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調動
祝纓對手下人一向大方,卻也沒有算到劉衍會把官服給姐姐先供一下,因此劉衍也隻有自己的衣服穿,在姐姐的牌位前供了一供就得取下來穿到自己身上。
劉衍穿上了官服,對著一麵大鏡子左照右照,怎麽也看不夠,讓丫鬟取了紙筆來,調了顏料,對鏡自照畫了一幅自己的初著官服像。
穿著官服的樣子自不如翠圍珠繞姣美,劉衍卻十分的喜歡。未及題詞,劉遨那裏又便了丫鬟來叫她過去吃茶,劉衍往畫像上看了看,微微一笑:“就來。”
劉遨的正房裏,茶點已經備下了,三人的待遇在幕府都算是不錯的,活計也是很重的。得到告身是件大事,姑姪才得到了難得的清閑時刻。
坐下以後,都是會心一笑。
三人都不算肥缺,但按照朝廷的標準也勉強都算“清貴”,也符合三人的出身。祝纓又額外對她們三人有所補貼,三人的生活頗為滋潤。麵上的奢侈比之以前自是不如,但那是整個家族的,落到個人頭上不免受到種種限製,絕不如現在這般自在。
三人聚到一處,一是要籌劃給祝纓送一桌酒席再宴請一下同僚,這個是她們在家時就耳濡目染了的,算是手到擒來。
第二件則是日後的規劃。
劉遨想得深遠些,將兩個侄女叫了來,還是為了三人日後的“仕途”作打算。她們在家族之中,聽的、見的,都是為丈夫、兒孫的仕途作規劃,現在卻要將這些學問都用在考慮自己的仕途上,遽變之下,三人都有點手忙腳亂,分析別人時說得頭頭是道,說自己時又有點遲疑了。
茶煮好、點心擺上。
劉遨先說:“節度副使就要歸來,咱們也在安南領職,該想一想接下來要如何自處了。
如現這般可謂穩妥,安南製度草創,也需要我等出力。但是等一切初具雛形,便不是非我等不可。仗著現在的一點功勞、先祖的情麵富貴終老卻也沒有意思,不過是依著祖輩的餘蔭做個清流名士罷了。
這些日子我看著,安南領兵也與朝廷一般嚴謹,也要練兵,也要從頭做起,咱們比別人強的也隻有讀得懂兵書而已,並不敢說千百條性命係在自己身上就能建功立功。依我所見,反而是親民官更合適些。
隻是如何行事,咱們還需要再參酌參酌。現安南已有節度副使,一個地方,既有主政,又有儲貳,便是個難題。這也是咱們要細細思量的。”
劉昆道:“聽說副使比我們年長也不多,這樣的年輕就有這樣的年紀,想必是有真本領在的。不過一朝天子一朝臣,副使有什麽想法,也不能都當作是節帥的命令。咱們因太翁遺命來投,還是要看節帥的意思。”
劉遨點一點頭,道:“我也是這樣想的。這位副帥一直不在幕府,戰功卓著,庶務上不曾聽聞有過人之處。即便長於征伐,立國之本還在農桑。哪怕是強敵環伺,也須有兵有糧才能支持得住。不過,既然節帥看重她,必有緣故。”
劉衍道:“何必現在就猜測她是何等樣人?等人來了,見了,自有定論。”
三人在家時也曾指點江山,但都知道是不可能實踐的,怎麽胡說八道都不以為意。現在真的有可能影響到安南,說話又都小心了起來,既不肯輕易對祝青君作評價,也不敢輕易大言“勸說節帥”。
在此之下,劉遨又問:“你們接下來有何打算?”
劉昆道:“恐怕不由我們作主吧?”
