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受教了
第七十九章 受教了
藍娛的工作人員還告訴康康,康哥作為一個新導演,如果隻了解上述基本操作手段,那還是拚不過發行界的老炮兒們。
“現在明目張膽的一手交錢一手交票的買票房幾乎沒有了”,一位曾經做過駐地發行人員的工作人員透露:“基本上現在都是通過第三方來買。大規模的買票房都從線下轉為線上,小規模的那些包場其實也算是變相買票房。”
在具體的操作中,買票房的方式越來越複雜,也看似越來越合理化和正規化。返點也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導致了另一種發行界亂象——偷挪票房。如果你不懂遊戲規則,不但會在競爭中處於弱勢,更有可能成為被偷票房的直接受害者。
“合作方、片方、發行方、影院都會包場啊,我們平時的工作,有一部分就是找到合作方,讓他們來包場。比如這部電影裏有某品牌汽車的植入,我們就會去和客戶談,讓他們來出錢包場,我們來幫他拿到影院的價格。”曾經的發行人員介紹著。
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合作方有時候也會主動大量包場,贈送給自己的客戶,“比如《富春山居圖》的時候是奧迪每天包了300場,然後一天30萬到50萬,硬是把那片給撐過3億了。”
嚴格來說,在包場行為中,觀眾並不是消費者,依舊是與電影相關的利益方在花錢買場,再通過活動贈送出去,為自家的電影造勢充門麵。
電商興起後,出現了電商包場這種新形式,更方便操作、影響力和規模也更大。對於市場前景好的大片,電商都希望談下獨家合作。往往會豪擲幾千萬事先包場,用於保證電影的排片量,比如《心花路放》和貓耳電影獨家合作,貓耳電影以幾千萬的投資為基本,由駐地人員和每家影院談判,對每家影院的場次都有相應要求。比如要求加場或者要求更黃金的場次。
一位出品方的工作人員透露了其公司去年和t寶電影合作的一個案列:“電影快上的時候,我們去和金逸等三家院線談了合作。當時我們和t寶電影票各出資100萬,我們要求三家院線在影片上映的前三天,每天保證我們兩個下午場兩個黃金場的場次。影院則要求我們至少買40%的座位,這樣就能開場。”在這個案例中,這200萬的投資正是用來買上映前三天每天四場的百分之四十座位數的票錢。
傳統的包場,票都是贈送出去。現在的電商相當於先用會員價把票買回來屯著,再以更低價散出去。雖然改變了完全贈送的模式,使大部分影票進入了市場流通;但低價模式帶來的差價。則由片方和電商來支付。
無論是包場還是電商補貼,都需要相當大的投資作支撐。而在更極端的例子中,片方和發行方隻要花很少的錢就能製造出很高的票房數字,最低隻需花費8.3%的資金就能製造100%的票房。
具體的做法就是做假場,“我們簡稱為過數”,一位發行業內人士透露,“一般院線會選擇觀眾最少的早場和晚場來操作,在影院排片和購票係統上都能看到這個場次。但卻作為售罄處理,實際根本沒有觀眾。那麽發行方當然是一分錢票房都分不到。影院也隻是拿一些好處費。比如說100塊錢的票,可能給10塊錢好處費。但場次排了,票房也就出來了。”
在這種操作中,電影院收不到100塊票錢,片方也分不到43%,但票房的數已經出來了。相當於片方和發行方用很小數額的好處費買到了高票房。業內人士介紹。“做這種手腳的片子也很容易看出來,比如一部片子在全國都沒排片了,你突然發現它一天還賣個幾百萬,然後死不下線。就比如某部明星雲集講述沉船的大片,最後一周一天400萬就這麽賣出來的。”
對於一些擁有影院資源的片方。更容易進行這種操作,而且連好處費都可以省了。“比如像xx公司這種自帶影院的,我隻在自家影院裏麵放映,我既是片方,我又是終端,我同時拿片方的43%,我也拿終端的57%,也就是說這部分我隻需要交5%的專項資金和3.3%的營業稅之後,我就能報上這百分之百的票房,我8塊3我就能報100。某部獲獎無數的武俠片就是為了給導演保留麵子,硬是做了3300萬的假”——一位業內人士透露了這樣一個案例——“這個證據也很容易找,你去查影院周票房排行榜,當時xx公司的這些影院,有15家進入排行榜的前20名,這種現象是非常不正常的。有的影院平時連全國前100都進不了,你突然跑到前幾名,你說這不有問題嗎?”
在返點利益的驅使下,一些影院很可能會用偷挪票房的不正當手段,將一部沒有返點的影片的票房挪到有返點的影片上。發行方也可能成為這種行為的主導者,授意院線去偷票房。
一位業內知情人士透露,“2013年xx公司在同時發一部勵誌片和一部青春片的時候,就把勵誌片的票房挪到青春片上了。因為xx是青春片的主導發行方,隻是勵誌片的執行發行方,也就是在下麵做事的,他在勵誌片上拿不到最大收益,於是就聯合影院做了這個挪票房的事。”
用手寫票的形式偷挪票房已經是最低級的一種手段,如今影院常用的方式是雙係統。具體操作方式是一家影院買兩套票務係統,一套負責出票,一套負責將票房上報國家,在出票係統中打出a電影的電影票,卻在上報係統中計入b電影的票房,這種偷挪票房的方式較隱蔽,一般難以查出。
買票房究竟是誰在獲利?
