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現代水泥的發明
§4現代水泥的發明(1/3)
現代水泥的發明有一個漸進的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18世紀中葉,英國航海業已較發達,但船隻觸礁和撞灘等海難事故頻繁發生。為避免海難事故,采用燈塔進行導航。當時英國建造燈塔的材料有兩種:木材和“羅馬砂漿”。然而,木材易燃,遇海水易腐爛;“羅馬砂漿”雖然有一定耐水性能,但尚經不住海水的腐蝕和衝刷。由於材料在海水中不耐久,因此燈塔經常損壞,船隻無法安全航行,迅速發展的航運業遇到重大障礙。為解決航運安全問題,尋找抗海水侵蝕材料和建造耐久的燈塔成為18世紀50年代英國經濟發展中的當務之急。對此,英國國會不惜重金,禮聘人才。被尊稱為英國土木之父的工程師史密頓(J. Smeaton)應聘承擔建設燈塔的任務。
1756年,史密頓在建造燈塔的過程中,研究了“石灰-火山灰-砂子”三組分砂漿中不同石灰石對砂漿性能的影響,發現含有黏土的石灰石,經煆燒和細磨處理後,加水製成的砂漿能慢慢硬化,在海水中的強度較“羅馬砂漿”高很多,能耐海水的衝刷。史密頓使用新發現的砂漿建造了舉世聞名的普利茅斯港的漩岩(Eddystone)大燈塔。
用含黏土、石灰石製成的石灰被成為水硬性石灰。史密頓的這一發現是水泥發明過程中知識積累的一大飛躍,不僅對英國航海業做出了貢獻,也對“波特蘭水泥”的發明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史密頓研究成功的水硬性石灰,並未獲得廣泛應用,當時大量使用的仍是石灰、火山灰和砂子組成的“羅馬砂漿”。
1796年,英國人派克(J. Parker)將稱為Sepa Tria的黏土質石灰岩,磨細後製成料球,在高於燒
石灰的溫度下煆燒,然後進行磨細製成水泥。派克稱這種水泥為“羅馬水泥”(Roman Cement),並取得了該水泥的專利權。“羅馬水泥”凝結較快,可用於與水接觸的工程,在英國曾得到廣泛應用,一直沿用到被“波特蘭水泥”所取代。
英國人福斯特(J. Foster)是一位致力於水泥的研究者。他將兩份重量白堊和一份重量黏土混合後加水濕磨成泥漿,送入料槽進行沉澱,置沉澱物於大氣中幹燥,然後放入石灰窯中煆燒,溫度以料子中碳酸氣完全揮發為準,燒成產品呈淺黃色,冷卻後細磨成水泥。福斯特稱該水泥為“英國水泥”(British Cement),於1822年10月22日獲得英國第4679號專利。 “英國水泥”由於煆燒溫度較低,其質量明顯不及“羅馬水泥”,因此售價較低,銷售量不大。這種水泥雖然未能被大量推廣,但其製造方法已是近代水泥製造的雛型,是水泥知識積累中的又一次重大飛躍。福斯特在現代水泥的發明過程中也是有貢獻的。
1824年10月21日,英國利茲(Leeds)城的泥水匠阿斯譜丁(J. Aspdin)獲得英國第5022號的“波特蘭水泥”專利證書,從而一舉成為流芳百世的水泥發明人。
他的專利證書上敘述的“波特蘭水泥”製造方法是:“把石灰石搗成細粉,配合一定量的黏土,摻水後以人工或機械攪和均勻成泥漿。置泥漿於盤上,加熱幹燥。將幹料打擊成塊,然後裝入石灰窯煆燒,燒至石灰石內碳酸氣完全逸出。煆燒後的燒塊在將其冷卻和打碎磨細,製成水泥。使用水泥時加入少量水分,拌和成適當稠度的砂漿,可應用於各種不同的工作場合。” 該水
泥水化硬化後的顏色類似英國波特蘭地區建築用石料的顏色,所以被稱為“波特蘭水泥”。 阿斯譜丁父子長期對“波特蘭水泥”生產方法保密,采取了各種保密措施:在工廠周圍建築高牆,未經他們父子許可,任何人不得進入工廠;工人不準到自己工作崗位以外的地段走動;為製造假象,經常用盤子盛著硫酸銅或其他粉料,在裝窯時將其撒在幹料上。
在英國,與阿斯譜丁同一時代的另一位水泥研究天才是強生(I. C. Johnson)。他是英國天鵝穀懷特公司經理,專門“羅馬水泥”和“英國水泥”。1845年,強生在實驗中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煆燒到含有一定數量玻璃體的水泥燒塊,經磨細後具有非常好的水硬性。另外還發現,在燒成物中含有石灰會使水泥硬化後開裂。根據這些意外的發現,強生確定了水泥製造的兩個基本條件:第一是燒窯的溫度必須高到足以使燒塊含一定量玻璃體並呈黑綠色;第二是原料比例必須正確而固定,燒成物內部不能含過量石灰,水泥硬化後不能開裂。這些條件確保了“波特蘭水泥”質量,解決了阿斯譜丁無法解決的質量不穩定問題。從此,現代水泥生產的基本參數已被發現。
18世紀的歐洲發生了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了西方各國社會經濟的迅猛向前,建築膠凝材料的發展步伐也隨之加快。西方國家在“羅馬砂漿”的基礎上,1756年發現水硬性石灰;1796年發明“羅馬水泥”以及類似的天然水泥;1822年出現“英國水泥”;1824年英國政府發布第一個“波特蘭水泥”專利。當代建築“糧食”――“波特蘭水泥”(矽酸鹽水泥)就這樣在西方徐徐誕生,同時踏上了不斷改進的征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