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宰相子
自永嘉之亂以來,衣冠南渡,中原的百姓、士人、官吏、皇族、皇帝一股腦地跑到了長江以南,自此北方陷入長久的戰亂不說,百姓的生產生活都陷入了一種極其低迷的狀態。
雖然至如今的大乾,北方已經曆經兩朝的休養生息,民族融合,但也隻是人口的逐漸恢複,但是經濟依然非常困難。
江南的豪族確實富有,但一直難以打開北方的市場,大量的生產資源被浪費。
直到葉渡的葉氏商行的出現,讓大家看到了希望。
大家都是明白人,知道葉氏商行對於原材料的渴望,要是能夠吃下以葉氏商行為代表的紡織業的訂單。
他們這些來自南方的大商人,肯定能賺得盆滿缽滿,順帶進一步打開南方市場。
他們心裏很清楚,論生產麻絲,北方的土地是如何都趕不上江南的。
為此,這些江南的豪商,有一個算一個,對葉渡一通吹捧。
楊長史這邊兒剛說完,滄州要修繕倉庫,升級滄州的基礎設施,這邊兒還處於一個極其原始且粗糙的構想而已。
這些江南的豪商立刻就開始公開表示,修繕運河也好,修建倉庫也罷,他們願意捐資。
另外他們還要將作坊開到滄州來,在當地加工生絲、麻絲。
倘若真的能大口吃掉葉氏商行,以及葉氏商行繁衍出來作坊的訂單,這些作坊對他們來說,隻會是增加交易的便利性。
當然,朝廷也能跟著收取更多的賦稅。
不過與這些江南的豪商、世家子而言,也不算是負擔,前期的投入不算多,大不了跑路便是。
不過......
這些江南豪商的話,倒是提醒了葉渡。
大批的商人,跑到滄州來,攜手推廣紡織業的發展。
對於滄州的經濟發展,本地百姓的就業,絕對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利好。
河北一帶,相比關中來說,終究是太貧窮了。
但就基本條件而言,根本就不比關中差,要知道河北道旁邊兒,還守著河南道,也就是齊魯大地呢?
雙方一旦聯動起來,還能進一步開拓遼東。
此外還有種糧的河南,挖煤的山西,山河四省幾個兄弟聯動起來,絕對十分恐怖。
而置身其中的葉氏商行,以及葉氏商行所能輻射到的百姓,也絕對可以跟著享福。
最直白的來說,大量的作坊湧入滄州之後。
自己的作坊需要什麽,就可以讓周圍的作坊跟著生產什麽,節省不少物流時間和運輸成本。
最主要的是帶動就業,讓窮苦百姓手頭有錢,可以吃到飯。
葉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覺得,災年哪怕是地裏不長糧食,但是大家可以捕捉河裏的魚,山裏的獸,天上的鳥。
但隨著旱災的逐漸嚴重,葉渡敏銳的發現一個非常恐怖的問題。
那就是,隨著河流的幹涸,魚已經沒有了,鳥而變少了。
甚至山林裏的野獸也在逐步變少,六龍梁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需要靠人工養殖。
而指望朝廷賑災也不現實,因為朝廷賑災,自古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秦漢時期的賑災模式,朝廷開倉給百姓借糧,又開放王室禁苑讓有功有爵百姓進入采摘度災。無功百姓不救濟,隻借糧,還加收利息還糧。
秦法認為國民有交稅的義務,災年受國恩,就當借多少還多少,否則災民們都會變成疲民,不再勞動而是等著朝廷救濟,百姓認為朝廷救濟理所當然,就不再勞動,坐等朝廷救濟。
在這種模式下,在災荒之年,死傷的百姓最少,而朝廷也沒有多大的損失。
但卻遇到了一個非常恐怖的對手,儒家。儒家批判秦漢時期的救災政策,認為朝廷暴虐,糧食應該免費分給災民,不需要還,更不能收利息。
這種政策在當下大行其道,諸位以為是儒家仁善嗎?
然也!
因為這種賑災方式有油水撈,餓死的災民也是最多的。
因為不用還,官吏便有了中飽私囊的可能,下撥的糧食被各級官吏高價出售,極少一部分做成清湯給災民吃。
朝廷也很難追究糧食去哪裏了,因為官員會說給災民吃了。
如今錢象山遇到的困境便是如此了,賑災糧食很難找回。
救濟災民本是辛苦勞累的事,最終卻成了官員們的肥差,誰去救濟災民,誰就能名利雙收,苦了的隻是百姓!
