象征。

養蠶繅絲技術起源於何時,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定論。據現在考古發現,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有人工切過的蠶繭;而在浙江錢山漾新石器時期遺址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的絹片、絲帶和絲線,它們距今也有4700年了。史書《隋書.禮義誌》記載,商代的甲骨文中早就有蠶、桑、絲、帛等字,而且還記載當時專門祭祀桑神和派人察看蠶事的卜辭,這說明養蠶早已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了。

正是因為養蠶業在我國的普及,直接推動了我國紡織綢緞技術的發展,形成了中國獨一無二的絲綢紡織技術。在中國一路領先的印染工藝下,絲綢變得五彩繽紛,成為點裝帝王將相威儀和襯托女性美麗的最佳裝飾物。

隨著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通,絲綢成了我國對外的主要貿易商品,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象征。在一係列對外交流中,我國的養蠶繅絲技術逐漸傳向世界。公元前12世紀傳入朝鮮。公元2至3世紀由朝鮮傳入日本。 6世紀或7世紀則循著絲綢之路經波斯傳到阿拉伯和埃及。8世紀傳入歐洲,16世紀由傳入美洲。

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由於其編製技術在當時是一種複雜的工藝,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澤備受人們的關注。因而絲織品成為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國際貿易物資。最早絲綢織品隻有帝王才能使用,但絲綢業的快速發展令絲綢文化不斷的從地理上、社會上滲透進入中華文化。並成為中國商人對外貿易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高級物品。

起初中國嚴密控製著絲綢織造業和養蠶業的技術流傳,並禁止其流向外國。但朝鮮則在中國移民的協助下,與公元前200年成功實現養蠶技術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與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實現養蠶。不過羅馬帝國則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蠶種並發展養蠶技術的:傳說幾位為東羅馬帝國皇帝工作的僧侶將蠶種放在中空的手杖中,私自從中國帶出,並輾轉到達君士坦丁堡。雖然這個傳說的可信度並不高,但隨後的拜占庭人確實發展了絲綢編製技術,在皇宮庭院內設立蠶室和繅絲機,為皇帝服務。當時拜占庭所有的土產絲綢大多

被皇室成員享用,剩餘的材料也能以一個高昂的價格賣到市場上。

大約在公元前四世紀,中國的絲織品就已經馳名於世。到了秦漢時期,絲織業不但得到了大發展,而且隨著漢代中國對外的大規模擴展影響,絲綢的貿易和輸出達到空前繁榮的地步。張騫通西域後,中國的絲綢製品開始傳向歐洲。歐洲人把這種質地輕柔、色澤華麗的絲織物看作是神話中“天堂”裏才有的東西。古希臘人幹脆稱中國為賽裏斯(Seres),即絲之國,他們把購絲綢、穿絲綢看作是富有和地位的象征。據西方史書記載,有一次羅馬帝王愷撒大帝穿著一件中國絲綢做成的袍服去看戲,絢麗奪目的王服在劇場內外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許多人情不自禁地讚道:“真像是一個美麗的夢”!於是,在那裏掀起了一股人們競相購買絲綢的奢侈之風。當時中國的絲綢經波斯商人轉手銷往羅馬,其價格貴如黃金。於是羅馬人打算與埃塞俄比亞人聯合,繞過高價壟斷經營的波斯,從海上去印度購買絲綢,然後東運羅馬。波斯人得到消息後,便用武力向埃塞俄比亞進行威脅,阻礙他們充當羅馬人獲取絲綢的中間人。羅馬人無奈,隻好請與波斯近鄰的突厥可汗幫忙調解。據亨利玉爾寫的《古代中國見聞錄》中記載,公元六世紀,突厥派出了一個由粟特人組成的使團到達波斯,打算與波斯進行一場謀求能夠允許其商隊在波斯境內自由通過的談判。然而波斯為了獨占中西絲綢貿易之利,不但不答應使團提出的要求,還將收購來的粟特商人販運的絲絹統統燒毀,以表示波斯不同突厥人就此問題進行談判的態度;在突厥派出第二個使團時,波斯人還製造了將其大部分使團成員毒害致死的悲劇,使雙方矛盾迅速激化。導致東羅馬聯合突厥可汗於公元571年征討波斯,結果雙方交戰20年之久不分勝負,這就是西方曆史上著名的“絲綢之戰”。

