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鑒寶,我竟成了國寶級專家?

第384章 你著什麽急?

壁畫之後,又是銅柱。

張廣昌拿著高度放大鏡,又用手電補了光,圍著銅柱細細打量。

除了看,時不時的還會敲一敲。

但不知為什麽,他看的越久,眉頭就皺的越緊。

什麽情況,東西不對?

何安邦揚了揚下巴,李定安微微搖頭,意思是讓他放心。

東西自然是對的,而且不要太對……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張廣昌轉了好幾圈,又摳了摳李定安之前剝開的那塊鏽皮。

琢磨了好一陣,他才抬起頭:“白銅?”

李定安點點頭:“灰銅!”

“產地?”

“雲南牟定。”

其他人一頭霧水,不知道這兩人打什麽啞謎。

張廣昌恍然大悟:“明白了!”

稍一頓,他又指指資料員:“記錄……器形:圓柱。用途:禮器。銘紋:星圖。鑄造工藝:翻範渾鑄。防鏽工藝:水冷褪火……重點:鎳銅合金……”

資料員快速記錄,其他人頻頻點頭:不愧是頂級專家,看的就是快……

咦,等等……

你說啥?

何安邦愣了愣:“張教授,你剛說什麽東西?”

“你幾歲,耳朵就不好使了?鎳銅合金……”

我是沒聽清楚嗎……我是不敢信:元朝哪來的銅鎳合金?

還這麽大一根?

何安邦眼睛都瞪圓了:“不是……我記得,這東西最早記錄於《明一統誌》?而且就隻有一句:寧番衛出白銅?”

“沒錯!”張廣昌點頭:“冶煉記錄更晚,記載於乾隆時期劉墉編纂《皇朝會典》……”

好家夥?

項誌清霎時一震,敲了敲銅柱,“李定安,這一根鑄造於什麽時期?”

“大致元成宗左右,最晚不晚於元仁宗!”

“那就是1294到1320年之間?”

“對!”

所有人都聽懂了:

乾隆繼位是什麽時候?

1736年。

等於這根柱子,把中國治煉鎳銅的曆史記錄提前了四百年……

手中的筆不由的一頓,資料員一臉錯愕。

王永謙猛的抬起頭。

馬獻明激靈的一下,撲向銅柱,手剛伸上去,就被項誌清拍開:“邊上去……掉點渣你都賠不起……”

成司長也愣了好一會:“李定安,你看準了沒有?”

“應該沒問題……”

“肯定沒問題!”

張光昌指指銅柱,“鏽太少,而且隻有幹燥環境下與空氣長期氧化形成的釉鏽,卻沒有貼骨鏽和浮鏽,這明顯不符合常理。所以絕非隻靠烤銅防鏽(冷卻褪火形成氧化銅保護層)就能達到的……

同時也說明:分子結構極其穩定……再看顏色,黃中顯綠,底色發灰,這是典型的淺鎳銅合金發色特征……”

就說放了好幾百年,這東西怎麽還這麽亮?

因為鎳銅合金最大的特點就是防鏽。

哈哈……大點、難鑄算什麽,這才是真正的奇跡。

何安邦的兩隻眼睛直放光:“取樣了沒有?”

“取了!”

“試驗數據呢?”

李定安沒說話。

發現山洞當晚,他就被看了起來,連實驗室的門都進不去,做毛線的實驗?

“那你怎麽不講?”

“你都準備撤項了,還講什麽講……”

剛說到一半,迎上成司長的目光,李定安忙笑了笑:“材料組準備申報資料時,我讓他們做了重點備注……”

何安邦氣的想咬牙:你慫什麽慫,繼續懟呀?

成司長也想咬牙:他到現在,都還不知道材料長什麽樣,總共有幾頁?

“還有什麽發現?”

“還未發掘,暫時沒什麽發現,隻有幾點推斷!”

“講一講!”

“我推測,與同時期相比,這根銅柱的冶金技術要先進很多,原因在於溫度:錳銅的熔點在一千二左右,但隻是熔點,實際冶煉時的爐溫需要更高,至少要達到一千四到一千五。但木炭最高溫度隻能達到八百左右,優質煤炭最高溫度隻有一千二……”

對啊?

