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兵器——戟
戟為古兵器之一,創於弓箭之後,形與戈略同,皆橫刃也;舊說為直刃,不知何本?其所異於戈者,援略昂起,成斜出形,而內上亦有刃。古顯貴之家,皆立戟於門,以示官勳,是則又以兵器而兼為儀仗矣。其後又略變形式,援與柲之間,架以橫梁,而援成反裝之新月,形變橫刃之內而為直刃之槍尖,且有架橫梁於柲上,兩麵各作一倒裝之半月形者,名之曰方天畫戟;橫梁之下,又裝以鐵製古錢或古錠,不知其何用,豈後人矜奇眩異,即兵器亦加以裝飾耶?惟今日武器中所見之戟,皆用方天畫戟之式,或單刃或雙刃不一。至古戟則非但不可見,即圖其形以示武師,或且瞠目而不能稱其名,於是而歎古器之失傳,古法之不可多得也。至戟之變體,不知始於何時,而後入竟棄古器而就此,諒有合用之處,然亦盡可另立名目,何必定借戟以為名,若二器相類,猶有可說,今二物回乎不同,絕無相似之處,沿習用之,未可不合。著者非必求奇異,實不能隨俗,亦未敢苟同也;依次錄之,縱人非我,所弗計也;世之精嫻武事者,或不至盲從耳。
戟為戈、矛合體之兵,柄前安直刃以刺敵,旁有橫刃,鈳勾啄敵,具有勾刺的雙重作用。
1975年北京近郊發掘周初(約西元1120年)木槨墓,出土青銅兵器中,有「戟」九支,證明了:「戟」這種中國特有的兵器,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曆史。
周代大戟的出土,說明在周時已廣為使用。古籍所載「棘」即「戟」。《左傳&m;#8226;隱公十一年》:「潁考叔挾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杜預注:「棘,戟也。」戟又為戰國時的五兵之一,可知戟為當時常見的兵器。
1974年在陝西臨潼秦始皇陵的秦俑從葬坑中,出土了大批的兵器,有秦弓、鏃、矛、戈、鉞、吳鉤等。就是兩千兩百年前,秦代軍隊武器裝備的再現。戈、矛、戟這三種兵器,都安有三公尺左右的長木柄,下端裝有銅,有的矛柄長達6.3公尺。
漢代長兵重戟,長度在長兵與短兵之間。《漢書&m;#8226;東方朔傳》:「武帝坐未央前殿,東方朔執戟立。」說明漢代文臣亦執戟。(?)又有雙戟,《三國誌&m;#8226;吳誌》:「孫權乘馬射虎,投以雙戟」、「甘寧執雙戟舞」、《魏誌》「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可見當時戟不僅廣用,而且較重。
曹丕《典論&m;#8226;自敘》:「夫事不可自謂己長,餘少曉持複,自謂無對;俗名雙戟為坐鐵室,鑲為蔽木戶。後從陳國袁敏學,以單攻複,每為若神,對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於狹路,直決耳!」(《三國誌&m;#8226;魏書&m;#8226;文帝紀》裴鬆注引)
晉代,長兵重矛槍,戟已降為儀仗之器,軍士均執槍,而不執戟了。《晉書&m;#8226;王浚傳》:「浚起宅門前路,令廣數十步,曰:吾欲容長戟幟旗。」可知戟已不在戰場上應用了。
唐代戟已廣用於舞具。《唐書&m;#8226;禮樂誌》:「太宗製舞圖,命呂才以圖教樂工百二十八人,披銀甲,執戟而舞,每三變,每變為四陣,象擊刺往來,歌者和曰『秦王陣樂』。」此雖是銀甲執戟,但戟已完全失去武器性質,淪為舞具了。
宋代的戟很少用於戰場。《武經總要》在長柄鐵刀類中,繪有一種「戟刀」,可知其形製為適應戰場而變化,不是原形戟了。
清代雜兵中有一種月牙短戟,或名手戟,除月牙刃外,上有尖鋒、曲鉤,亦具有勾兵、刺兵、割兵、兵等作用。
目前仍有練戟者,戟的練法與刀槍不同,戟一般不做舞花,以剁、刺,勾、片、探、掛擄、磕,為主要的招式。
古代戟分馬上戟、步戰戟、雙戟等不同用法,明清以後,同樣形製的戟,各種武術流派,亦有各種不同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