為錢、為名、為客戶,片方、發行方、電商、影院各取所需。
在電影的發行環節,片方、發行方、院線/影院、電商是利益鏈條上最重要的四環。從買票房和返點的操作方式來看,各方都在這一過程中有不同程度的獲利,這或許也是買票房和返點現象一直存在,並在不斷異化的過程中逐漸明朗化的一大原因。
“買票房和返點可以在首周拉動電影的票房的占有率和排片率”,參與過買票房的某工作人員透露。簡單來說,買票房和返點即保證了相應的排片場次。同時又為影片造勢,營造大片氣象,的確能吸引大批目的性不強的流量客人;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刺激排片,進而刺激影片的真實票房。當年某部由楊函數主演的暑期檔驚悚片曾經通過買前三天的票房,造成首周末虛高假象,院線給出大量排片,所幸這部電影確實在後期吸引了大量學生觀眾,成功獲得高票房成績。
“雖然買票房的錢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但為了公司的業績好看。或者為了保全合作的導演的名聲,片方是會這樣做的”,業內人士坦言,“就算最後實際上沒有掙到多少錢,但票房的表麵飄紅或許能給已經上市的電影公司帶來股票的機會。”
“有時候,9999萬和1億的票房也並不是名聲的區別,很早之前國家就出台了一個政策,票房高的3d影片是有額外獎勵的。”2012年11月。國家出台的新政策宣布將對取得不同票房成績的3d影片給予獎勵,比如票房收入在5000萬元到1億元之間。獎勵100萬元;票房收入在5億元以上,獎勵1000萬元;總之票房越高獎勵越高,其中,1億、3億、5億是成為拿到更高獎勵的分割點,如果電影的實際票房接近這幾個數額,片方往往會選擇返點的方式。使最終票房超過這幾條分界線,既為了獲得獎勵,也博得了好彩頭。
發行方和片方一般是利益共同體,但如果發行方使用了保底發行的方式,實際上是和片方形成了對賭關係。為了賠的少一點或者賺的多一點,發行方也會主動玩一些小把戲。知情人士透露,“xx公司去年給那部沉船大片做了6個億的保底,結果片子悲劇了,xx公司就找到相熟的院線,硬是用做假場的方式苟延殘喘了一陣子”。
發行方從自己的長遠利益出發,為了成為一線的發行公司,也會做高票房。“xx公司好幾部保底的電影都是自己做高的,也是保個臉麵。你看其他公司說出來都有一些發的特別好的片子,他家有什麽?說出來也不好聽啊”,這位知情人士補充道。
“低價策略最主要是要爭取更多的客戶,客戶是沒有上限的,我們當然希望越多越好,這個時代最值錢的就是客戶資源”,一位電商負責人坦言。
據了解,以業界普通行情來說,電商的app增加一個激活用戶,成本接近12元;此外,用戶的消費習慣和數據更是電商擁有的巨大潛在價值。通過類似於9.9的低價,電商就獲得了一個客戶並了解到用戶的消費習慣,為此貼上十幾二十幾塊的票房並不算什麽。
在低價競爭之外,電商也會為了爭取更多客戶而開始越來越多的獨家合作。例如貓耳和《心花路放》獨家合作,如果觀眾想在線上購買《心花路放》的票,就必須成為貓耳客戶。在這個過程中,電商在擴大自己的渠道、影響力和市場份額。
除了獲取客戶資源,電商也逐漸參與到票房分成的環節,一般是以對賭的方式進行。“我們的《單身男女》曾經和貓耳對賭過”,一位環亞的工作人員透露,“貓耳給寰亞投了3000萬,當時貓耳跟寰亞對賭,如果電影票房超過兩億,可能兩億以上的部分大家就一半一半。這個兩億是雙方談出來的,可能是回本線,寰亞是考慮到兩億就能收回成本,那就賭兩億。但是寰亞這個片子1.98億還不到。”在這個案例中,貓耳對賭失敗,但電商敢於拿出大投資對賭,一般是對電影充滿信心,為了能夠在票房中獲得分成,電商也會整合自己的線上線下資源全力配合電影的宣傳。
電商出錢,意在發行。當巨大的用戶數據在後台積累,低價票將變成線上發行,全麵影響影院排片,現有的地麵發行團隊以及影院,對電影票房的影響將會逐漸勢弱。電影發行這塊蛋糕,就要歸電商所有了。
簡單來說,片方的目的是獲得更好的票房成績和更高的票房分成,保底發行的發行方想減少損失或者獲得票房分成,電商希望獲得更多客戶並成為聯合出品方參與票房分成,雖然這三方目的各不相同,但都需要向影院示好,以便獲得更好的排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院線和影院似乎成為了最大贏家,但實際上,影院也被利益鏈條之外的房地產商“綁架”了。以某二線省會城市為例,其市中心的一家影院一年的租金為千萬級,再加上水電物業及人工成本,看似強勢的影院方也存在難以言說的苦衷。
當然也有例外,相比於其他院線,萬達院線最大的優勢是全部影院都是直營管理,不采用加盟製,所有資產也屬於集團所有,不為租金所綁架。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院線,還存在著一種影院管理公司,例如ume並不是院線,而是電影專業集團管理公司,資產屬於集團所有,影院不需要操心租金的事。這些影院選擇加入不同的院線,隻需要繳納一定數額的院線管理費。
聽藍娛的工作人員講了這些,不光康康受教了很多,連杜星河都對國內電影市場的發行一環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果然是隔行如隔山,他沒想到這裏麵還有這麽多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