為何人們總是將天災人禍聯係在一起?
因為天災的結果就是會消除過多的人口,人禍就是助紂為虐,用人的生命,天災中大賺一筆橫財。
葉渡正是發現了這一點,才開始積極自救,想盡一切辦法賺取錢財,同時富裕百姓。
隻要大家有錢了,自然可以買到受難輕一些,或者沒有受災區域的糧食。
葉渡心裏琢磨著,自己未來繼續深入的行業。
不過這時,蘇燦急匆匆的走到葉渡身邊兒,輕聲在葉渡耳邊低聲道,“探子傳來消息,剛才沈家家主沈嶠年病倒了,沈家的權利移交到二房和三房。”
葉渡忍不住發笑,扭頭看去蘇燦的表情也很是快活。
“咱們滄州各方麵都要繁榮起來,誰家努力,誰家就能跟著占便宜。”
“可非要在這個時候,沈嶠年拉胯了,就沈家剩下的那幾塊料,爭權奪利可以,開疆拓土想都不要想。”
“果然,做人還是要多做好事,不然到時候老天爺降下懲罰,連屎都吃不上一口熱乎的。”
蘇燦和葉渡輕聲交談,忽然葉渡聽到一個熟悉的名字。
扭頭看去,愣了一下。
“嗯?楊元鹹?當朝宰相楊弘武的公子?”
“難道葉氏商行的發展,已經引起了關中的注意了?”
葉渡在開辦作坊的過程之中,對整體的大環境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
雖然唐朝沒有了,但是前麵還有一個類似於隋的王朝。曆史上隋朝出現的大人物,在前朝都有出現。
就比如說楊弘武,他的伯父乃是前朝鼎鼎有名的大人物楊素,雖然是否出身於弘農楊氏嫡係子弟尚未可知,但也曾是煊赫一時的人物。
而楊弘武更不用說,已經連續做了兩朝的宰相,本朝高祖在位時,曾經問他,“你在戎司推薦的官員大多無才,這是怎麽回事。”楊弘武答:“妻子凶悍,我隻能聽從她的意思。”
一絲就是諷刺高祖,你一個開國之君,天天還聽從你媳婦娘家人的意思,你好意思說?
高祖皇帝對此,一笑了之。
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得出來,高祖皇帝雖然不及唐朝之君,但人家心胸開闊,有容人之能。
其次便是楊弘武在朝中影響力非同一般,便是出言頂撞聖人都是敢的。
本來以葉渡的身份和地位,甚至所處的地理位置,短時間內是不可能跟關中人物有太大的接觸的。
可如今風雲突變,一切都不一樣了。
一個麻紡織作坊忽然大火。
讓這些豪門世家子發現,原來開作坊給窮人衣服穿,也能賺錢?
關鍵是葉家所能掌控的區域有限,合作的人馬也有限,是一塊隻吃了兩口肉的蛋糕。
掙錢麽,不寒磣。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連楊元鹹都往滄州跑,希望分一杯羹,一點都不讓人覺得奇怪。
更何況,這位楊長史十有八九便是他們家的人。
“楊長史為何忽然變得那麽積極,甚至一向是對於政務沒有太多建樹的他,能說出剛才那一番話來?”
“很明顯,他是得到了宰相力量的支持。而宰相都伸手了,那必然要給宰相好處的。”
“而一旦動用賦稅,開始對滄州整體進行改造升級,隨便在指頭縫裏漏一點,也夠楊元亨大賺一筆。”
……
葉渡正在心裏琢磨,而彼時,楊元亨也看向葉渡。
二人眼神交匯,楊元亨就然朝著葉渡微微一笑。
李噲也湊過來,輕聲道,“楊元亨這小子在長安的時候,可是挺霸道的,沒想到來到滄州還挺老實,莫非是我的霸氣,讓他折服了?”
李噲和葉渡都在關中生活過,葉渡是平民出身,知道的東西比較少,但李噲就不一樣了。
人家是李家子,消息靈通。
在他的印象中,楊元亨就差去朱雀大街殺人了。
而在葉渡聽聞的消息裏。
這個楊元亨也是個相當狂傲的世家子。
仗著父親是宰相,在關中為非作歹。
甚至於一州的刺史,別駕都不放在眼裏。
而如今,楊元亨竟然笑吟吟的向葉渡示意。
不過伸手不打笑臉人的道理葉渡還是懂得,也微微一笑,表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