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9章 學院與春耕
因為他知道,北蠻王庭本身的實力就在完顏部之上,再加上其糾集起來的上百個心向王庭的部落,無論是人口,兵員的數量和素質,武器,後勤等等,都遠超完顏部。
若是他不給予一定的支持,完顏部一旦潰敗,雖然贏天並不怕和北蠻大戰一場,但確實沒有這個必要。
以夷製夷雖然不是他的既定戰略,但如果能夠讓完顏部牽製北蠻王庭,甚至給對方造成重創,都是符合餘州甚至大夏利益的。
畢竟,戰無好戰,隻要戰端一開,就必定會死人,就要消耗海量的物資,大量的錢財。
餘州好不容易爭取來的發展空間和時間都將被戰爭拖住,各行各業也會受到巨大的影響。
而國內現在又有蕭閥和幾大世家的虎視眈眈,內憂外患之下,實在是一動不如一靜。
所以,經過慎重考慮,贏天還是通過隱秘的方式,同意了向完顏部提供一批裝備。
不過這批裝備都是特製的,絕沒有任何餘州兵器工坊的痕跡,形製也完全不同,質量也比餘州的裝備等級差了一個等級。
可即便如此,這批裝備相比大夏製式的裝備,仍舊要優質很多。
而且這次交易,也不是通過邊境坊市完成的,而是在另一個更加隱秘的地點完成。
這段時間,完顏部也感受到了來自王庭和其他部落的敵視和壓製,一直隱忍不發。
通過邊境坊市,他們積累了大量的糧草,成藥,以及各種生活物資,鹽糖,美酒,茶葉,布匹等等,應有盡有。
此時,再得到這批裝備,立刻裝備之下,整個部落和聯盟的整體實力都直接提升過了一大截。
至此,呼延玥兒終於暗暗鬆了口氣。
之前和贏天置氣,也是因為完顏部的處境越發危險和艱難了,所以才想通過贏天幫一把。
哪想到贏天竟然這麽狠心,一口就拒絕了。
不過她也知道,贏天之所以支援這批裝備,不是好心,隻是不想完顏部被北蠻王庭覆滅,讓北蠻王庭的實力擴張到燕州北部,同時還能牽製北蠻王庭,這才從利益的角度同意了這次交易。
與此同時,餘州的學院也終於建設完成,招生也成了重中之重。
雖然學院的先生數量不多,但是好在已經有了一些框架,以後可以慢慢充實擴張。
因此,他也不準備一開始就招收太多學生。
學院中除了最常見也最重要的應對科舉的相關科目外,還有算學,格物,軍事,情報等等。
相對來說,教授科舉相關知識的先生反而比教授其他科目的先生數量要少得多。
算學和格物,有贏天編寫的教材,最開始也可以由他來教授,而軍事和情報,他手下又都是專業的人才,真的不缺人。
其實,贏天心中還有更大的野心,想要開設更多科目,隻是沒有人才,這才不得不放棄。
比如他十分重視的軍械研究,他現在已經有了火炮,那能不能研究出火槍?如何研究出無煙火藥?
比如鍛造,能不能研究出相關的機械,提高生產效率和精度?
他心中有很多想法,但現實就是,所有的事情都要一步一步來。
最終經過一番商議後決定,第一期學院隻招收一百到二百人,具體的招生人數,以能夠考上的人數為準,麵向餘州和燕州,江州所有百姓。
同時,他也終於將報紙這個新鮮事物重新拿了出來,安排人手在燕州和江州的各個城市之中,負責運輸,售賣和分發。
而印製報紙的地方,就放在兵器工坊旁邊的另一個場地之中。
而報紙的名字,就命名為【東洲周報】,每七天發售一次,首印一百萬份。
而負責這份報紙的編輯都是之前從京城被貶官後,帶過來的,重新獲得了官位,一個個也是幹勁十足,輕車熟路。
對於報紙,贏天沒有太過關注,每次發售,自然會有人將報紙送到他的麵前。
他更關注的,還是三州的春耕。
這不僅僅關係到百姓的利益,同樣也關係到整個東部三州,以及秦王府的利益。
所以,他異常重視,親自帶著人開始在周圍巡視,遇到問題解決問題,遇到麻煩,解決麻煩。
因為之前剿滅村匪惡霸和土豪劣紳,空閑的土地經過重新丈量整理,重新劃分後,分給各個村落,讓百姓們對今年的日子充滿了期盼。
比起贏天,他們更加重視手中的這份土地,說是他們的命也不為過。
贏天沒有厚此薄彼,無論是江州和還是餘州燕州,第一年的稅賦都是全免的,百姓的餘糧都會以市價來收購,誰敢低買高賣,屯居積奇,私自販運,都會受到都尉府的嚴查和嚴懲。
“浩然,這些百姓種田實在是太辛苦,太不容易了,咱們不能讓他們又吃苦又受累,最後還吃不上飯,朝不保夕!所以,本王決定,每年都會製定一個官方的標準收購價,誰想收購,我不攔著,但是誰想用手段,低價收購,我必找他麻煩。同時也會根據市麵的行情,製定最高定價標準,誰賣的糧食超過這個價,我一樣要找他的麻煩,這件事你要安排到周報之中,盡可能的讓所有百姓都知道此事。”
“殿下放心,此事我會親自關注!”
“最近學院的事情都是你在忙活,那邊的情況如何?”
薑浩然神色輕鬆地道:“這事還算順利,報名的學子非常多,包括軍中都有不少人參與報名,殿下安排儒生在軍營授課,可以說給了不少人改變命運的機會。”
“我給他們機會,他們也要能抓得住才行。對了,學院屬於高端教育,受眾還比較小。但是啟蒙教育必須給我重視起來。春耕結束後,我打算就在東部三州都陸續建起啟蒙學堂,然後是初級和中級學堂,你覺得如何?”
“殿下,屬下自然是很讚成這件事的,一旦做成必定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隻是,還需要循序漸進,不可能一下子推廣開來。最大的阻力還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先生的問題。雖然在咱們夏國落地的童生秀才數不勝數,但是他們都是抱著科舉當官去的,讓他們安心教書育人,怕是願意的不會多。”