王永謙皺著眉頭:“那是拿什麽煉的?”

李定安想了想:“我懷疑是焦炭……但最早的煉焦紀錄,記載於明崇禎時期成書的《物理小識》中:煤則各處產之,臭者燒熔而閉之為石,再鑿而入爐為礁(焦),可五日不絕火,煎礦煮石,殊為省力……”

等於你把中國的煉焦曆史記錄又提前了三百年,是這個意思吧?

那時候的歐州,才剛剛開始用煤炭煉鐵。

成司長歎氣:“繼續!”

“其次,高爐設計同樣先進,如果是單管,不管風囊有幾個,隻能從一麵進風,繼而導致爐內氧氣不均,焦炭燃燒不充分,同樣達不到所需溫度……所以我懷疑,冶銅高爐應該應用了雙管鼓風技術,甚至是多管……”

這是初、高中的物化知識,基本都懂。

所以,越想就覺得李定安說的這種可能性極大……

“有沒有相關的曆史記錄,最早是哪一部?”

“有,明代宋應星編纂的《天工開物》!”

銅柱鑄造於1320年之前……《天工開物》1637年成書。

成司長愕然:等於你又把冶金多管鼓風技術的曆史記錄提前了三百年?

“國外呢?”

“大概1720年左右,英國引進煉焦技術,具體從哪引進的不知道,但隨後就發明了雙管鼓風式高爐……”

眾人久久無言。

一根銅柱,打破了三項曆史紀錄?

而之前,所有人都以為這裏隻是處風水型遺址:夠稀奇,夠罕見,價值夠高,如果考實,能填補好幾項曆史文化空白。

但沒想到,還能更有價值?

壓根就沒人往技術和科學方麵聯想過,而與之相比,後者的重要性是前者的好幾倍。

打個比方:連英國人自己都不確定,他們的煉焦技術從哪來的?

現在可以試著確定一下了……

再打個比方:蒙古瓷。

就那麽幾十件瓶瓶罐罐,放古玩市場,估計問都沒人問,卻能成為部級研究項目?

原因就在於科學技術。

倒不是說對現代科技有什麽增益,而是修複曆史,讓民族發展過程的腳印更為清晰。

往大了說,追蹤溯源,增強世界影響力,往小了說,增加民族自豪感。

思忖間,成司長竟然有點後悔:若非李定安,這地再擱十年依舊隻是一座荒山……所以當初監管委來國博要人的時候,應該再堅持一下的。

同時,心中的不滿又多了一分:為了找這座山洞,李定安吃飯以秒計,三九寒冬坐在山頂上,就裹個破棉大衣,一觀星就是一夜。

當地呢?

一個星期了,連材料都沒準備好,還盡搞歪門邪道?

可見知識之匱乏,水平之落後:根本就沒意識到,“元代的銅鎳合金”意味著什麽……

王永謙也歎了一口氣:之前不理解,李定安為什麽拚了命一樣,非要找到這處遺址?

現在明白了:就這鳥不拉屎的地方,除了他誰能找到?

其他人也是類似的心理。

當然,全是他們自個腦補:沒進山洞之前,李定安哪知道什麽銅鎳合金、煉焦、雙管鼓風?

之前的那幾根柱子,隻是普通的鐵皮包芯,就沒什麽技術含量……

迎上眾人的目光,李定安不知道說什麽的好:又來了……又跟進了烈士陵園似的?

關鍵的是,還沒辦法解釋?

感慨間,洞口探進來一顆腦袋,左朋戰戰兢兢,拿著手機:“李……李老師,你能不能接一下電話?”

“哪位?”

“是米書記!”

李定安看了看成司長。

“去接吧……轉告當地領導,不用上來了,我們馬上下去……”

稍一頓,成司長又看著他,長長的歎了一口氣:“李定安,記住:一個人的能力再強,精力再旺盛,也隻有兩隻手,兩條腿,一天也隻有二十四小時……所以,再著急,一個人也幹不完所有的工作……”

一刹那,左朋頭上的冷汗就下來了。

換個角度,這句話難道不是:人家都不急,你著什麽急?

李定安張了張嘴,不知道怎麽說。

慣性思維害死人……幹點什麽不好,你送禮?

現在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