隨著戰國、秦、漢時代經濟大發展,絲綢生產達到了一個高峰。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產絲綢,絲綢的花色品種也豐富起來,主要分為絹、綺、錦三大類。錦的出現是中國絲綢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裏程碑,它把蠶絲優秀性能和美術結合起來,絲綢不僅是高貴的衣料,而且是藝術品,大大提高了絲綢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曆史價值,影響是很深遠的。

貿易的推動使得中原和邊疆、中國和東西鄰邦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這條路從古長安出發,經甘肅、新疆一直西去,經過中亞、西亞,最終抵達歐洲。公元前126年,在漢武帝的西進政策下,大量中國絲綢通過“絲綢之路”向西運輸。

經過魏晉北朝發展到唐代,中國絲綢發生了很大變化,它一方麵條貫、折衷傳統遺產,另一方麵又兼容了外來技術、紋樣的優點。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長期戰亂,造成對黃河流域經濟的嚴重破壞,到了隋代,中國蠶桑絲綢業的重心已

經轉移到了長江流域。

唐朝是絲綢生產的鼎盛時期,無論產量、質量和品種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絲綢的生產組織分為宮廷手工業、農村副業和獨立手工業三種,規模較前代大大擴充了。最能代表唐代絲織工藝的就是雙麵錦和緙絲。

雙麵錦的織法是經線和緯線各自相交織成兩層平紋織物。據專家研究,至遲在公元685-688年間,唐代織工就已能夠熟練地織造這種雙麵錦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就出土有一種雙麵錦,由兩組不同色的經線和兩組不同色的緯線交織而成,正反兩麵花紋相同,區別僅僅是花紋和地紋的著色互相轉換,即正麵花紋的顏色,在反麵就是地紋的顏色,而正麵地紋的顏色正是反麵花紋的顏色,這還是現代“雙層平紋變化組織”的織法,它的特點是正反兩麵都能使用,而且組織牢固,使用性能好。

緙絲織法是“通經斷緯”,由彩緯顯現花紋,以花紋為邊界,以滿幅透空針孔,懸而視之,猶如萬縷晶珠,如雕似鏤,被譽為“雕刻了的絲綢”,緙絲不受著色的影響,可以隨心所欲地織造出各色圖案,顯得古樸而典雅,可以摸、擦、揉、洗,具有千年不壞的質地。阿斯塔那出土的舞俑緙絲,以及更早時期的樓蘭漢代遺址中出土的采用“緙”法織成的毛織物,都足以說明這種獨特絲織工藝在中國具有十分悠久的曆史。緙絲工藝一般用於製作高級工藝品,身價高昂,大多出現在貴族帝王的生活中。

在這一時期,絲綢的對外貿易也得到巨大的發展,不但“絲綢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條,而且貿易的頻繁程度也空前高漲。絲綢的生產和貿易為唐代的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宋元時期,隨著蠶桑技術的進步,中國絲綢有過短暫的輝煌。不但絲綢的花色品種有明顯的增加,特別是出現了宋錦、絲和飾金織物三種有特色的新品種,而且對蠶桑生產技術的總結和推廣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明清兩代,由於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絲綢的生產與貿易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絲綢生產的商品化趨勢日漸明顯,絲綢的海外貿易發展迅速。蘇杭一帶成為最重要絲綢產地,發展了一批典型的絲綢專業市鎮,官營織造也日趨成熟,此時,我國絲綢發展到了最活躍的時期。但是封建製度對生產力的阻礙也十分突出,晚清時中國絲綢業在苛捐雜稅和洋綢傾銷的雙重打擊下,陷入了十分可悲的境地。

幾千年前,當絲綢沿著古絲綢之路傳向歐洲,它所帶去的,不僅僅是一件件華美的服飾、飾品,更是東方古老燦爛的文明,絲綢從那時起,幾乎就成為了東方文明的傳播者和象征。絲綢在某種意義上說,代表了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絲綢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征,中國古老的絲綢業為中華民族文化織繡了光輝的篇章,對促進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絲綢以其卓越的品質、精美的花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聞名於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