劉衍也讚同堂姐的意見:“我們比幕府諸人強在家學淵源,效用在此。安南草創,是要揚長避短的,咱們長於什麽,就讓看咱們做什麽才是正理。便是我等想要治世安民,也比別人更長於著書講課,治世安民也是要托於旁人的,奈何奈何!便是問我,我也覺得讓我們修訂典籍比讓我們去治理地方要方便。”
可是她們都知道,能夠主持修訂典籍雖是意外之喜,但是真正的能夠踐行君子、濟世安民也是她們的願望。
隻是又不太甘心。
劉昆喃喃地道:“皓首窮經,單說學問,一輩子也做不完的。”
劉遨低頭想了一下,道:“正因如此,我才要問你們,若有機會呢?據我所見,許多事情未必是不行的。節帥禦下雖嚴,然於軍國大事之外,待晚輩頗為照看,仿佛是在養弟子一般。現在雖然是因職稱為節帥,別忘了,她還是丞相!朝廷丞相,從來知道調配百官,中樞任職者也會外任地方。
安南的形勢咱們也看在眼裏,也不算穩固,更不能說讓她放心。隻要咱們自己不是不思進取,節帥斷不至於榮養閑人。
若有機會,你們願不願意試一試,看看自己成不成,設若有了政績,也能為節帥分憂?如若不成,也好死心塌地回來揚長避短。”
兩個侄女都說好。
劉遨道:“我在節帥身邊,發現安南還是缺人才,地方上尤其缺。幕府修訂製度,咱們三個未必都能成行,哪怕有一個能到地方上去也是好的。無論是誰,其他兩個都得幫她。留下的人,也要做好自己的職務,不能敷衍。咱們家的人,做一樣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好!”
劉遨又說:“安南地方,較幕府必然辛苦,阿翁說過,不經地方難堪大任!既有濟世之心,就要踏實做事。豈能以在幕府養尊處優為滿足,隻要做個泥菩薩?”
劉昆道:“副使那裏呢?”
劉衍道:“即便是分到副使屬下,也要明白依然是以節帥為本。”
三人都是劉氏家學,很快達成了共識:這與皇帝給東宮分官員是一樣的,甭管太子好不好,你的上司是皇帝。
至於接下來的站隊,那是後話了,對比藩王,你肯定是向著太子。兩宮之爭,再議。不過姑姪三人是奔著祝纓來的,更偏向誰也是不用說的。
三人議定,劉昆往後一仰:“這做官,也是夠勞心勞力、耗神耗時的。”
劉衍懶洋洋地看了她一眼,劉遨問道:“要不就不做了?”
劉昆跳了起來:“我才不!不吃個苦,就要吃更苦的苦了!嗷!”她發現姑姑和堂妹都在笑她,生氣了,要撓她們倆。
三人笑鬧作一團。
……——
姑姪三人的主意定下了,結伴去找祝纓,請求以新的任務。依舊是劉遨先說,申請手上的事務已完,但是“羨慕”別人能有實務,希望能有機會接一點其他的任務。
這樣的姑娘祝纓見過太多,祝纓便問:“想做什麽?”
劉遨道:“我等年輕沒經過事,不敢擅自決定自己的職司,不必是清要之職,於民有利的就行。”
劉衍道:“我們三人,也不必都在一處。”
劉昆道:“三人不行,哪怕有一人個能夠見識一下真正治國安民的事,也是好的。”
祝纓道:“你們的長項也很明顯呀。”
劉昆道:“不過是手熟而已!您要是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接替,我可以留下來,讓她們去。”
劉衍補充道:“萬事以大局為重,現在我們承擔的職司也不會耽誤的。如果現在時機未到,我們就靜心等待,隻請有其他差使的時候不要將我等排斥在外。我們來安南,不是為了換個地方想清閑的。”
“親民官不好當,你們沒有經驗,要有人帶一帶才行。”
劉遨壓抑著激動說:“隻要有人願意要,就可以。”
祝纓道:“那我可要想一想了。”
三人不由惴惴,都緊張地等著結果,西州城內也有了些微的變化,祝青君回來了。
西番已經與朝廷議和了,邊將便沒有大打出手的理由了,雙方又回歸到了你打我一拳、我踹你一腳的普通摩擦裏。昆達赤隻當不知道邊將與祝纓打了一架,祝纓也隻當這一架與昆達赤無關,雙方把邊將打了一頓,重開榷場,一切又恢複如常。
變化的,是各自的內部。
祝纓已確定了祝青君作為自己的繼任者,雖然她在民政方麵沒有顯露多少才華,雖然趙蘇是義子、祝煉是祝家養大的學生,雖然蘇喆打小養在祝纓身邊。僅以軍功一項,祝青君就有了資格。
安南的現狀,西番總不消停,選擇她,誰也不能說祝纓是“亂命”。
祝青君率軍回師,離西州城越近,表情卻越是凝重。她當時正在前線與西番鐵騎死磕,對方並非完全不產甲胄兵器,安南的甲兵也並非占據絕對的優勢,對方打不進安南,她在敵國行軍也苦得要死。
就在這個時候,後方傳來消息,讓她節度副使。祝青君直接懵了,第一道命令就是“不許宣揚”!以及“這是誰要坑我?”
待維持住戰線之後,再細細打探,才知道竟是真的。祝青君更謹慎了,她向祝纓申請率親衛回到西州,大部隊請祝纓派員換防。
祝纓同意了。
祝青君很快安排好了交割,更是打算回來之後好好與老師談一談,再向祝纓表一表忠心。她小的時候就股子狠勁兒,年歲見長,鋒芒隱了,世情也見得多了,知道“副帥”也不是那麽好當的。
然而自入西州大家都對她笑臉相迎,祝青君也隻好還之以微笑。見花姐,花姐不等她表白便說:“她既選了你,可見你就是成的。她從來沒錯過。”
祝青君見花姐精神已不如前,也不敢再讓她勞神,隻得去見祝纓。
與祝纓的對話,讓她捏了兩把汗。祝纓的脾性她是經過的,她所慮者乃是其他。祝纓不是一個人,她也不是一個人,她對祝纓從無二心,但是雙方的“心腹隨從”恐怕未必同心。
祝青君正待向祝纓表明一切聽從幕府指令,祝纓卻問道:“你對普安州,有什麽想法?”
“啊?”
祝纓道:“雖讓你做副使,安南政務你管的少,地方上的庶務你的經驗還差著些,想怎麽練?”
祝青君定了定神,道:“既然朝廷已與西番議和,我就依舊還回普安州,從丈量土地、修路、挖渠開始做。可是我缺人,軍中粗人多,我需要一些斯文人。”
祝纓道:“可以。”
祝纓手上,最好的文人就仨——劉遨、劉昆、劉衍。祝纓讓祝青君挑選,祝青君猶豫地道:“劉相公的女孫,是不是……太大材小用的?”
祝纓道:“什麽材?君子不器。我也不會將她們都給你,你能帶走一個人,與她處一處試一試,看她能不能務實。如果可以,是意外之喜,如果不行,那就送回來。她們也就別再有什麽別的念想了,老實回來給我抄書吧。”
祝青君道:“是。那我要劉昆。”
“為什麽?”
祝青君道:“您近來的公文都出自劉遨的手筆,可見她做得好,我不該要走她。劉衍在法曹,律法科條還在完善,她有事做。劉昆雖然在禮曹,但是禮曹還有趙振幫忙。且我回普安州,不宜再用軍法,律令不宜過於嚴格,劉衍也不合適。休養生息、安置老兵、教化、囤田、梳理政令,劉昆更適合。”
祝纓道:“可以。”
祝青君放下心來,向祝纓告辭,再去見花姐辭行。花姐此時年近七旬,放在哪裏都算是個老人了,祝青君十分掛懷。祝纓則召來蘇喆、巫仁、項安,令她們協助安置老兵、撫恤善後。同時要下調令,將劉昆調給普安州。
公文還是劉遨擬的,她有些驚喜,故作鎮定地問:“她走了,缺……誰來填呢?”
祝纓道:“調項漁過來吧。”
蘇喆忙說:“那梧州又有缺了,隻怕梧州刺史手下可用的人更少了。”
外五縣就在梧州,梧州刺史手上才兩個縣,攏共那麽點人。項漁算是老手了,又抽到了西州,趙蘇的任務就更重了。蘇喆且要擔心外五縣出事哩。
祝纓道:“把江珍調過去幫忙。”
“那江珍的缺?”巫仁問。
祝纓道:“先空著。”
巫仁氣鼓了兩腮。
祝青君抿一笑,去領劉昆隨她去普安州。現在是春天,過去還能趕上春耕。劉昆也沒想到自己竟是最早出行的一個,她自認既不如劉遨之沉穩有成算,又不如劉衍之靜默有威嚴,特長也不起眼,側坐在馬背上的時候,還笑得有點點的傻氣。
旁人也不打擾她的快樂時光,頗有樂見其成之意。此時的劉昆也不知道,她接下來會遇到些什麽事,她是有一個念頭:讓我教書我也認了,安南缺先生,但是教書之外,總得有點兒實務讓我做吧?
經國治事,隻讀書有什麽用?
“天下文宗”曾經教過她們:隻會照本宣科,拿著書本上寫的照搬到現實裏的,都是傻子!即便做學問,也不能閉門造車。
劉昆信心滿滿,搖搖晃晃地跟著隊伍一路往普安州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